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 【学习要点】 0-3 岁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 0-1 岁(前言语阶段) ――语言的准备阶段 1-2 岁(言语发生阶段) ――有意义的词语出现,句式趋于复杂 2-3 岁(基本掌握口语阶段) ――最终目标是掌握口语 语言是双向的活动过程,包括对语言的接受和发出但是在儿童言语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两种过程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感知和理解语言先于语言表达的发生发展换句话说,儿童语音知觉发生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生发展于后 儿童语言发展又称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 这里主要是指对口头语言中的说话和听话能力的获得 语言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结构系统,按其构成成份来说,包括语音、语法、语义三个方面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逐步掌握以上三者并加上语言技能的一些基本规则才能获得产生和理解母语的能力 语言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有生理发育正常的儿童都能在出生后四至五年内未经任何正式训练而顺利地获得听、说母语的能力,其发展的速度是其他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所不能比拟的语言发展何以能如此迅速而顺利地进行?受哪些因素所制约?其发展的过程和一般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已成为发展心理学家、心理语言学家所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的问题。
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 1 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因而通常将词的出现为界将整个过程划分为 语言准备期 语言发展期 语言的准备期 2.牙牙语阶段 婴儿约自第 9 个月起,牙牙语的出现率达到高峰,已能重复不同音节的发音,还能发出同一音节的不同音调此时婴儿能发出的声音很多,不限于本族语的声音而且不同种族、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生长的所有婴儿发出的声音都很相似,甚至聋儿在此时期也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发出咿呀语,只因其缺乏听觉反馈,咿呀语停止得比正常儿童早些 这种观点有两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1 儿童在早期的牙牙学语过程中出现成人语音中常出现的音,如[g]、[k],但在牙牙语的后期和最初说出词的时候,这些声音义很少出现了 2 牙牙语中声音出现的次序似乎很少是父母强化的结果即使强比能使某些音的频率增加,但产生声音的范围不能随外在强化毗改变,即奖励、强化不能使儿童发出他原先不能发出的音 另一种较有影响的观点是雅可布森的语音发展理论他的理论认为牙牙语在本质上不受限制,并与儿童后期获得成人的语音无关,牙牙语和以后的语音是不连续的 最近的研究材料表明.这两种观点都有问题。
牙牙语的发音特征和早期语言的语音特征之间存在着连续性,牙牙语是以后说话的准备,它越来越接近成人的语音结构但这种现象不是用强化学习所能解释的.可能是儿童自己的发音器官的成熟,以及周围人们对儿童发音的反应两个因素共同决定儿童早期语音的发展 二、语言理解的准备 第二节 语言发展期 一、语音的发展 二、词义的发展 如施太伦以单词为计数单位 包含词尾变体 记录了各年龄儿童的词汇量,得到如下结果: 各类词的词义发展 2.形容词 3.时间词 4.空间方位词 5.指示代词 6.人称代词 7.量词 三、句子的发展 单词句 电报句 (2)完整句 儿童话语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2 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 3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2.句子的理解 四、语用的技能 1.说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2.听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第三节 儿童语言发展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目标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是学前教育结构传授给儿童的语言形式、语 言内容、语言运用的总和,是教给儿童一套特定的语言符号系统,并 指导他们学习运用这套符号系统进行交际。
从这个角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教给儿童本民族的语言符号系统,在我国主要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及表达方式等 二是教儿童学会运用语言,其中既包括语言知识(如语言的功能言语交际规则)的传授,也包括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践训练 学前儿童语言的具体内容定位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分为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和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 (一)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 这类结构主要是为儿童提供机会,对他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获得的语言素材进行提炼和深化,达到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及有意识的运用,是我国目前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经常采用的、最基本的内容 学说普通话 学前期是儿童语音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 4 岁之前,在儿童能用本民族语言或方言进行日常交际的基础上,要求儿童学说普通话年龄越小,学说普通话的效果越好因此,在儿童有话要说、有话可说的情况下,应鼓励儿童说普通话为儿童提供多种内容和多种学习活动,使他们普通话的水平得到提高 (1)以普通话语音为标准,对方言与普通话的发音和声调有差别的字词,进行重点的辨音和发音训练 (2)区别普通话与方言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述,学习规范的普通话。
(3)独立运用普通话交谈,回答提问,朗诵诗歌、散文和讲述故事等 谈 话 儿童运用语言与人交往是从交谈开始的交谈在培养语言交际意识、情感、能力方面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谈话主要包括个别交谈和集体交谈两种 (1)个别交谈 主动发起与别人进行交谈,尽量清楚、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集中注意倾听别人的说话,针对别人的话能提出询问或作出积极的回答 懂的交谈中要听说轮换,耐心而有礼貌地把谈话延续下去 (2)集体交谈 在自由活动或游戏活动中,能积极参与两个人以上的交谈,并根据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集体活动章,能注意倾听并理解教师的提问,并作出相应的回答 注意倾听同伴在集体中的发音,即使作出更正或修补 讲 述 讲述是指发展儿童的独白言语的形式,独白言语是指比谈话更为复杂、严密的一种口语表达形式它的特点是语言内容比较丰富,语句结构比较完整连贯,表达内容前后一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训练: (1)实物讲述和图片讲述:即用几句话来描述事物的外形、性质、习性、用途或使用方法等;讲述单幅或多幅图片中人物的外貌、表情、姿态、动作等 (2)拼图讲述和情景讲述:即讲述拼出的图片、拼板或图形,讲述情景表演中人物、事件、对话、动作、心理活动等。
(3)经验讲述:即讲述自己亲身经历过或间接了解的人、事、物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是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理解口语与文字之间关系的重要经验训练形式: (1)翻阅读书的基本技能 (2)注意看着图面听成人讲解,并回答提问 (3)成人朗读图书中的文字,儿童边听边看 (4)能对单幅画面进行讲述并会根据画面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句或缩句 (5)养成喜欢阅读和爱护图书的良好习惯 (6)运用绘画或剪贴等手段制作图书,并能自编文字说明 (7)了解汉字的书写风格和基本笔画能认识简单的独体字 (8)会认并书写自己的名字 二 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这类结构主要是利用学前儿童各种生活经验,为儿童提供充分而又广泛的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机会语言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儿童的各项活动因此,发挥语言在各项活动中的渗透作用,应该是语言教育的一条必由之路 日常生活 (1)在集体活动和个别交往的场合中,能认真倾听教师关于遵守行为准则的要求,以此约束和指导自己与他人的行为 (2)在掌握行为规则的基础上,学习用语言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行为 (3)理解并执行教师的指令 (4)在他人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见闻 人际交往 (1)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2)用语言向他人提出请求和表达愿望 (3)用适当的词、句或语气、语调与同伴展开讨论或辩论,协商与调节同伴之间的纠纷等 游戏活动 (1)游戏时与同伴进行随意交谈,结合游戏情节自言自语或进行恰当的人物对话 (2)同伴之间会用语言协商、讨论与合作,共同展开游戏 (3)用连贯性语言评价的规则执行情况与游戏开展情况,对游戏进行适当的小结 学习活动 (1)在认识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2)能完整连贯地讲述所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 (3)在集体中,能较长时间地倾听教师对各种学习内容的讲解和指导,理解学习的内容 (4)能用几种不同的符号来表述对认知内容和认知过程的感受和认识 学前儿童语言的方法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方法,实质上是成人为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创设条件和提供机会,让儿童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与人、物、环境、材料等交互作用过程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示范模仿法 示范模仿法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规范化语言,为儿童提供语言学习的样板,让儿童始终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模仿学习,有时也可以由发展较好的儿童来示范 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教师的示范语言一定要规范到位 教师要把握好师范的时机和力度。
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显性示范”和“隐形示范”的手段 教师要积极观察儿童的语言表现,妥善的运用强化原则 视听讲做结合法 这种方法是依据“直观法”和“观察法”以及结合儿童语言学习的特殊性而提出的 所谓视,是指教师提供具体形象的讲述对象,如实物、现象、图片、图书、情景表演等,让儿童充分的观察 所谓听,是指教师用语言描述、启发、引导、暗示、示范等,让儿童充分地感知与领会 所谓讲,是指儿童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表述个人的认识 所谓做,是指教师给儿童提供一定的想像空间,通过儿童的参与或独立地操作活动,帮助儿童充分地构思,从而组织起更加丰富、连贯、完整富有创造性地语言进行表述 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教师运用有规则的游戏,训练儿童正确发音,丰富儿童词汇和学习句式的一种方法游戏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活动,运用游戏方法进行教育是儿童语言是儿童语言教育中常见的活动方式之一目的在于激发儿童学习兴趣,集中儿童的注意,促进各种感官和大脑的积极活动 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根据儿童语言教育目标和内容选择和编制游戏要求目标明确,规则具体,便于儿童理解,达到训练语言能力的目的;运用游戏法的同时,可以配合使用教具或学具 表演法 表演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前儿童学习表演文学作品,以提高口语表现力的一种方法。
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教师必须在儿童理解诗歌、散文、绕口令等作品内容,并能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儿童正确地运用声调、韵律、节奏、速度等进行诗歌进行诗歌、散文、绕口令的朗诵和表演;教师必须在儿童理解童话、故事内容,熟悉人物对话以及体会角色心理的基础上,指导儿童正确地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扮演角色,再现故事情节,进行故事表演;鼓励儿童在故事表演中创新内容和增加情节与对话,大胆地发展故事情节,恰当地进行动作设计和人物的心理刻画和渲染;要为全体儿童提供参与表演的机会 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有意识地让儿童多次使用同一个言语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等)或训练儿童某方面言语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口头练习是大量的 这一方法的具体要求是:明确准确的要求,逐步提高练习的要求;要求儿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具有独创性的练习,避免简单、枯燥的重复;练习方式应生动活泼,形式变幻多样,从而调动儿童练习的积极性 第四节 语言获得理论 一. 环境论 (1)传统模仿说 代表人物:阿尔波特(Allpport 主要观点:儿童学习语言是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 反面观点:儿童总是用已有的句法形式改变示范句的句型或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
儿童语言的创造性,理解先于产生 2 选择性模仿说 代表人物:怀特赫斯特(Whitehurst 主要观点:儿童学习语言是有选择性的 特点:示范者的行为和模仿者的反应之间具有功能关系 选择性模仿是在正常的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语言获得模式 2. 强化说 代表人物:斯金纳 主要观点:主张对言语行为进行 “功能分析” 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