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孔子的文艺思想1.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63265219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孔子的文艺思想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年孔子的文艺思想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年孔子的文艺思想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8年孔子的文艺思想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8年孔子的文艺思想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孔子的文艺思想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孔子的文艺思想1.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论语是最早的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书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的言论和行动。孔子的思想学说零星地体现在其言论之中。 孔子主张 “君子不器”,也就是主张通才。孔子本人就是一位文化通才,其思想学说涉及了政治、伦理、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领域。搜集整理论语中涉及文学(或文学艺术)的文献材料,就可以发现孔子的文艺思想丰富而系统,涉及到了文艺理论的许多和命题领域。 以下,是我们综合

2、我们所翻阅的所有与孔子的文艺思想有关的资料,从孔子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继承与发展、评价以及对现代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的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一、孔子文艺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诗教”之说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而展开的。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1、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篇载,孔子在

3、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他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 孔子生活的时代, 是一个诗与乐的时代。他的“博于诗书” 、“察于礼乐” , 不仅与时代有关, 还由于他对诗、乐有一种过于他人的自觉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春秋末季, 周室衰微, 礼崩乐坏, 而倡言“ 克己复礼”坚决维护周代礼乐制度的孔子, 为“ 使整个社会按照以仁为内容、礼为形式的轨道运行” ,(匡亚明孔子评传)中 就明确地把诗、乐与礼紧紧联夸一起,执着地要求诗、乐为礼来服务。论语?泰伯篇载:子曰:“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对这段语录, 在礼记仲尼燕居 中,

4、 曾假托孔子的话阐发说:“不能诗, 于礼缪; 不能乐, 于礼素。”在孔子看来, 诗、礼、乐是修身的三要素; 三者之间,礼是中心环节, 是立足点。修身要先学诗, 因为诗能以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情来激动人心, 振奋精神,感发志意, 起到教育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再学习礼,因为礼是立身行事的准则, “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季氏篇 ); 而最后完成道德修养还要学习乐, 通过音乐来冶性生情。由此可知, 孔子是把诗、乐同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的, 是把礼治思想贯穿于文艺思想之中的, 诗乐都要以礼为归, 为礼来服务, 这既是他的文艺观与众不同的特点, 也是他的文艺思想的精髓了。明乎此就不难理解孔子为什么要格

5、外地重视文艺了。 2、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左传等书都有记载,诗经在当时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的确是十分突出的。当时人们为了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如果不懂诗经,不会灵活地运用和引申诗的意义,就无法弄懂别人的意图,同样的,也无法婉转地表达自己的要求,就可能失礼,甚至导致外交活动的失败。反之,如果善于熟练地运用“赋诗”的方法,就可能比较顺利地取得政治外交活动的胜利,并获得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孔子对文艺与政治外交

6、活动之间密切关系的论述,固然是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导出的必然结论,同时也是时代风尚所使然。 (二)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中所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的“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孔子在艺术上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 中和之美”。“中”是合理、合适、合宜;“和”就是和谐。“中和之美”要求处理好文艺内部的各种要素的关系, 任何一方都不许“过”, 也不要“ 不及”, 而是要和谐适度, 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文艺如何体现“中和之美”呢? 孔子提出了两点主张:其一是“温柔敦厚”的诗教。“ 入其国, 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 诗教也。”( 礼记?经解)

7、 孔子认为, 一个诸侯国如果民风温和宽厚, 那是文艺教化的结果; 反过来, 如果民风温柔敦厚, 其诗该温文尔雅。所谓温柔敦厚, 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解释说:“诗依违讽谏, 不指切事情, 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也就是要求诗人性情柔顺、和颜悦色, 对统治者的暴政恶德, 强调“ 止乎礼义”和“ 主文而谲谏”( 毛诗序) , 只允许“ 怨而不怒”的委婉劝说, 不允许尖锐的揭露批判, 必须合乎中正平和之“度”。因为只有合“度”才美, 才能达到“中和之美”的境界。这种诗教,其实就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在文艺审美观上的反映。其二是“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这是孔子对诗经?关睢的评价。关睢是一首爱情诗, 当“

8、 君子”向淑女求爱不成时, 感情悲哀, 但不过度, 仅是“ 寝寐思服”、“ 辗转反侧”而已, 无害于“ 中和”, 这就是“哀而不伤”。当他求得“淑女”, 准备迎取时, 情感欢乐, 仅只“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而已, 亦无害于“中和”, 这就是“乐而不淫”。上博简孔子诗论评关睢为“ 怡”, 就因为其能以色喻于礼, 能反纳于礼。故其声则节, 其文则礼, 得中和之美, 合中庸之道, 是谓“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总之, 文艺在抒发个人情感时, 要哀乐适度, 须受伦理道德的制约, 达到情和理的“中和”, 正如孔安国所说“乐不至淫, 哀不至伤, 言其和也”( 何晏论语集解引) 。中国的传统文艺, 正是

9、由于孔子的“中和之美”的文艺审美理想的影响, 看重人生现实和道德情感, 重视内容的平稳和谐, 形成了典雅含蓄的美学风格。正是由于我国古代艺术家受孔子“中和之美”的审美观的影响, 总是“怨而不怒”地看待人生, 才使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是先历尽悲欢之后, 用大团圆结尾, 以求感情上的慰籍与平和。 总之,从文学作品来说,孔子的中和之美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该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这种思想后来在荀子那里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三)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 孔子之前, 人们对文艺的特征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 比如, 在孔子还未有“ 志于学” 的韶令时候, 己有“诗

10、以言志” 之说(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载赵文子对叔问说的话)等等, 但讲得都比较零碎和简略。而第一次全面论述了文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 便是孔子。他的著名诗论“ 兴观群、怨” 说, 就是对我国上古时代文学思想发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最系统、也最富创造性的成果。他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 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 阳货篇 这段话, 确实表现了孔子卓越的文学识见和高度的理论概括能力。除谈到诗歌的认识功用之外, 还接触到了诗歌的抒情性、感染力等一些本质特征。 所谓“ 兴” , 朱熹释为“ 感发志意” 。(四书集注)这“ 感发” 二字, 可字

11、的精髓。诗,主要地不是诉诸理智, 而是诉诸感情, 通过诗的以说是说出了“ 兴”感染作用, 使人受到启发和鼓舞。汉人毛诗序说的:“ 故正得失, 动天地, 感鬼神, 莫近于诗” 。突出强调诗歌的感情作用和审美效果, 就是孔子诗“ 可以兴” 的一种继承与发展了。 所谓“ 观” , 郑玄注“ 观风俗之盛衰” ;朱熹注“ 考见得失” 。由于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作者有意识地用诗歌来抒发感情, 或“ 论功颂德” , 或“ 刺过讥失” , 表现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政治的态度, 所以周初以来至春秋中期即有采诗观风和陈诗言志的制度, 通过诗歌“ 王者所以观风俗, 知得失, 自考也” 。( 汉书?艺文志)孔子

12、的诗“ 可以观” ,既是对这一历史经验的总结, 也是对诗的政治教化作用的一种肯定, 同时也说明孔子对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已有把握。从西汉的一些著作中关于孔子观诗的记载, 亦可资证这一点。盐铁论? 机务引孔子的话说:“ 吾于河广知德之至也。” 说苑? 贵德引孔子的话说:“ 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毛诗? 木瓜传引孔子的话说:“ 吾于木瓜见苞直之礼行。”这就是诗的认识作用了。 所谓“ 群” , 孔安国注“ 群居相切磋” ;朱熹注“ 和而不流” 。是说通过切磋诗歌, 人们可以交流感情,增进了解, 达到和同, 促进团结, 起到教育和合群的作用。从国语、左传记录的许多事例来看, 当时列国诸侯贵族、卿士

13、大夫在交际酬对和谈判时, 赋诗言志, 已成为一种风气, 如汉书? 艺文志所说的那样:“ 古者诸侯卿大夫, 交接邻国, 以微言相感, 当揖让之时, 必称诗以谕其志, 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 孔子的诗“ 可以群” , 正是对诗歌这种实用作用所作的概括性的说明, 而且, 孔子是相当地重视这种实用作用的。从论语的有关记载看, 他在多次谈话中都把学诗作为第一要务, 恺切周至地叮呼和告诫他的弟子和儿子说:“ 不学诗, 无以言”(季民篇);“人而不为周南、召南, 其犹正墙而立也与” (阳货篇);“ 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 (子路篇)。在孔子看来, 通过

14、学诗既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又可以增知识、长才干, 无论对个人修养, 对安邦治国, 对交际应酬, 都有很大作用。 所谓“ 怨” , 孔安国注为“ 怨刺上政” 。就是说, 诗有“款谏” 或批评政治的作用。从诗经来看, 其中有不少是政治讽喻诗和怨刺诗,揭露政治的黑暗和腐败, 关心人民的痛苦和哀怨, 开启了诗歌创作“ 为时” 、“ 为事” 、“ 为人生” 的先, 以致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进步传统。孔子对三百篇这一创作经验予以总结, 对河这一进步传统予以概括, 从理论上肯定文艺应该具有于预政治的作用, 这是他的卓见, 也是他的开明之处。 综上所述, 孔子的“ 兴、观、群、怨” 说, 在我国的文学批

15、评史上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他之前, 还不曾有人把文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表述得这样全面过;他之后, 曾出现过把文艺当作可欲而加以反对的道家思想, 出现过把文艺当作奢侈而加以反对的墨家思想, 也出现过把文艺当作有害农战而加以反对的法家思想。相比较, 真正有生命力的还是孔子的“ 兴、观、群、怨” 说。这说明, 他对文艺的本质和特征, 对文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 有了相当的认识。自然, 孔子在这里主要谈学诗、诵诗, 而不是谈诗歌创作, 但学诗、诵诗和诗歌创作并不是能够割断的。正因为如此, 他的诗论才影响了中国的文学批评, 也影响了中国的文艺创作, 成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反对文艺脱离现实、缺乏社会内容的常用的理论原则。不过, 他以为学诗可以“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这就在实际上把诗当作了为政治服务的一种特殊教材, 过分地重视文艺的政治社会功能, 是他诗论的特点, 也是他诗论的局限, 其保守和消极的成分是不容忽视的。 (四)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说 论语.雍也 篇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文质彬彬”是要求人既具备人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在文艺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 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