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打印3份)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406533 上传时间:2017-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打印3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打印3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打印3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打印3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打印3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打印3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打印3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基础知识及运用 (30 分)1根据下列拼音写出汉字。 (2 分)(1)公输 bn( ) (2)敝 y( ) (3)f( )鱼 (4)jng( )国 (5)一 dn( ) (6)c( )尔 (7)gu( )得 (8)l( )泉2下列加粗字拼音无误的一项是( ) (2 分)A拂士(b) 米粟(s) 行拂(f) 胶鬲(g)B至于郢(yng) 侮臣(w) 荆国(jn) 胡不见(xin)C窃(qi) 锦绣(jn) 褐(h) 糠糟(zo) 犀(x)D鼋(yun) 楩(bin) 楠(nn) 牒(di) 圉(y)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3 分) (1)子墨子( ) (2

2、)起于鲁( ) (3)吾义固不杀人( ) (4)胡不已乎( ) ( ) (5)舍其文轩( ) (6)舍其粱肉( )(7)攻城之机变( ) (8)而曰( ) (9)楚寇( ) (10)邻有敝舆( ) (11)故不为苟得也( ) (12)贤者能勿丧耳( )4.选出对本单元课文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 分)( )A.公输盘是鲁国人,能造奇巧的器械。公输是姓,盘是名,也写作“公输班”或“公输般”,民间称他鲁班。B.墨子、孟子都是属于儒家学派。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对中心论点的论述,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D.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5下列句子不

3、是反问句的一项是( ) (1 分)A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B此为何若人?C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D宋何罪之有?6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它的含义。 (5 分)(1)公输盘不说。 ( )通( ) 含义( )(2)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通( ) 含义( )(3)子墨子九距之。 ( )通( ) 含义( )(4)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通( ) 含义( )(5)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 ( )通( ) 含义(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通( ) 含义( )(7)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通( ) 含义( )(8)入则无法家拂士

4、 ( )通( ) 含义( )(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通( ) 含义( )(10)故患有所不辟也 ( )通( ) 含义( )7下列各句与课文原句相同的在括号内打“” ,不同的打“” 。 (1 分)(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3)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 )8选出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组( ) (1 分)A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年谢庄办团2C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入之迂也

5、D行拂乱其所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9译文(1)翻译下列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译: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造好后,将要用来攻打宋国B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译:宋国没有罪,却要攻打它,不能算是仁爱C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译:假如现在这里有个人,舍弃他的彩饰的漂亮车不坐,邻居有辆破车,却想去偷它D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译: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才五百里。这就好像破车同漂亮的车一样(2)判断下列译文的正误,将正确的译文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 (3 分)委而去之。 ( )A受委屈而离开

6、他。 B放弃城而逃跑。 C受委屈到哪儿去。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过去的君子有的不打仗,打仗的就一定能取胜。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A因此使他的心受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了他不行的方面。B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长了他的才干。C通过那样的途径,使他动了心,忍耐住性子,增长了他的才干。池非不深也。 ( )A护城河不是不深啊。 B水池不是不深啊。 C池塘非常不深啊。曾益其所不能。 ( )A增加了他不行的方面。 B增长了他的才能。 C曾经更加强了他的才能。兵革非不坚利也。 ( )A士兵和皮革不是不坚定锋利啊。

7、B兵卒和铠甲不是不精良啊。C武器和装备不是不精良啊。10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画“” ,错误的画“” 。 (3 分)(1)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孟子是战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 )(2) “寡助之至”导致“亲戚畔之” ,那么“多助之至”的结果就是“天下顺之” 。 ( )(3)这两篇短文,论述的中心都是文章的题目。 ( )(4)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话是从一个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说明“死于安乐”的道理。 ( )(5) 公输一文选自墨子公输 , 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

8、录。墨子,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 )(6) 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庄子秋水 。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周是春秋时宋国人,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 )11下面句式变换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分)A那难道不是你的作文本吗? 改为陈述句:那是你的作文本。B真正的政治家都努力读书。 改为双重否定句:真正的政治家没有不努力读书的。3C这套西装式样好,做工也考究。 改为否定句:这套西装式样好,做工也不错。D难道我还不懂得这个道理吗? 改为陈述句:我应该懂得这个道理。12加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几个句子恰当的顺序是( ) (2 分)

9、南极是一个冰雪有 2000 米厚的大陆,_1983 年 7 月,测得最低温度为零下 89.2。在南极点,年平均温度达零下 50。世界上环境最恶劣的大陆在等待着我们去征服。它是世界上最寒冷、风最大的地方。A B C D1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句子,同上句衔接得好,表达意思恰当的是( ) (2 分)怎样精读?或一遍一遍地读,或在书上批注,或写阅读笔记,_。残疾人靠货真价实的工作赢得光荣。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别人的帮助,自尊不意味着拒绝别人的好意。只想帮助别人的好意。只帮助别人而一概拒绝别人的帮助,那不是强者,那其实是一种心理的残疾,因为事实上,_。A动手写批注或阅读笔记,效果肯定好于只是一遍一遍地读

10、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D动手写批注或阅读笔记,效果肯定好于只是一遍一遍地读 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C一遍一遍地读,效果不如写批注或阅读笔记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不需要别人的帮助D一遍一遍地读,效果不如写批注或阅读笔记 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14如果你忙得不可开交,这时有人请你帮忙,你回答得最得体的一项是( ) (1 分)A急什么,没见我正忙着吗?你先等会儿吧B不行,我正忙,去不了,你等着吧C没关系,我把事情办完就来,您先等会儿D真抱歉,现在正忙,请你稍等,我过会儿就去给你帮忙阅读 (40 分)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一(6 分)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

11、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s)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1解释下列加粗的“为”字。 (2 分)为天下富( ) 为与此同类( )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 ( )2翻译句子“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 分)_ _3这段选文,用_的方法,将楚宋两国的_、_一一对照,推出楚王也有“_”的结论。 (2 分)二(4 分)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1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1这段文字的出处是( ) (1 分)A 论语 B 孟子 C 韩非子 D 列子4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3 分)(1)守城一方的防卫条件具体表现在哪里?答:_ _(2)攻城一方“环而攻之”所凭借的条件是什么?答:_ _(3)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答:_ _三(14 分)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这段文字阐述了什么道理( ) (1 分)A人若处于困难之中,国家处于忧患之中就一定要灭亡的道理。B人只有处于困境才能有作为,国没有忧患才能发展的道理。C人若处于困境,就无法发挥才能,国无忧患则往往要遭到灭亡的道理。D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2文中六个“于”可作“受到” 、 “在” 、 “使”三种解释,请分别指出。 (3 分)A “困于心,衡于虑”中的两个“于”字可解释为_B “征于色,发于声”中的两个“于”字可解释为_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于”字可解释为_3文中有两个动词作名词用的词,请找出来并解释。 (2 分)a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