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第一章--水管理体制沿革与发展邮件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63824382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务--第一章--水管理体制沿革与发展邮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水务--第一章--水管理体制沿革与发展邮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水务--第一章--水管理体制沿革与发展邮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水务--第一章--水管理体制沿革与发展邮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水务--第一章--水管理体制沿革与发展邮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务--第一章--水管理体制沿革与发展邮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务--第一章--水管理体制沿革与发展邮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主要内容: 1.绪论 (2学时) 2.水资源管理 :地下、地表水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水环境控制与治理。(6学时) 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库、灌溉与排水、水力发电工程、航运与水产养殖等。(6学时) 4.城镇供水系统建设与管理:城镇工、农业及居民生活水源及供水系统(自来水)。 (6学时) 5.城镇防汛抗旱、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城镇污水、雨水、洪水排放;防汛抗旱物资储备、调配;防汛抗旱人员组织和协调;防洪预案的组织和实施。 (6学时) 6.水权、水法、水市场、水利工程产权综述(6学时) 7.城市水务管理现代化 (2学时) 8.总结、考核 (2学时),1.1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当人

2、步入现代文明的21世纪之时,缺水的具体表现为: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 如何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紧迫问题。 出现水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水务管理体制能否与时俱进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是高效地开发利用有限水资源的关键改革水的管理体制:通过科学管理提高用水效率。,1.1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建国以来,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深化。 水利部水利电力部水利部? 政府机构的设置也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对水资源的需求。农业大国一般单独设立水利部,全世界也就五六个国家;经济稍微发达一点的

3、国家,把水当作资源的,是资源及水利部或矿产资源及水利部,这样的国家很多;而高度发达的国家,则是环境及水利部。,1.1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水资源城乡分割、地表地下水分割的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城市地区表现最为突出,不符合水循环的自然规律 而且政出多门,职能交叉,政企不分,效益不佳,也不符合统一、精简、效能的科学管理原则。 就全国而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水的管理体制改革非常必要。,1.1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为此,一个新的行政职能部门-水务(厅)局

4、已逐步且终将替代原有水利(厅)局,行使包括水利水电、水资源、防洪、城镇供水排水、水环境控制与治理等范围非常广泛的行政管理职能。 水务(厅)局这一机构的出现将彻底改变原有体制下水利工程重建设轻管理、涉水法律法规过多又相互冲突、涉水行业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等弊端,必将为全面、有序、高效地管理与水有关的领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必将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1.1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随着中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一系列政策出台,中国水务行业将逐步建立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 建立水务行业特许经营制度、实现水务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成为城市水务发

5、展的方向。,1.1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是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由于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更为突出,所以我国最早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从深圳开始。 在城市发展的实践和连续发生的旱涝灾害中,深圳市政府首先认识到水资源分割管理的弊端和水务统一管理的重要性,借鉴香港地区水务管理的经验,于1993年7月组建了水务局对城乡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管理,收到了明显成效。 发展的方向。,1.2 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998年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后,水利部按照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适时提出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时期

6、治水思路,高度重视城市水问题。 在地方机构改革中,全国已经有70%左右的市县建立了城乡水资源一体化管理,水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统一管理的水务局管理体制,上海、深圳、武汉、大连、哈尔滨、合肥、呼和浩特、太原、西宁、珠海、三亚等重要城市都已经成立水务局,黑龙江、安徽、上海等省市已经实现了辖区内城乡水务统一管理。,1.2 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城市化地区水资源分割管理导致的种种弊端说明必须实现城乡水务统一管理。 我国传统水务管理体制中,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环保、市政、规划、农业、卫生等部门均与水有关; 传统体制下涉水行业管理机构包括:水利厅局;水土保持局;水资源管理办公室;防汛抗旱指挥部;

7、河道管理处(局);河流堤防管理处(局);城建委属防汛抗旱办;市政部门的供水、排水机构;自来水公司;环保部门的水环境保护及治理;国土资源委属的水资源管理;地矿部门的河砂管理;交通部门的航道管理。,1.2 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传统体制的主要问题: 涉水法律法规过多且相互矛盾,有些具体问题多头管理等于没有管理; 涉水行业管理机构重叠、人员冗杂、效率低下; 行业之间利益和责任不清,有利益就插手,无利益则推委,影响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及社会稳定; “多龙管水”管水、治水和用水政出多门,基层水务管理工作中遇到问题经常出现相互推诿、互相扯皮的状况,部门保护主义影响了水管理的综合效果,1.2 水务管理体制

8、改革的必要性,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成为城市也存在水务统一管理问题,需要建立相关机构。 江苏省苏州市盛泽镇建成区人口达2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35亿元,如在欧洲国家已经是一个不算小的城市,目前只是一个建制镇,根本没有相应的管水机构,由于污染邻省的问题,才在最近成立了环保支局,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水管理体制的需要。这样的问题今后在沿海发达地区会越来越普遍。,1.2 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国外经验表明城乡水务统一管理有利于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只有在城市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依据本地区水资源状况,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如果不科学地依据城市本地区水资

9、源和客水资源(要充分考虑到客区经济发展造成的来水减少和污染增加),调整产业结构和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将在城市中造成水贫困。,1.3现代水务管理体制的内涵,1.3.1三个补偿机制、三个恢复机制 在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前提下,要建立三个补偿机制:谁耗费水量谁补偿;谁污染水质谁补偿;谁破坏水生态环境谁补偿; 同时,利用补偿建立三个恢复机制:即保证水量的供需平衡,保证水质达到需求标准,保证水环境与生态达到要求。 水务局就是这六个机制建设的执行者、运行的操作者和责任的承担者,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保障的责任机构,还是水资源相关法规的执行机构。,1.3现代水务管理体制的内涵,1.3.2水资源配置原则 按饮水

10、保障,防洪安全,粮食供给,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建设的次序优化配置资源,其中粮食供给和经济发展应从适当的、更大的系统来考虑。 这种配置通过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来实现:统一法规,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监测,统一治理,统一标准,统一制定水价,统一发放和吊销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1.3现代水务管理体制的内涵,1.3.3各个阶段的工作措施 通过城市水资源规划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在取水阶段,要利用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调控手段,加强管理。 在用水阶段,要制定用水定额,大力节水,为城市居民提供合格的饮用水,充分发挥水价在用水上的杠杆作用。 在开

11、源方面,要考虑雨洪利用、中水回用、区外调水、海水淡化和水生态系统建设(包括地下水回灌、保护植被)等综合措施。 在治污方面,要采用集中治污、达标处理等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污水处理费的价格调控手段。 在排水阶段,要综合考虑城市地面硬化对城市雨洪特性的影响,把排水与防洪、污水达标排放综合考虑。,1.3现代水务管理体制的内涵,1.3.4明晰水权 明晰水权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前提和依据。 在水务管理中贯彻水权管理的思想,一是制定用水定额,在微观上管住用水。 二是制定宏观控制指标体系 有了以上两套指标的约束,就可以层层落实节水责任,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实到水资源承载能力之内。 三是在水资源规划以及水务发展规划中

12、,要充分体现以水定发展的原则,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调整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 四是城市作为一个地域单元,要建立与流域管理和上下游发展之间的协调机制。,1.4“一龙管水”与“流域管理”并举的管理机制,1.4.1流域管理概述 从理论上说,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它与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的,是以流域或水文地质为单元构成的一个统一体。建立流域范围内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是水的自然属性的要求。 所谓流域管理是指为了既能保证流域的开发和发展,又不对环境和资源造成负面影响而在流域水平上规划、管理和组织资源使用并进行环境保护,以使流域的环境资源达到最合理的利用状态的过程。

13、,1.4“一龙管水”与“流域管理”并举的管理机制,1.4.2国外流域管理的概况 本世纪初以来,世界水资源管理体制上出现的三种流域管理形式: 流域管理局是属于政府的一个机构,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法律授予其高度的自治权,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广泛的权力,其任务大大超出水资源管理的范围。 流域协调委员会是河流流经的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组织,主要负责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协调和规划。 综合流域机构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模式,其职权既不像流域管理局那样广泛,也不像流域协调委员会那样单一,它具有广泛的水管理职责和控制水污染的职权。,1.4“一龙管水”与“流域管理”并举的管理机制,1.4.2国外流域管

14、理的概况 综观各国的流域管理,大致可归纳出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1)大多数国家都从流域整体出发,建立起以整个流域为单元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目前,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通过组建流域管理机构,进行流域统一管理. 2)流域管理机构不仅是政府行政机构,往往还是经济实体。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就既具有政府的某些权力,又具有企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3)通过流域管理立法保障流域管理机构广泛的管理权力。迄今为止,各发达国家大多制定了效力及于全流域的法律,赋予流域管理机构广泛的权力,对整个流域事务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1.4“一龙管水”与“流域管理”并举的管理机制,1.4.2国外流域管理的概况 4)国家

15、在流域开发管理初期往往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如在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发展的早期,联邦政府除了拨款外,还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如免税和低税收待遇,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5)在流域管理过程中进行科学论证并强调公众参与。许多国家在流域的开发管理中相当注重管理的科学性。各国的流域管理机构中一般都有许多相关专业的专家,在做出流域内重大决策的过程中,会广泛听取并采纳他们的意见。同时还会进行科学论证。此外,鉴于流域管理涉及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国外的流域管理也相当重视公众参与,在流域管理机构的成员中吸收了许多居民、用水者、社会组织代表。,1.4“一龙管水”与“流域管理”并举的管理机制,1.4.3我国流域

16、管理的概况 我国对江河治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并未真正形成流域综合管理的理念。直到2002年新水法颁布实施以前,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及其对水资源管理、监督的职责都未能明确。随着新水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的流域管理开始进入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新阶段,呈现出新的局面。 1)确立了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新水法坚持流域管理,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科学界定了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1.4“一龙管水”与“流域管理”并举的管理机制,1.4.3我国流域管理的概况 2)明确了流域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责。新水法明确规定了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从根本上确立了流域管理机构在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的法律地位。 3)进一步完善了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 新水法明确规定了6个基本制度,包括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河道采砂许可制度、用水计量收费和超定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