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同步作业: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3263760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同步作业:4.3河流地貌的发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同步作业:4.3河流地貌的发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同步作业:4.3河流地貌的发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同步作业:4.3河流地貌的发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同步作业:4.3河流地貌的发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同步作业:4.3河流地貌的发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同步作业:4.3河流地貌的发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1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运动 B断裂下陷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2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解析:第1题,图中河流呈弯曲形态,主要是由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第2题,甲处为凹岸,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乙处为凸岸,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答案:1.C2.A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回答34题。3图中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A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漫滩平原B河漫滩平原、三角洲、洪积冲积平原C三角洲、洪积

2、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D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4下列地貌中,与冲积平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A挪威峡湾 B庐山C崇明岛 D长江三峡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三地与河流的关系,可判断出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形成洪积冲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为河漫滩平原;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第4题,崇明岛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而挪威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庐山属于断块山;长江三峡属于河流侵蚀地貌。答案:3.D4.C某同学利用手中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乡土地理观察,他乘车到某一村落,下车后举目所见尽是水田分布,沟渠纵横。读下图,回答56题。5图中由甲乙丙丁戊庚辛壬癸甲连线所围成的区域属于河流地貌中的()A三角洲

3、B冲积平原C“V”型河谷 D冲积扇6该同学所观察的村落最有可能是图中的()A甲 B丙C庚 D乙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疏密(右侧非常密集)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山麓地带,结合山麓地带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判断出其地貌类型为冲积扇。第6题,该同学所观察的景观为“水田分布,沟渠纵横”,说明其所处地区地势低平,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知符合条件的只有庚地。答案:5.D6.C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78题。7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

4、作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8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解析:第7题,黄土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崎岖,多地质灾害,聚落一般建在河流两边比较开阔的低地上,远离陡坡,以防地质灾害。第8题,川地面积决定耕地规模,影响聚落规模。答案:7.D8.C阶地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20 m。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读图,完成911题。9图

5、示地区的地质地貌为()A向斜山 B背斜山C向斜谷 D背斜谷10图中所在阶地形成年代最晚的是()A BC D11若在处钻40 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A15 m B45 mC75 m D105 m解析:第9题,图中为河流所在地,为河谷;且以为中心,向两侧岩层年龄越来越新,故为背斜构造;则图示地区为背斜谷。第10题,阶地原来是河床,后来由于河流下切,导致新的河床在更低位置形成,使原来的河床变为阶地;则河流两岸阶地海拔越高、距离河流越远,形成时间越早,故阶地形成最晚。第11题,由于等高距为20 m,故处海拔低于处2040 m;由于四地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处钻到4

6、0 m到达该水平面,则在处钻至该水平面深度为6080 m,故75 m是可能的。答案:9.D10.C11.C12图甲、图乙分别为穴居时代和殷商时代居住地的区位示意图,图丙为弯道水速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穴居时代的居住风水“未有宫室之时,因陵穴掘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掘穴,曰:冬可以避风寒。”材料二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1)根据材料一和图甲分析穴居时代人们在选择开凿居住洞穴时考虑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和图乙、图丙,从取水安全、农业生产和军事防御等方面,分析古代居住地布局在河流凸岸的原因。(3)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河流

7、的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图文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知识迁移能力。(1)材料一中指出掘穴的原则之一是“冬可以避风寒”,即避开冬季风的风向。(2)弯道水速示意图中水流速度的差异表明了凹岸较凸岸容易遭受侵蚀,凸岸一侧泥沙容易堆积。古代生产力低下,河流还具有防御功能。(3)伦敦、上海等城市的形成与河流的航运功能有关,河流的凹岸因侵蚀作用强烈,水域较深而利于船舶进出港口。答案:(1)朝向:向南开口,主要从光照和热量考虑,采光好且可避开冬季偏北风。选择高地,可避开洪水或潮湿的地方。(2)取水安全:凸岸水流较缓,便于取水。农业生产:凸岸是堆积岸,有利于泥沙堆积和土壤形成。军事防御:凸岸

8、有天然水面围绕,可作防御之用。(3)凹岸流速较快,减少泥沙淤积,水深利于船舶停靠。13读图,比较北半球某河源头附近A地和河流经过的B、C、D三地,回答下列问题。(1)A处谷地,是_型谷,由_作用形成。河流源头的补给主要为_补给。(2)B、C、D三处流水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B地为_作用,C地为_作用,D地为_作用。(3)A、B、C、D四点中,最适宜形成聚落的是_。(4)河口沙洲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A处谷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型谷,属沟谷,无稳定水源。第(2)题,B位于河流上游,横剖面呈“V”型,C处于河流中游,侧蚀加强,河谷展宽,D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河床更加宽阔,河口处沙洲最终与左岸相连。第(3)题,最易形成聚落的是平原区的D地。第(4)题,河口三角洲因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对河水的影响,使其最终与河流的左岸相连。答案:(1)“U”冰川侵蚀冰雪融水(2)侵蚀搬运堆积(3)D(4)与左岸相连。因为北半球的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右岸水流急,受侵蚀,因此在河口处沉积的泥沙最终与左岸相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