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孔乙己(鲁迅)》第一课时教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447707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孔乙己(鲁迅)》第一课时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孔乙己(鲁迅)》第一课时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孔乙己(鲁迅)》第一课时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孔乙己(鲁迅)》第一课时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孔乙己(鲁迅)》第一课时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孔乙己(鲁迅)》第一课时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孔乙己(鲁迅)》第一课时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本信息年级 初中三年级 学科 语文 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教师 彭维国 单位 隆林各族自治县克长乡初级中学课题名称 初中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5. 孔乙己(鲁迅)第一课时教案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文言文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学习起来不会太难(对于文意的理解) ,其次是从体裁上讲,本篇是一篇寓言,而九年级学生对于寓言也早已接

2、触过,对寓言的一些特点也已熟知,另外,本课又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此,本课教学方法是:在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前提下,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愚公和智叟这+.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 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目标: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理解寓言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2、能力目标: 能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能用对比、 衬托手法去分析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学生能清楚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3、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学生同时也要认识到在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要想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及注解,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逐字逐句理解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注音:龀()匮()厝()孀()箕畚( ) 4解词:杂然相许(许: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 帝感其诚(感: ) 而山不加增(加: ) 聚室而谋日(聚室: ) 5通假字;反 2、惠 3、亡 4、厝 二、学教研讨(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简介 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

4、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相关知识: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1945 年 6 月 11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辞时曾引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 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对不懂亽字词作好标记

5、,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老师补充词义: 河阳:黄河的北岸。河,黄河。 年且九十:年龄将近九十。且,将要,快要。 出入之迂:进门出门要绕远。迂,曲折,绕行。 平险:铲平险峻的大山。险,本文指险峻的大山。 杂然:纷纷。献疑:提出疑问。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把怎么样。 叩石垦壤:凿石头挖泥土。 始一反焉:才回家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残年余力: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 何苦而不平:担心什么铲不平?苦:愁,担心。 惧其不已:害怕他不停地做下去。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无陇断焉:没有高大的山了。陇断:高大的山。 学生再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什么样是

6、寓言?它有什么特点?你学过有哪些寓言,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阅读课文,.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辨析多义词: (1) A 焉 B 其 C 而 (2)个别学生试译课文,其他学生补充、纠正 4学生再读课文,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 “移山”的问题? (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 (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5研习新课(老师看时间,如学生在译中出现较困难则此题放在下一节课进行) 。 .教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 ,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要求学生先理解第 1 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

7、”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6 学习第 2 段。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 ,重点学习 “且” (将) 、 “惩” (苦) 、 “之” (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2)分析“家庭会议”: 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学习“以君之力”句,重点掌握:“以” (凭) 、 “曾” (并) 、 “如何

8、?”(把怎么样?) 、 “焉” (哪里) ;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意见一致,立即行动。重点掌握:“诸” (之于) 、 “遂” (于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动) 、 “箕畚” (用箕畚装石) 。 (3)教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 (三夫加一“遗男” ) ,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 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 (4 )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讨论,明确:一、 “遗男” “跳往助之” ,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

9、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 “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5学生翻译第 1 段,并归纳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译这第二段,并分析: A:可以看出移山如何的艰辛?即移山的艰辛表现在什么地方? B:在这里众人对移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C:从中可看出愚公对移山的什么? 三、课堂小结: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富有神话色彩,读来脍炙人口。文章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同时也说明了要想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顺带教给学生:概括一篇文章

10、的主题方法,首先要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要注意概括主题的方式,通过什么样的事,来表达怎样一个中心。 ) 四、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 分) 始龀()荷担()孀妻()箕畚() 2释词:(4 分) 年且九十(且: )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 杂然相许(杂然: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 分)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 :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意为 : 。 甚矣,汝之不惠。通,意为 :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意为: 4说明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板书设计愚公移

11、山 对 愚公眼光长远不愚 (发展) 智叟 鼠目寸光不智 (静止) 比 妻子 献 疑 遗男 跳往助之 烘托 神 惧 帝感 作业或预习五、课后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说说下列句子使用的语气: 且焉置土石?( )下班 如太行、王屋何?( ) 何苦而不平?(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自我评价由于采用课前导学和学教双边形式,学生学习积极参加,双边活动参与积极,课堂教学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良好。但因个别学生因文言文基础略欠,在理解文言内容上还有待提高。导师评议: 单位: 姓名: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