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本 章 要 点,1、 技术的本质与特征2、技术的体系结构3、技术发展的动力4、技术方法论,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一、技术的本质1、“技术”的词源及变迁 techne technique technology2、在技术本质上的多种观点: “方法技能说” “劳动手段说” “知识应用说”,3、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 技术的定义: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从技术的定义可以看出:,(1)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干预(2)技术涉及到物质装置(3)技术涉及到技艺(4)技术涉及到知识(5)技术涉及到目的(6)技术是一种可操作性的体系另外,我们也必须看到,技术是与一种最基本的人类实践活动方式——对自然界的改造与控制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这里,技术也可以指称一种人类活动的形式,它是工程、建筑,是工业设计甚至更多的东西然而,它只是人类活动的一种,一种人类改造与控制自然的物质性活动人们在从事技术活动时,不仅需要使用物质的工具与装置,而且其结果也是改造物质对象和形成新的物质产品,,4、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技术:直接生产力科学: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二、技术的特征,1 .自然性和社会性2 .中立性与价值性3 .自主性和建构性4 .主体性和客体性5 . 跃迁性和累积性6 . 国际性与民族性,1 .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作为人用来延长人的自然肢体和活动器官的自然物,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这决定了技术实践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物质的运动规律,作为手段和方法的技术也必须依靠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创造出来,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又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为社会所接受,否则也难成为现实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技术的制约使技术活动只有在社会的共同整合下才能产生和实现2、技术的工具性(中立性)与价值负载性技术的工具性指的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体系,具有其作为达到人类目的的手段的作用。
对技术的工具性的强调,导致一种技术中性论的观点,这就是简单地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每一种技术都被用来解决特殊的问题或服务于人类特定的目的;并进而认为技术是中性的,只是那些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使得技术成为一种善的或恶的力量前哈佛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项目主任梅塞纳(E. Mesthene)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曾这样说道,“技术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的处置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 从技术中性论出发,技术不会产生什么特殊的伦理与政治问题,因为技术仅仅是实现价值的手段,而价值却另有其它的基础但把技术视为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并进而认为技术与伦理、政治无涉的技术中性论虽然符合直观,并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但却并不全面,技术更具有价值负载性的特性技术是不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体系,它是负载价值的首先,技术不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且也是伦理、政治与文化价值的体现技术不仅体现了技术判断而且也体现了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和那些设计和使用它的人的利益如终止妊娠技术、试管婴儿技术、克隆技术宗教信仰,如斯塔迪梅尔(J. Staudenmaier)所说的,“……脱离了它的人类背景,技术就不可能得到完整意义上的理解。
人类社会并不是一个装着文化上中性的人造物的包裹那些设计、接收和维持技术的人的价值与世界观、聪明与愚蠢、倾向与既得利益必将体现在技术的身上的确,技术的起源必须根据它的特定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例如,中世纪寺院中机械钟表的发明必须追溯到当时僧侣的有规则的祈祷生活福特公司对简单便宜的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和IBM把个人电脑推向市场都反映了美国人对个体自由、隐私权与便利的偏爱与选择其次,技术是一种影响社会价值的实质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以往传统的和现存的制度、体制、文化、人际交往关系和意识形态等体系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技术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况人类创造了技术,但同时也为技术所创造②随着技术与科学、工业研究和工业利用结合成一个整体,技术与科学已作为第一位的生产力纳入到经济与政治系统之中技术已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③技术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在现代工业社会,技术与科学已经取代传统的神话和宗教而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形式,一种一切社会活动赖以合法化的基础④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传统文化与价值的崩溃与断裂⑤技术的发展造成了知识与生活世界的分裂3、技术的自主性与社会建构性技术的自主性是指技术是一个相对独立与自主的系统,有其内在的动力与自我发育与自我增长的特点。
人是技术的创造者,技术的起源和生成,必然与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但技术一旦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甚至技术塑造人类发展,而不是仅仅屈就于人类的目的如埃吕尔(J. Ellul)所说,“在技术与它的使用之间不存在什么差别个体面临着一种唯一的选择,或者按照技术规则所要求的去使用技术,或者根本就不使用技术这就是说,一旦技术系统被使用,它们就需要高度的一致性,而不管使用者的意图如何它们也统治着使用者的生活,即使使用者没有直接控制他所使用的机器在这个意义上,技术的后果与影响是内在于技术的,他们被设计在技术之中,而不管设计者是否完全意识到它对技术的这种相对自主性的夸大是技术决定论等思潮的根源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一种独立的或自主的力量,是依照自身的逻辑规律发展并以此塑造社会、影响社会发展的持这种观点者很多,如法国学者埃吕尔、美国学者奥格本、德国学者海德格尔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尔库塞(H. Marcuse)等技术决定论可以依照对技术决定自然、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程度划分为硬技术决定论和软技术决定论硬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绝对自主独立的,是自然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软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是相对自主和独立并受社会影响的,它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因素。
从一开始,技术决定论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的确,人并不是完全泯灭在技术之中技术的社会建构性是指技术是一种由社会建构的产物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技术总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中的,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个的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化过程,是技术的社会制约过程,也是技术的社会建构过程因此,技术的起源必须根据它的特定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例如,中世纪寺院中机械钟表的发明必须追溯到当时僧侣的有规则的祈祷生活福特公司对简单便宜的汽车的大规模生产和IBM把个人电脑推向市场都反映了美国人对个体自由、隐私权与便利的偏爱与选择对技术的这种社会建构性的夸大是各种形式的社会决定论思潮的根源社会决定论主张社会是决定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决定论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社会建构论”,它主张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社会全体的解释框架,取决于社会对它的选择作用,技术的发展在整体上是处于社会的控制之下的,技术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社会建构论又根据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建构程度或力度的强弱,分别被划分为强社会建构论和弱社会建构论4 .主体性和客体性知识、技能和经验:主体要素工具、机器设备等:客体要素,5 . 跃迁性和累积性技术首先是发展变化的,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 ,同时,技术又具有累积性。
新的技术(群)出现后,原来的技术并非全部被否定掉,而是经过一个扬弃的过程,从而形成技术的多层次性和多种技术的相互融合特征6 . 国际性与民族性技术的国际性是指技术的本质目的是为全人类而不仅是为某一特定的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而服务的特性 技术的民族性是指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因受其本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而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技术形式的选择第二节 技术的体系和结构,一、技术体系及其特征1、技术体系:技术体系是技术在社会中现实存在的方式,它是把技术之间的联系放到社会条件下加以考察而形成的复杂的技术网络系统其一,功能的整体性其二,目的的社会性其三,构成的层次性其四,环境的制约性如、近代工业技术体系是以蒸汽动力为主导技术的技术体系,纺织机械技术是先导 工作机:纺纱机 –织布机 动力机:水力纺纱机-蒸汽机 机床的发明和应用:1794年,莫利兹发明移动刀架蒸汽-机器时代的技术体系:采矿业、机器制造、钢铁冶炼、交通运输等,,又如当代高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2 .技术体系的演化与变迁任何一个技术体系一旦形成,便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技术体系通过技术原理的局部改良而逐渐丰富、完善和进化。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需要不断发展进而超过技术体系原有潜力的极限,相对稳定的平衡就被打破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在技术体系中表现为其中某些技术从主要地位退到次要地位甚至退出技术体系的行列,而另一些技术产生、兴起,加入技术体系的行列,甚至成为占据主要地位的要素这导致技术体系的演化并产生出新的技术体系,逐步取代旧的技术体系星野芳郎:近代技术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技术体系更替第一技术体系形成和发展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其中蒸汽动力技术是主导技术 第二技术体系建立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阶段向垄断阶段发展对强大和廉价的动力能源的需求而产生的,其主导技术是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第三技术体系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发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的需要刺激产生的火箭技术、雷达技术、核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二、技术的结构,1.技术结构及其模式技术结构是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技术构成的基本要素:经验、实体、知识2.技术结构的模式经验型技术结构:农业社会实体型技术结构:工业社会知识型技术结构:后工业社会,,3 .技术结构模式的变迁(1)古代单相的技术结构模式 (2)近代双相的技术结构模式 (3)现代三相的技术结构模式,第3节 技术发展的动力,1、在技术的发展动力问题上两种相对立的观点: 技术自主论 社会建构论2、技术发展的动力系统:⑴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⑵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 直接动力⑶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需要”本身就是各种迫切的发明的教师。
“需要”包括多个方面,有物质需要、精神 需要,自己的需要、他人的需要或社会的需要需要的产生是由矛盾引起的,其中最为基本的是人和自然的矛盾二、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 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用工具的形式目的与手段是相对而言的,又互为条件三、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西方在近代工业革命以前,科学与技术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从19世纪第二次技术革命至今,科学走到了技术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