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说课稿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397641 上传时间:2017-09-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人教版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人教版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人教版说课稿(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说课稿1.说教材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用饱醮着热泪,用悲愤的笔调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既有对爱国青年沉痛的悼念,又有对反动派愤怒的控诉,也有对觉醒的国民的呐喊。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中语文必修 1 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讲读课文。文中描摹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述人物的行为事迹,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感悟。对学生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 记念刘和珍君感情真挚,感悟深刻,具有典型人文性。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确立本课教学

2、目标如下。教学目的: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暴、勇敢果决的精神。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教学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2.说教法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3.说学法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朗读、质疑、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大意。探究法。4.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背景导入法, “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血的历史,2

3、00 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了血泊之中,它又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耻辱。刘和珍,这位年仅 22 岁的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下了这悲愤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背景导入法,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波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围绕“记念” ,引导学生认识第 3、4、5 节为叙述的主体,介绍了刘和珍君生前与遇害的情况,第 1、2 节交待了写作的缘由,第 6、7 节揭示了事件的教训和意义。结合课后练习二,整体感知,课文记叙刘和珍的事迹,包括预定莽原 、反抗校长、虑及母校、参加请愿等,认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

4、反抗、从容勇毅的精神。结合神情“始终微笑着的”感受刘和珍的乐观坚毅的性格。探究课后练习一,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含义,以及探究第二节第一二两句“真的猛士”的含义,了解作者对反动政府暴行的愤怒、对走狗文人的抨击、对战斗者的激励的感情。并背诵第二节。朗读第四节,探究第四节的几个独立段作用以及“沉默”段与“当三个女子”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激愤感情。借助陶潜的诗以及“至于这一回” “苟活者”句的理解,认识第六七节中关于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探究“中国人” “庸人” “苟活者” “无恶意的闲人”的含义,进一步认识当时社会的状况。课堂小结。作者通过纪念刘和珍君,表现了爱国青年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5、,揭露了反动政府的残暴罪行、走狗文人的卑劣无耻,同时激励战斗者“更愤然而前行” 。作业。搜集鲁迅、刘和珍相关资料互相交流。为刘和珍塑像设计说明书,200字左右。学习鲁迅先生关心社会,关切民族命运的精神,关注当前的焦点、热点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时代的精神,表达你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写一篇文章。5.板书设计(略)再别康桥说课稿一一、教学理念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二、教材研究再别康桥是职高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现代诗歌的阅读欣赏的一首课内自读诗,第五单元设立,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

6、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三、学情分析这次所教的班是国贸 062,班中女生较多,语文基础相对较为扎实,课堂气氛较好。而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 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注意的。四、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工具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 (研究性)德育目标:体

7、悟作者情怀 ,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人文性)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五、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

8、。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六、说学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诵读法 :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

9、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习旧知导入。2.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3.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

10、认知规律。.鉴赏品评(教学难点的解决)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知识巩固迁移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习,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7.板书设计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再别康桥说课三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 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

11、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 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2、 引导学生体味诗中

12、的意象美。3、 当堂背诵全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二、 说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第一,以诵读为

13、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三、 说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

14、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课件展示:1919 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1924 年泰戈尔访华留影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 ,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 (注意音节、重音、基调)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

15、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 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http:/ 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课件展示:此地别燕丹,壮士怒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第四步:把握

16、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分小组讨论交流) ) 。课件展示:(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云彩 金柳 青荇 潭水 长篙 星辉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