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可持续旅游发展谈风景名胜区建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323897 上传时间:2017-09-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可持续旅游发展谈风景名胜区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由可持续旅游发展谈风景名胜区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由可持续旅游发展谈风景名胜区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由可持续旅游发展谈风景名胜区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由可持续旅游发展谈风景名胜区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由可持续旅游发展谈风景名胜区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可持续旅游发展谈风景名胜区建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对旅游业构成要素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必须在其未来的发展目标中贯彻并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看,旅游业由食、宿、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组成,要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相应地必须从这六个基本要素着手考虑。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中关于重点论原理的论述,在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中各个要素的作用和地位并不相同,应该具有主次和轻重之分,而笔者认为,这其中最重要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游”的可持续性,这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一、从旅游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看,旅游地的可游性,即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是开展旅

2、游活动的根本基础。只有在具备这种资源优势的条件下,旅游地才有可能进行其他五个要素的配套建设,可以说大部分旅游者对旅游地的食、宿、行等需要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游”这一根本目的派生出来的,对于观光旅游者尤其如此,因此, “游”的可持续性是其他五个要素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核心。二、从各要素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来看, “游”这一要素与其他要素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等部门和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经济条件是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正常情况下,这些部门和行业基本上都能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与市场需求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随着市场

3、机制不断的健全和完善,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某些特殊情况下,还能借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进行协调以保证这些要素发展的可持续性。而“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依赖经济投入,更主要的是依赖于对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景观和景点的可持续利用。然而在我国,这类旅游资源绝大多数分布在广大的风景名胜区,由此使得“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质上转变为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问题。风景名胜资源是在长期的自然进化和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客观上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因此它不象旅游饭店、旅行社等行业部门那样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联系如此密切并呈同向发展趋势,相反它还可能会出现与经济逆向发展的关系,这就是在人类无

4、计划、无节制地掠夺性开发情况下,风景名胜资源反而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手段的进步出现衰颓、退化趋势,这在以往的不少经验教训中已经得到证明。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游”的可持续性,而风景名胜区建设的情况却决定着“游”的可持续性。二、关于“度”的思考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风景名胜区建设一直缺乏统一的认识,尽管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都主张对风景名胜区进行适度旅游开发,强调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但在确定保护与开发的“度”上相互存在很大分歧,往往带有较浓厚的本专业色彩。环境、生态学者从风景名胜区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出发,要求尽可能地不改变其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在风景区

5、内只能进行少量低强度的旅游开发或者干脆禁止此类开发进行封闭式保护;而旅游业者和经济学家则强调其社会和经济效益,希望能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所以,在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中经常会出现两种不同思想和观念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也必然会体现在风景名胜区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其中哪一种思想观念本身的错误,而是基于不同侧重点所产生的两种思想观念在“度”上不协调的结果,这既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风景名胜区的合理建设造成阻碍。 在 1980 年由 IUCN(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UNEP(联合国环境计划组织)及 WWF(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三个

6、组织共同制定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对保护与开发的定义是这样:保护,即对人类使用生物圈加以经营管理,使其能对现今人口产生最大且持续的利益,同时保持其潜能,以满足后代人们的需要与期望;开发,是指改变生物圈并利用人力、财力;有生命及无生命资源,以满足人类需要并改善生活品质。由该定义可以看出,开发大多是经由对生物圈的利用以达成人类之目标,而保护则是为了确保生物圈的永续利用以达到人类之目标,两者最终都是为了达到人类的总体目标,可谓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由此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保护有着共同的目标,两者是可以协调统一的。而目前许多风景名胜区未能实现这一目标,根本原因在于对保护与开发的“度”

7、没有处理好。人类对于风景名胜区的认识和建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造手段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深入的,不同的时代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有不同的要求,只要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风景名胜区最终且最佳的建设体系就不可能完成,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风景名胜区建设都有一个适合于该阶段经济、技术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合理的“度” ,它是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却处于发展变化趋势中的一个变量。所以,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何确定当前风景名胜区建设合理的“度” ,并严格按照“适度”的原则进行具体建设。然而,必须承认,在任何时期要确定一个合理的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度”都是一项复

8、杂而艰巨的工作,主要有两方面的制约因素。在主观上,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对风景名胜区问题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认识的深度和考虑的角度有很大差异,因此在确定保护与开发的“度”的时候存在着较深的门户之见和较大的学科局限性,很难作出科学、全面的评价,由此就会出现前面所述的思想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客观方面,由于人类自身在认识上的时代局限和科技手段的限制,我们很难在短时期内实现对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度”进行合理的界定,而且这项工作涉及到多个行业和部门,会引起不少的利益冲突。所以,要把各方面都处理恰到好处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同时还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升华。三、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尽管在主观和客观上

9、存在着诸多困难,对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度”确定工作却又必须抓紧进行,只有以此统一了各方面的认识,才能保证风景名胜区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实现既定的保护与开发相统一的目标。根据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或采取措施,有助于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与风景名胜区合理建设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能对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度”的合理界定进行有益的探索。1 在综合协调各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权威性、规范性的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评价、论证和规划体系,并采取行业规范的形式予以确定。这项工作必须在权威主管部门领导下进行,如国务院或国务院所属的专门机构,事先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然后对这些意见

10、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得出客观统一的结论,以此作为该体系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在这一过程中要体现出客观求实、着眼全局和主次有别的原则,这样制定出的评价论证体系才具有说服力和可操作性。建立这种体系能统一全国风景名胜区的资源评价、景区规划和资源开发(其中包括旅游开发)等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和程序,有效地避免学科之间的争论和排斥现象。各学科的专家在这一体系中都按明确的职责和程序进行各自的工作,相互之间的协调工作由权威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和具体情况负责完成。在美国丹佛规划服务中心就是采取类似的运作方式,该中心由各门类的专家一千多人组成,其中包括了风景建筑学、游憩学、社会学、旅游学、生态学、工程学等十几门专业

11、和学科。他们对于美国国家公园的大型项目事先提出严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按一定的程序提交多学科专家小组讨论,再上报主管部门审批决定。目前,在国内尚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先走专家联合的道路,以一个经验丰富的专家牵头,聘请有关学科专家组成规划组进行工作,也可以组成一个多学科的专家集团,每一学科有数人组成专业小组,分专业进行研究,然后互相不断沟通,最后达到统一协调的目的。对于领头的专家核发由行业归口主管部门认可的规划许可证,以保证规划的质量。这种方法可以解决目前大多数风景名胜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能为将来逐步建立完善的评价论证和规划体系进行有益的尝试和准备。2任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行都需要

12、有一整套评估机制和标准指标体系,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同样需要在风景名胜区建设中确定相应的评估机制和指标体系。其中,风景名胜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评估机制可以纳入上述的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评价、论证和规划体系之中,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风景名胜区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标准指标体系主要由与风景名胜区相关的各种旅游容量所组成,包括旅游生态容量、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旅游地域社会容量、旅游极限容量、期望旅游容量等一系列容量概念。其中,能否合理确定和控制生态容量是风景名胜区进行可持续旅游开发的核心环节。旅游生态容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旅游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退化的前题下,旅游场所能允许的旅

13、游活动量。该容量与风景资源的景观敏感度以及心理、资源、经济等容量的大小均有关系,在某些情况下,生态容量还可能会为其他容量所制约,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容量还可能会为其他容量所制约,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容量仍是决定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因素。上述的各种容量指标都能进一步细化为更具体、更详细的指标,如生态容量指标就能细分成维护人类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一系列“生态标准”指标和体现生产力标准的“生态尺度”指标,借诸此类的指标体系,可持续旅游发展对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业都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这些指标体系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实际运用中的具体和量化,这无疑将会对风景名胜区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3

14、辩证看待风景名胜资源价值,正确处理旅游业对风景名胜区“索取”和“给予”的关系。在我国,风景名胜区往往同时是多种资源的载体,例如风景名胜区内一片埋藏着矿藏的森林,它既是景观资源;又是林业资源;同时还是矿产资源,这三种资源都以这片森林地域作为共同的载体,因此就必须对这三种资源利用的可能性进行比较并作出选择。科学、合理的选择既要考虑长远的、全局的利益;又要照顾到现实的、局部的利益,使二者取得协调统一才是理想的利用方式。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将环境和景观看作是有价值的资源,并把环境、景观的消耗与破坏通过价值量化计入经济核算的成本,如果一次经济活动需要付出很大代价去治理和保护环境,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就

15、是不经济的。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念,它实际上溶合了生态、环境等学科的成果,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这一点。例如,日本对森林的价值估算是从多方面宏观考虑的;涵养水源、净化大气、保护野生动物以及提供游憩、保障农业生产等,并且有一整套的价值估算系统。因此,如果为了眼前暂时的经济利益而破坏了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和景观,从长远来看这肯定是不经济的行为,因为它只实现了风景名胜资源价值总量中的极小一部分,却破坏了绝大部分的潜在价值。此外,对旅游业本身也应当辩证地看待,发达完善的旅游业是不应消耗风景名胜资源的,它应该是对风景名胜区“索取”与“给予”的辩证统一。按照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要求,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用必须在保持

16、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新陈代谢,但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不能随意打破原有的平衡,应当利用的是更新、再生的部分,这就决定了一方面旅游业对风景名胜资源的“索取”是有限的,适度的,另一方面,旅游开发也不是纯粹的“索取” ,应当有所补偿,即“给予”也是适度开发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旅游业永续不断地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因此,旅游从业者的使命、素质与管理水平对生态环境及景观资源的可持续旅游发展负有直接的敏感的责任,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多种先进的技术方法使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优质化,旅游业者的贡献从如下两方面的管理能表现出来:1 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管理。其目标是科学区划分统和疏导游人,合理确定和控制旅游容量,避免风景区超负荷接待,此外这种管理还负责对游客进行环境意识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2 对旅游设施、设备和场所进行生态管理。在风景名胜区进行总体规划和进行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必须考虑旅游设施、设备和场所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影响,从生态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