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商道商道商道

墨渲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34.62KB
约66页
文档ID:639988
商道商道商道_第1页
1/66

一(韩)崔仁浩 著 林尚沃的父亲林凤库是朝鲜王朝一个没有什么资本的行商,每年随着出使大清国的队伍到北京,卖掉人参买进绸缎,回国后再将绸缎转售他人林尚沃的父亲林凤库比任何人都精通中国话,这自然使他在出使的队伍里备受优待所以林凤库还有一个梦想和愿望,那就是能够通过译科考试,成为一名译官他之所以梦想成为一名译官,不单单是因为他精于中国话,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成为译官可以发大财在当时,译官们的职责是与使臣一道出使中国担任翻译,或在中国或日本使节来访时到朝廷做翻译译官的选拔是经译科考试进行的译科作为一种科举考试属于文科,因此与其他文科一样三年一试由于每当国家有喜庆事时即开增广试,译官往往供大于求于是,无法为这些译官一一提供俸禄的朝廷便允许译官在使臣出使外国时随行其间,从事黑市贸易这为译官们提供了生财之道译官们作为贸易资金带到中国去的主要是人参当时,人参在国内产品中具有最高的使用价值,而在中国作为药引也非常受欢迎,是一种有优势的交易商品译官们被允许带到中国的最大限额是八包人参,每包内装人参10斤,总重量80斤译官们就此公开地从事着走私贸易按时价每斤人参纹银25两计,80斤人参的货价是纹银2000两这笔巨额资金如果换算为大米,则相当于数千石。

林尚沃的父亲林凤库梦想做译官,正是为了这个缘故他虽然每年都可以随使臣来往北京做翻译,但因不是正式的译官,只能偷偷贩运人参,每次也就是五六斤的样子,而且也只有赶上好运道才能挣个本钱,大部分情况下是被禁门发现而遭到没收使臣出访时,告别朝鲜的最后一关是鸭绿江的九龙亭出使的队伍离境时,平安监使与义州府尹带着官妓前往九龙亭作最后的惜别译官、通引、马夫们各自按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痛饮三杯,尔后登船,而官妓们则打开蒲扇,齐唱《行船谣》这种浪漫的场面结束之后,使臣队伍渡过鸭绿江,来到清政府设于鸭绿江沙场的禁门沙场上插着三面旗子,算是一道门,在义州府尹和书记官在场察看的情况下,对随出使队伍乘船的300多名中人(注:朝鲜王朝主要从事会计、诉讼、翻译等事务的人)一一彻底搜查清查违禁品的门共有三道,分别为一道门、二道门、三道门检查官从解开的上衣到裤子的裆部一一搜过,查禁的对象是黄金、珍珠、貂皮、人参等当时的禁运法条文规定:“如果在第一道禁门被发现则没收,在第二道门被察觉则脱掉裤子受杖责,如果藏到第三道门才被查出则处以枭首,首级被挂到禁门前的旗杆上示众因为是过境,还要缮写每个人的“人相书”,即使是使臣的队伍也不例外。

这种人相书相当于今天的护照,记载着一个人的姓名、居住地、年龄、长相等身体特征林凤库每每都会在第一道禁门被查出,人参则遭到没收于是,经过苦思冥想,他想到了一个暗度陈仓的办法,即比出使的队伍提前几天渡江,设法躲过彻查,然后再与使臣队伍会合但靠这种小打小闹,所得也只能是饣胡口而已林尚沃的父亲林凤库曾四次参加译官科考,但每次都是名落孙山自信比任何人都精通满洲语的林凤库对自己每每落榜的原因百思而不得其解但最终他还是明白了,根源就是因为自己的祖上属于那种卑贱的阶层同时他也明白了,不管自己一辈子如何挣扎,都不可能摆脱贫困潦倒的行商身世为此,他异常失望 1 -Made by e-Stack Room二就是在这种充满失望的日子里,终于有一天,他因喝醉了酒,跌入鸭绿江而死那年,林尚沃年方20岁人们明着说林凤库是因为醉酒失足而落水溺死,暗地里都说他是因悲观于世道,自寻短见而死20岁就失去父亲的青年林尚沃感到前途一片渺茫尤其是,根据有关记录,林尚沃的父亲死时还欠下了一大笔债务无奈之余,林尚沃只得到父亲告贷的店家去做伙计,以工抵债按照当时义州商人的风习,雇人做工是没有工钱的只需给口饭吃,过5年或10年,看着没什么出息就赶走,看上去还算有苗头,东家就会给一些本钱,任其独立。

在父亲借债的那家门商里,林尚沃以身抵债,做了三年的店员,一直忠心耿耿地侍奉着东家所谓门商,是指同中国做买卖的店铺父亲留下的债务数额之巨,做一辈子店员也难以还清,但林尚沃心无旁骛,起五更,睡半夜,做起活儿来不知疲倦林尚沃做工的那家门商的东家名叫洪得柱洪得柱对年方20的林尚沃非常信任,因为林尚沃虽然年龄不大,对人参却别具眼光从幼时起,林尚沃就随着父亲见过无数的人参,久而久之,对人参具有了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有一天,一位老者来到洪得柱的店里那是晚秋时节通常,参客们都是初秋进山寻找山参,晚秋之际带着山参下山的那老者一身典型的参客打扮:头戴细绳帽,脚穿登山鞋,手拄爬山杖,长长的外套遮盖到下衣老者从背囊里掏出一个木匣,掂在手里,对洪得柱说:“我刚从妙香山挖到一棵山参,跟人参打交道四十多年,挖到这么大的参还是头一遭请洪大人给鉴定鉴定,中意就请您买下吧洪得柱的店铺主要经营人参他知道,珍稀的山参非常难得,而且价值不菲参客和参商们都知道,如果真的得到一棵完好的稀世山参,即可使人从此改变命运所以,自古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真正的山参世所稀有,天下难求即便是山参,也有一种是家养之参,形体与真参一般无二,真假难辨。

在洪得柱的眼中,老者出示的山参是一棵确切无误的山参,而且,是山参中质量最为上乘的神灵草于是,他准备出高价买下那棵山参当时正在一旁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的林尚沃却抓住衣袖把洪得柱拉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开口说道:“大人,您还是先不要买下那棵参为什么?”林尚沃马上回答道:“那参还不能确定真假,您可以先把它留一天,等明天早晨天明后我为您鉴别洪得柱心中怏然一个年纪不过20、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竟敢对自己这样一个同人参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大行家做出的判断说三道四,这让他几乎火冒三丈但这个年轻的林尚沃所说的话虽然顶撞了自己,却也不能完全充耳不闻,因为山参的价钱可是个让人吃惊的数目,万一出真参的价买棵假参,那就惨到家了就照你说的办吧林尚沃郑重地将老者带来的山参放回木匣第二天一大早太阳一出,他拿着那棵山参走到阳光- 2 -Made by e-Stack Room下,仔细地看了又看,最后才开口道:“险些出大乱子了这不是山参,是惊参惊参,不是自然生长在深山的山参,而是一种移植后长大的人参山参,原是指从未经人栽培而在山中自生自长的人参 3 -Made by e-Stack Room三有时,参客发现山参的幼苗后,就会连苗带土一道起走,移植到远离人家、无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移植到田地里,施以肥料,培成药土,称为“药直”;如果把幼参直接种在平地里,则称“直参”或“土直”所谓惊参,就是指把幼小的山参连根带土起走施肥培养而成的人参,一般也叫做“重拔”,或称“山养”所以,惊参同真正的山参相比,外观虽然一模一样,药效却有天壤之别,价钱也很悬殊 “当真?”洪得柱半信半疑地反问,“这参难道不是山参,而是重拔?” “是的林尚沃毫不含糊地回答那……这事该怎么办呢?” 林尚沃马上说:“东家您先不要做声,看我的吧 林尚沃取出木匣中的人参,一切两段,头部照样保留着,根部接上一截样子与人参相似的桔梗桔梗虽说样子很像人参,但桔梗就是桔梗,它的颜色是紫绿色的,虽然人称“三尺童子”,但只消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与人参的不同 天色大亮后,老者又来到店里林尚沃马上迎上去说:“您带来的虽然是颗上好山参,但价钱太高,我们不能买,还是请您拿走吧 老者阴沉着脸,打开木匣一看,顿时怒气冲天:“混蛋!”老者痛骂着,两眼死盯着林尚沃 “老人家,您这是怎么了?”林尚沃在破口大骂的老者面前双手合十,恭逊地问道 “混蛋,我为什么生气你这个混蛋难道还不清楚?”老者一边痛斥着,一边扬起手中的拐杖,一副恨不得当场给人一拐的样子。

“我可不晓得 老者马上指指原本盛着山参的木匣说:“里面只有一棵桔梗,我的山参究竟跑到哪里去了?” 直到这时,林尚沃才装模作样地往木匣里看了一眼: “小人不知道您在说什么混账,难道你看不出这是棵桔梗?”“不错,这分明是棵桔梗 “那么,为什么一夜的工夫山参会变成桔梗?一定是你这混账东西起了黑心,把我那山参给掉了包 “不,老人家,我们怎么会那样做呢?怕不是山参自己变成了桔梗,然后消失了踪影吧?” 老者被林尚沃的话激起更高的无名业火:“什么?山参自己没了踪影,变成了桔梗?你这混账想蒙我呀!” 老者忽地从背囊里抽出一把斧头参客的随身背囊里,一般都携有斧头、镰刀、小锄之类的东西老者举起斧头,向林尚沃作势欲砍林尚沃年方20,有气力,有胆量,虽然身材并不高大,但打小跟随出使的队伍,锤炼得身手敏捷他本可以拦住老者的手,但他却一眼不眨,丝毫未动,只是说了一句:“老人家难道连郑和之参也不知道吗?”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原本杀气腾腾,作势欲砍林尚沃的老人颓然放了手而且,他打着火捻,- 4 -Made by e-Stack Room  老者对站在一旁心惊肉跳地看着这一切的东家洪得柱说道:“老实说,昨天我给您看的那棵参并不是什么山参,而是一支惊参。

我从山上回来的路上,在一座寺庙的水井边上见到了一棵惊参采下一看,发现真是一棵神鬼难辨的惊参,于是就拿到你们这里来蒙了一趟 老者直白地告罪后,又接着说道: “我来蒙骗洪大人,真是惭愧得很没曾想您带着这么一位厉害的伙计,可以说是天佑神助 5 -Made by e-Stack Room四老人走后,洪得柱对林尚沃惊诧不已多亏林尚沃才免得真的把一棵从寺庙水井边挖来的惊参高价买下,酿成倾家荡产的大祸 于是,洪得柱问林尚沃:“你对老人说的‘郑和之参’究竟是什么意思?” “郑和之参”是个成语,源于朝鲜王朝初期,一般是在谈论人参真伪时被用来打比方的 朝鲜王朝世祖年间,有一位名臣,名叫郑光弼他有个儿子,名叫郑和,但不是嫡子,而是小妾所出的庶子他是郑兰宗的孙子,但正是因为自己祖父的缘故,才使他与仕途无缘郑和的祖父郑兰宗,是“庶子或孽子不得参加科举”的倡议者,正是由于这个建议,郑和身为名门之孙,却无缘参加科举,更无由踏上仕途于是,他便从少年时起学习中国话,甚至熟谙明朝十三省的方言土语,成为当时头号中国通,并为出使北京的使节充当译官 为了能够一获万金,有一次,郑和用几乎所有的钱买了人参带到北京但到北京后,每到一处都被发现他卖的人参“只有头部是人参,身子皆为桔梗”。

见情势不妙,郑和便用自己偷偷带去的银子为路资,勉强得以全身而回问题是郑和不是一个单纯的买卖人,而是朝廷的使臣,这件事终于惹来麻烦,他被流放宣川,在那里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郑和之参”这个成语即是由此而起义州商人们都说,郑和不是被人蒙了才带着假参到北京的,而是压根就知道是假货,企图以不正当的方法挣大钱,所以人参自己变成了桔梗,而郑和也因此遭到了惨死的结局郑和之参”这话从此对于随出使队伍做人参生意的湾商商道的第一要旨也就是说,如果拿假货去蒙人,就会像郑和那样,迟早有一天会不得好死义州商人有一条铁律:经商绝不得使用骗术 洪得柱不知,那是因为他并不是个来往于清朝与朝鲜王朝之间做贸易的湾商,而是一个开店做生意的门商 一句话,老参客是被林尚沃的机变吓破了胆林尚沃借假参自己变成桔梗的“郑和之参”的故事,不动声色地斥责老参客不道德的生意行径,使老参客不得不坦率地据实相告,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这件事发生之后,洪得柱开始对林尚沃刮目相看林尚沃做事勤快,而且待人彬彬有礼,大凡见过一面的人,过目不忘这些,都得自父亲林凤库的教训从林尚沃小时起,林凤库就带着他远赴清朝,时常耳提面命地教训他:“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待人接物,言语是最好的礼节。

做买卖也是一个道理,取信于人是做生意的第一诀窍不能取信于人,别人就不会相信你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首先要学会在言语上知礼敬人 林尚沃的父亲林凤库,尽管已是三代经商,身份卑微,但为了成为一名译官,曾多次赴试科举,故而学问精深,才能出众自从明白自己的儿子来到这世上将注定要做一个颠簸四方的行商后,一有机会就向他灌输身为买卖人应尽的本分 遗憾的是,才华出众又善于教子的林凤库。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