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319942 上传时间:2017-09-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关键词: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现实意义摘要: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依然有指导价值与现实意义。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_丈思想武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终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

2、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 世纪 40 年代的萌芽阶段;19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的基本形成阶段:19 世纪 60 年代后期至 80年代的全面确立阶段。列宁高度评价说:“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剩余价值理论也是社会主义有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一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实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

3、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基本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1.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

4、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资本自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特殊作用。科学地阐明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考察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或称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或工

5、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剩余价值率就是资本榨取工人血汗的测量器。紧接着马克思又深入地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他指出,工作日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到的劳动力的一日劳动时间,它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或者说由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所构成。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对来说是一个一定量,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则是一个可变量。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但它的变动并非漫无边际,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这就是说,工作日的长短是有界限的,它的最低限度不能和必要劳动时间相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必要劳动始终是工人的工作日的一部分,而绝不能是它的全部,否则资本主义也就

6、不会存在了。因此,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延长工作日,以便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工作日的长度也有其最高限度,那就是还有生理和道德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无以为继了。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资本获取更多的剩余劳动的欲望不能由工人的过度劳动,即不能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得到时,或者说不能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得到满足时,资本家就会在既定的工作日,想方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满足其贪婪的欲望。马克思指出:“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350

7、页)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考察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把资本主义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他指出,正是榨取剩余价值的原始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才一步步进到大机器生产阶段,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制度最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同时,资本家也借助于机器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和奴役,使工人真正成为机器的附属物。马克思抽象地考察了资本家对工人加强剥削的两种方法,这种科学的抽象,大体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初期,它还没有创造出相

8、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得不靠手工工艺的生产方法,资本家要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只能采取比较原始的剥削手段延长工作日,即靠绝对延长劳动时间以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手工劳动逐步被取代,资本家便主要采取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依靠技术进步和加强劳动管理,从而在一定的工作日时间内,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关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而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的,这种剥削方法更隐蔽、更巧妙

9、、更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不是绝对地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截然分开的。因为一方面,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是统一的,延长工作日正是大工业的特有产物。并且相对剩余价值也是绝对的,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到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从另一方面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相对的,它以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是看不出来的。2.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利润

10、和剩余价值是一回事,利润掩盖着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只同可变资本有关,利润则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这也就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了。随之而来的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其结果,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就完全被掩盖起来,价值决定的基础也被掩盖起来。马克思在揭示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利润的分割问题。由于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所以作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利润便分割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这种形式的分割是受平均利润率支配的。作为职能资本家,由于借用货币资本而以报酬形式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则表现为利息。马克思在阐明了利润的分割之

11、后,还考察了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和地租问题。他指出,资本主义地租不过是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体现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马克思揭露批判了“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样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指出这是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转化表现形式。从而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二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社会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各部门、各产业,全社会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和剩余价值。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生产过程社会化、产品社会化,因此

12、,劳动者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占有也应该社会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及其生产的剩余产品,表现为合理的工资收入、利息收入、创业劳动收入、租金收入、风险收入等,以各种形式归全社会劳动者所有。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家要实现对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求,必须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事实证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多元市场主体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产品的丰富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社会主义市

13、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有效利益机制。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鼓励和培育私营企业,引进外资企业,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原有的国营企业;我们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我们进行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我们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为了激发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意识,发挥剩余价值作为市场机制的动力作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重申了“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借鉴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方式,即企业利润分享制、企业价值分享制、企业所有权分享制,让劳动者分享更

14、多的剩余价值;加大医疗保健、教育及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投入;打破经营垄断,对国有垄断部门和行业的收入分配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强化税收调节;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重视初始分配的公平,正视弱势群体经济诉求,对不同地区的工资水平加强宏观调控,将不同地区的工资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完善并有效落实职工工作时间、劳动卫生安全、女职工劳动保护等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依法制止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法律、制度、政策各个方面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我们要践行好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劳动者权益,让社会剩余价值生产与劳动者的财产性收入的增长保持同步,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参考文献:1. 秦曦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期刊论文 -内江科技 2007(04)2. 马克思 资本论 2004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人民出版社,年月版,4. 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第四版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5. 吴春雷 马克思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启示 期刊论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8(10) 6. 李涛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指导意义 2006(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