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9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3490706 上传时间:2018-12-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9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9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9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9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9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9(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自查我局不存在应列未列单位账户、账簿的各类财政性资金,不存在套取财政性资金设立“小金库”或隐瞒、转移、私分国有资产和财政性资金等问题。新疆库尔勒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共36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g) 佚之狐(sh) 逄孙(fng) 阙秦(qu)B拊心(f) 樊於期(y) 忤视(w) 玉玦(yu )C参乘(chng)喋血 (di) 浸渍(z) 殒血 (yn)D癸丑(gu) 舳舻(zh) 仆道(p) 酾酒(sh)【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

2、项是( )A橘子州 万户侯 颓圮 休短随化 B青荇 笙箫 长篙 是殊世异C斑斓 寥落 菲薄 幽暗昏惑D峥嵘 修禊事 惆怅 相于枕籍【答案】C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王羲之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又因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B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人因此被成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乐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C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叙述。D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

3、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主要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有时为了突出谋臣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考生要对一些基础的文化常识要熟记于心,还需注意的是,不要写错别字。C项,应该是编年体历史著作。【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技巧点拨】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

4、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4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将每月第一天称为“晦”,将“十五”称为“望”,“十六”称为“既望”,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朔”。B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5、。C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D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名字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答案】A5孔子所删修的春秋是依据哪国史料整理而成的?( )A鲁B宋C秦D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考生要对一些基础的文化常识要熟记于心,还需注意的是,不要写错别字。看烛之武退秦师书下注释,文学常识。【考点定

6、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技巧点拨】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如它记载的三十七次日食,就有三十次同现代天文学推算完全符合,证明春秋确是当时信史,绝非后人所能杜撰。6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C偏袒扼腕而

7、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D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答案】C7下列句中画线词语活用完全一致的是(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舞幽壑之潜蛟C侣鱼虾而友麋鹿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火尚足以明也 不知东方之既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A “:迟”以之为迟,意动用法,“西”名词作状语;B“一”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舞”使动用法;C“

8、侣”意动用法,“深”形容词作名词;D“明”“白”都是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解释为照明,变亮。【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古汉语中,某些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不属于它的语法功能,相应的具有了新的意义,甚至改变了音调,这种用词的特殊现象,我们叫它词类活用。辨析词类活用的条件1注意这个词的位置变化。2注意这个词的功能变化。3注意这个词的前后环境变化。8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B以其无礼于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9、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答案】B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素善留侯张良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 越过以鄙远,君知其难也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大礼不辞小让【答案】B10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 行李之往来B秦王还柱而走 倚柱而笑C君为我呼入 窃为大王不取也D因击沛公于坐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 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10、;B连词,表修饰;C介词“替”/动词“认为”;D 副词“趁机”/副词,“于是”。【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易错警示】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11下列各句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所

11、以兴怀,其致一也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悟言一室之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燕王拜送于庭A/B/ C/D/【答案】C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为之奈何?及其所之既倦今者有小人之言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泣孤舟之嫠妇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前往 纵一苇之所如A/B/ C/ D/【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为结构助词“的”。均为代词,代指“它”,指“项羽将要攻打刘邦这件事“;代指“它”,这件事。为动词,往,动词,到、往。【考

12、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易错警示】“之”的义项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往,到:“吾欲南海”。二、名篇名句填空(共10分)1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携来百侣曾游, (2)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3)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5)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13、, ,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8)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答案】(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3)那榆阴下的一潭。(4)风萧萧兮易水寒。(5)尤使我耳不忍闻。(6)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7)齐彭殇为妄作。(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注意答案中划横线的字,学生容易写错)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文言文阅读(29分)(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