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邹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319820 上传时间:2017-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邹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邹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邹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邹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邹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邹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邹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目录一、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1、思想启蒙2、阶级基础3、斗争实践4、外来影响三、运用马克思主义二、双重超越四、选择马克思是必然的摘要阅读中国近代史,人们总会产生困惑: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是否一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的机会,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具历史必然性的。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 中国 , 共产党正文:一、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

2、的原因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几十年来人人深索而又不断思考的命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从根本上达到团结统一的思想政治基础,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指导。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行动指南,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形态,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坚持我国的国体、政体,才能坚持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1、思想启蒙马克思主义自 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实现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3、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该实践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的具体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在实践中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得到空前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思想地位。2、阶级基础于是,在“五四”运动后期,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国人,便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开始在九州大地生根发芽儿。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救国思潮可谓风云际会,各领风骚。然而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就和俄国革命的胜利以及中国人实用主义的思维模式是分不开的。而在

4、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社会主义渐渐形成一股相当有影响力的思想潮流,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便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所以说,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的结合。3、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实践斗争的先后失败,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亦说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4、外来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

5、提供了契机。就历史发展境遇而言,俄国和中国有着相似的特征,虽然俄国搭上了近代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一战期间,俄国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把俄国从战争的泥潭中解放出来,从而给正在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的志士仁人开辟了一条新路。其中 “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救国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之后,终于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确

6、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二、双重超越近代中国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面对落后的实际,变法,无论大变还是小变,成了中国人的主旋律。当时,中国可参考的模式只有欧美资本主义。但是,中国的志士仁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资本主义同样面临着许多弊病,因此中国不仅要克服传统中的顽疾,还要超越资本主义。只有完成“双重超越” ,才能赶上世界的步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可谓不深刻、不透彻。尽管其尚未在实践的基础上取得成功,但是在理念领域它又描绘了一个“大同世界” 。这个“

7、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国人的口味儿,也使得它较其它资产阶级式的救国模式更容易为国人所接受。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内在的生机与活力。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不等于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机械式的教条,也只有“活学活用” ,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在革命年代,假如没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改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就很难想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也就没有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勃勃生机。在这里,就有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符合本地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风俗习惯等,才有

8、存在并发展的可能;另一方面,本土文化也只有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审视自己,以求得枯木开花。四、选择马克思是必然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为它严格以事实为依据,深刻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如此,我们才能巩固、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就少了现代化的标尺,就失去了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同样,中国的现代化也不能没有本土文化。抛弃本土文化,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内在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的现代化也终将不可能实现。至于二者孰主孰副,我们大可把视野放的长远一些,让历史和人民来决定。众所周知,20 世纪初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不可否认,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没有中国革命焕然一新的面貌,亦没有中国社会的根本改造。故而,20 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必然的!邹欢E1205C13144小教 1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