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基于_双转移_战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doc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63250224 上传时间:2018-1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基于_双转移_战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年基于_双转移_战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年基于_双转移_战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年基于_双转移_战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年基于_双转移_战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基于_双转移_战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基于_双转移_战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档来源于第一文库网:https:/ 2009年第 11期理论前沿推动产业和劳动力 “双转移” , 是广东省委、 省政府在新一轮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的活动中催 生的重大决策,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 措。 “双转移” 战略的提出, 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 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匹配、 与人力资源配置相适应, 提高劳动者的整 体素质, 促 进广东经济 快速发 展, 保证劳动者的充分就业。 加快适应广东 “双转 移” 战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可以更好地 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 确保 “双转移” 战略的顺利 实施。一、 适应广东 “双转移” 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的必要性所谓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2、, 即确定职业教育 系统的目标、 层次、 结构、 功能等, 以保证系统的 稳定发展、 有序运行。 广东 “双转移” 战略的提 出, 就是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 匹配、 与人力资源配置相适应, 提高劳动者的整体 素质, 满足广东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实现劳动 者的充分就业。 因此, 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 展, 构建与广东 “双转移” 战略相适应的现代职业 教育体系, 是当前广东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 任务,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也是我 们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要课题。1、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需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 体系。 目前, 广东约有农村富余劳动力550万, 另

3、外, 每年农村新增劳动力约55万。 由于农村富余劳 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不充分, 大量富余劳动力仍滞 留在农村。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欠发达地区劳动 力82.3%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84%未经过职业 技能培训。 随着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对有技术、 善经营、 会管理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据此, 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 技能培训, 迅速提高潜在、 现有和新增劳动力的综 合素质, 以达到从整体上优化广东省人力资源结 构的要求。2、 产业升级转型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之 相适应。 珠三角地区为 了适应产业转移的需要, 与 传统产业相对应、 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也 将高移

4、; 对欠发达地区而言, 当某一产业被移入该 地区, 必然要求与之相应的劳动力。 但由于转移来 的产业对当地而言往往是新兴产业, 对劳动者的 素质肯定会有不同的要求, 这就造成了产业发展 对劳动力的要求与当地劳动力实际供给状况之间 的矛盾。 为 了解决这一矛盾, 职业教育体系必然要 作出调整, 以适应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随着 广 东省劳动力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实施意见 、 广 东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实施办 法 等政策的出台以及学术界、 社会舆论界的热 议, 都预示着职业教育将在 “双转移” 过程中发挥 无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更是 当务之急。二、 适应广东 “双转移

5、” 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的具体措施在全面转入 科 学发 展轨 道的关 键时期, 面 对广东省委、 省政府提出的 “腾笼换鸟, 造林引 基于“双转移”战略 陶 红 梁煜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理论前沿凤 , 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重大战略决策, 只有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在政府统筹下 , 初步构建起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龙头, 以中等职业 教育为基础, 以职业技能培训为补充的纵向上初、 中、 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 横向上普教、 职教、 技能培训协调发展的开放式职业教育体系, 充分 发挥体系各构成要素的效能, 才能使职业教育更 好的为广东 “双转移” 、 为促进广东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服务

6、。1、 统筹规划城乡职业教育发展。 在办学方向 上, 要打破以往职业教育服务面向的城乡分割局 面, 推进欠发达地区以县 (市) 为主统筹中职教育 发展, 集中力量办好若干所龙头、 骨干中职学校, 有条件的县 (市) 可着力办好一所既有学历教育又 有技能培训的中职学校或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带 动区域职业教育向大规模、 高质量、 高效益、 集约 化发展。 在培养目标上, 既要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培 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在当地 从事转移产业生产的 “新农村劳动力” , 亦要兼顾 劳动力向珠三角转移, 根据劳务输出地的需求培 养进城务工的技能型人才 。 在专业结构上, 不再局 限于传统的农

7、、 林、 牧、 渔专业, 必须考虑到转移 产业以及当地二、 三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合 理设置专业。 在培养内容的选择上, 要统筹传统产 业和新兴产业的教育, 统筹职业技能和文化知识 的教育, 统筹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更要统筹职业 道德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教育, 以利于符合时代发 展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2、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加强技能培训。 在办学 上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 突出技能培训, 通 过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来改革办学模式, 使欠 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既能满足劳动者多样化的学习 意愿, 为劳动力增收服务, 又可以成为适应 “双转 移” 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培养出 适

8、销对路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 如 开展职教集团建设工程, 实现集团内珠三角有条 件的中职学校与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开展 “2+1” 、 “1+2” 和 “1+1+1” 等形式的联合办学, 或在这些 地区设立分校; 如实现校际间教学资源共享。 制定 校际间的实验设备、 图书资料、 校内外实训基地等 的建设规划、 布局要求、 使用方式等方面的相关制 度和规定, 规范运作, 提高使用效率。 如定期召开 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研讨会, 深入研究 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势、 人才培养规格、 专业发展动 向、 师资培养要求等问题, 深入分析研究定立职 业院校间的最佳合作方式和办学方向。3、 根据产

9、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需要设置专业。 对 珠三角地区来说, 由于产业的转移造成了新兴产业 的不断涌现, 这些产业从产生到成熟, 都需要有 相应的人力资源作保证, 其中很大一部分劳动力 的培养, 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都要由职业 教育来承担, 因此, 随着产业的升级转型, 必然要 求设置与产业对应的专业; 其次, 由于某些产业向 外迁移, 与这些产业相对应的专业也会减小甚至 撤并; 再次, 产业高度发展往往伴随着各行各业的 细分化, 由此需要更加专精的人才 , 从而导致职业 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将细分化。 职业院校应开拓、 发展一批反映新技术、 新工艺和为新兴产业服务 的专业; 鼓励扶持社会急需而缺乏

10、报读生源的专 业; 开发和编写符合地区支柱产业和经济社会发 展所需的反映新知识、 新技术、 新工艺并具有地 方职教特色的配套教材。4、 完善 “双师型” 教师培训体系。 职业教育能 否在 “双转移” 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教师是关 键的一环。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必须 重视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要建立健全专 业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制度, 并 将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 第二要 积极改革职业院校的用人制度, 放宽进入渠道, 允 许职业院校通过多种途径, 从社会上招聘有实践 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 从根本上 解决 “双师型” 教师的来源。 第

11、三要切实加强校内 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大力推进教师层面的产教 结合和产学研结合。 第四要制定激励机制, 提高教 师待遇, 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激励教师不断提 高业务水平, 完善自身素质, 全身心地投入到职业 教育的教育教学中, 为 “双转移” 战略的实施做出 自己最大贡献。5、 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评价体系。 首先, 除了由省劳 动保障厅负责 制订工种培训鉴定标 准、 规范鉴定工作流程外, 应加大力度完善就业 准入制度, 进一步规范企事业单位的用工行为, 凡 未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一律不得上岗。 其 次, 加强对职校毕业生进行技能鉴定与考核, 确 保转移劳动力毕业即能上岗。 建议设立 “职业资 格证书委员会” , 避免 “证出多门” 和 “乱发证” 现 象。 实现职 业 教育与 技能 培训体系的有 效 衔 接, 并与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体系相呼 应, 引导职业技术教育从以学历评价为主的评价 体系转化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以工作业绩为重 点, 并注重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水平的技能型人 才评价体系。 中国培训 2009年第 11期本文档来源于第一文库网:https:/ 用心打造免费、绿色、专业、海量的教育文库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