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森林走进城市 让城市拥抱森林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411850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森林走进城市 让城市拥抱森林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让森林走进城市 让城市拥抱森林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森林走进城市 让城市拥抱森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森林走进城市 让城市拥抱森林(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承德实施八大工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近日,河北省承德市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全市将重点实施“八大工程”,力争到 2016 年创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57%以上;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2%以上,乔木栽植面积占绿地面积的 6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 26 平方米以上;通道、河流绿化率达到 80%以上;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达到 90%以上。实施“城乡一体绿化”工程。采取建设“小森林”的方式,按“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栽树体高大、冠形良好的乔木,向空间延伸。市区围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目标,对佟山、罗汉山等,4 个

2、较大山体公园进行改造升级,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让广大市民看得到绿色、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鸣。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京冀水源林、再造三个塞罕坝“四项重点生态治理工程”,重点治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防止生态脆弱区的进一步扩大,实现美化与生态功能的有机统一。同时,结合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质量和环境面貌,推动城乡“生态系统一体化”发展。实施“经济林建设”工程。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增绿增收”的原则,本着“政府引导、部门支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总体思路,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资金,解决建园苗木、水利配套等所需资金,采取“科技帮扶、效益分成”的机制,大力

3、开展以特色林果产品为主题的节庆活动,重点建设板栗、苹果、山楂等“七大”经济林基地,到 2016 年,全市的干鲜果树经济林总规模达到 380 万亩。在抓好林果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实施“生态血脉保护”工程。以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道等为重点,按照“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内外搭配、相映成趣”的要求,打造一批道路绿化精品,形成绿色通道网络。以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为重点,采用“水岸绿化”模式,加大水系绿化力度。市区内武烈河、滦河两岸滨水森林景观,增加乔木的比重,丰富造林树种和配置方式,形成“林水生态廊道”。同时,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制定湿地保护利用计划,重点做好 4 处国家级湿地公

4、园、16 处省级湿地公园的申报工作,全面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实施“矿山复绿”工程。以实施“百矿披绿、河水还清、花园式选厂”工程为抓手,严格制定年度矿山企业生态环境建设方案,实施损毁山体修复专项行动,以沿路、环城露天开采重点矿山,武烈河上游、隆化韩麻营、承德县甲山三个重点区块,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和“花园式矿山”创建工作。实施“营林开发”工程。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围绕“营林”下功夫,对生长不良、防护功能低的林地,实施低质低效改造工程,切实提高森林质量。利用现有森林、湿地等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做好推介营销,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积极推广林下中草药、林下食用菌、林下柴鸡散养等“立体复合经营模式”,

5、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强基护绿”工程。狠抓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和专业队伍建设,强化各项防控措施,突出抓好关键区域和重要时段防火,实现森林防火“四个确保”目标。突出政府主体责任,认真实施京津冀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治方案,增加投入,科学防控,群防群治,确保美国白蛾等重点林业病虫害不蔓延、不扩散,实现防治达标。严格林木林地审批程序,依法办理林木采伐和林地占用,严格控制采伐和林地占用指标,减少资源损失,确保不突破限额。“林业改革创新”工程。围绕“以林养林、挖潜盘活、提质增效”的原则,全面加强林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创新经营机制,增强林场发展活力;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产权交

6、易中心,搭建交易平台,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为规范林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不断总结推广“大园区、小业主”“公开竞标、大户承包” “山体连片开发”等方式,充分调动企业、大户等造林主体积极性,切实激活各类资源要素。“森林文化”工程。通过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对森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及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等措施培树森林文化。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让关爱自然、尊重自然、崇尚自然,成为一种文明信仰和自觉行动。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抓紧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大气污染防治、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等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相互衔接、科学规范、系统完善的生态建设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