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免疫系统 课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4437980 上传时间:2018-12-27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2.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与胚胎学】免疫系统  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免疫系统  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免疫系统  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免疫系统  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免疫系统  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免疫系统 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与胚胎学】免疫系统 课件(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学与胚胎学,免疫系统 (Immune system),免疫防御:体外 Ag(Antigen) 免疫监视:体内变异 C 免疫稳定:体内衰老 C,功能,概 述,免疫C 淋巴组织 淋巴器官,组成:,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浆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一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T细胞 B细胞 K细胞 NK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初始T细胞,效应TC (1周),记忆性TC (数年),清除Ag,Ag,Ag,直接杀伤靶 C,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单核吞噬C系统,单核C和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 吞噬功能的C.,二 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孔中 充满LC和其它免疫C。,1. 弥散的淋巴

2、组织,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明显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高内皮微静脉) LC由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通道 -T细胞为主,2. 淋巴小结,2. 淋巴小结,BC为主椭圆形小体. 帽+生发中心(暗区+明区) 初级淋巴小结和次级淋巴小结: 有无生发中心.,淋巴组织的两种形式,中枢淋巴器官,周围淋巴器官,胸腺 骨髓,T、B早期分化的场所,淋巴结 脾 扁桃体,免疫应答的场所,三 淋巴器官,1. 胸腺,皮质 cortex,髓质 medulla,胸腺的功能:产生胸腺激素;培育T细胞,分化过程,胸腺高倍 Thymus (HE),胸腺(Thymus),被膜小叶间隔,实质,皮质,胸腺上皮细胞:分泌胸腺激素 淋巴细胞(胸腺细胞)

3、:密集 巨噬细胞:分泌IL-I,髓质,胸腺上皮细胞 淋巴细胞:较少 巨噬细胞 胸腺小体 (thymic corpuscle),结构,(1)胸腺皮质,皮质: 胸腺上皮C:少. 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 胸腺C:多,85-90%.,胸腺皮质:两种主要C的分布,胸腺C (85-90%),胸腺上皮C,胸腺上皮C,(2)胸腺髓质,胸腺上皮C:多. 胸腺C:少.,胸腺小体 Thymic corpuscle,胸腺髓质 medulla,胸腺上皮C,血-胸腺屏障,5上皮C,2内皮基膜,1内皮C,3巨噬C,淋巴C,4上皮基膜,3血管周隙,血胸腺屏障:,1.连续毛细血管内皮. 2.内皮基膜. 3.血管周隙. 4.上

4、皮基膜. 5.胸腺上皮C.,功能:阻挡血液内大分子及抗原物质进 入胸腺实质,胸腺的血液供应,小动脉穿越胸腺被膜沿小叶间隔至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形成微动脉,然后发出分支进人皮质和髓质。在皮质内均为毛细血管,它们在皮髓质交界处汇合为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其中部分为高内皮微静脉,成熟的初始T细胞穿过高内皮进人血流。髓质的毛细血管常为有孔型,汇人微静脉后经小叶间隔及被膜出胸腺。,2. 淋 巴 结,淋巴结 (lymph node),结构 :,小梁 (trabecula),被膜,实质,皮质 (cortex) 髓质 (medulla),分布:位于淋巴循环的通路上,淋巴结全貌 Lymph node (HE),2淋巴结

5、门,5髓质 Medulla,4皮质 cortex,1被膜,3小梁,皮窦,淋巴小结,副皮质区,髓索,髓窦,淋巴结一般结构,淋巴结,皮质淋巴窦 浅 层 皮 质 副皮质区,髓 质,皮质,淋巴结皮质(HE) Lymph node cortex,被膜,1浅皮质,2副皮质区,皮质L窦 被膜下窦 小梁周窦,皮质,浅层皮质,淋巴小结,小结间区,初级淋巴小结 次级淋巴小结,(生发中心),深层皮质 :,为弥散淋巴组织 T细胞为主(胸腺依赖区) * P.C.V.,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副皮质),细胞为主,B,cortex,Cortical lymphatic sinus,淋巴结皮质,被膜 输入淋巴管

6、 及瓣膜 皮质淋巴窦,淋巴结被膜及皮质淋巴窦,淋巴窦(扫描电镜图),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Postcapillary venule,淋巴结髓质,髓索,髓窦,髓质,髓索:索条状淋巴组织, 含B细胞、 浆细胞、M,髓窦:窦腔较宽大,巨噬细胞较多,Medullary cord,Medullary sinus,淋巴结髓质(HE) Lymph node medulla,淋巴通路:,输入淋巴管 被膜下窦 小梁周窦 髓窦 输出淋巴管,淋巴结功能:,滤过淋巴液,产生免疫应答,体液免疫,淋巴小结增多增大 髓索内浆细胞增多,细胞免疫,深层皮质区明显扩大 Tc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再循环 :,血循环中的淋巴细胞,淋巴组织,

7、淋巴管,淋巴导管,P.C.V.,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有利于识别Ag, 促进免疫细胞之间的合作, 使全身的免疫细胞成为一 个统一体.,脾(Spleen),分布:位于血循环通路上,被膜: 间皮 、D.C.T.、平滑肌,实质,白髓 (white pulp) 红髓 (red pulp) 边缘区 (marginal zone),结构:,小梁 (trabecula),3. 脾 Spleen (HE),1.A周围L鞘,白髓,2.L小结,3.边缘区,红髓,1脾索,2脾窦,动脉周围淋巴鞘:弥散淋巴组织(中央动脉 ) 以T细胞为主(胸腺依赖区),淋巴小结:以B细胞为主,白髓,Periarterial lymph

8、atic sheath,红髓,脾索:索状淋巴组织,B细胞为主 脾窦:内皮杆状,间隙大;基膜不 完整,外有网状纤维包绕,边缘区:淋巴组织 + 边缘窦,脾功能: 滤血:血C经脾索进入脾窦,血循环. 造血:胚胎早期造血. 免疫应答:血液内的病原微生物引起脾产生免疫应答.,脾血通路,(脾门) (白髓) (红 髓) 脾A小梁A中央A笔 毛 A 毛细血管 脾索脾血窦 边缘区边缘窦 脾V小梁V髓微V,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 (MHC 分子),体内所有C表面都有MHC分子, 个体特异性, 同一个体的所有C的MHC分子相同, 分类: MHC-I,所有C, MHC-II,免疫C. MHC-II参与Ag提呈,免疫C

9、协作.,免疫系统在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细胞或抗原时分子基础 : MHC分子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分子):具种属、个体特异性。为自身细胞的标志。 分: MHC-I 类分子:所有细胞表面 ; MHC-II类分子:某些免疫细胞表面,有利于免疫 细胞之间相互协作,如抗原提呈。 特异性的抗原受体:T、B细胞表面,种类多, 但每个细胞只一种。,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量少,分布广,具 MHC-II类分子, 多具树枝状突起,其抗原提呈能力强 于巨噬细胞。 包括 血液DC (形似单核细胞,源于骨髓 ) 郎格汉斯细胞(表皮和消化管上皮内) 间质DC(心、肝、肺、肾、消化管内) 面纱细胞(淋巴内,突起菲薄 ) 交错突细胞(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T) 是同一种细胞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郎格汉斯细胞 血液DC 面纱细胞 交错突细胞 间质DC,处理抗原,抗原肽一MHC,数天凋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