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教学之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基础课部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

上传人:叁*** 文档编号:630498 上传时间:2017-04-24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医学史教学之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基础课部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中国医学史教学之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基础课部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中国医学史教学之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基础课部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中国医学史教学之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基础课部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中国医学史教学之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基础课部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医学史教学之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基础课部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学史教学之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基础课部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基础课部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 中国医学史 The history of TCM 第五章 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 ( 1) (宋 -元 公元 960-1368年) 社会背景 1.宋金元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2.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圭表 黄赤大距) 3.宋代发展文官统治,重视文人培养 社会背景 1.宋金元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2.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圭表 黄赤大距) 3.宋代发展文官统治,重视文人培养 4.宋代理学与新学流行 理 学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 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中期后渐衰。 广义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 狭义理学,专指程颢 .程颐

2、.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 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 本体论问题(否认人格神和彼岸世界的存在,提出气本论哲学) 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 认识论问题 ,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格物致知 即物穷理) 宋元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 1. 宋金元政府对中医药重视, 儒医 的出现,中医学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 2. 国家设有医药卫生机构,制订了医事制度和法规; 3. 医学著作大量出版(造纸术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4. 临证医学的全面发展; 5. 学派的形

3、成 金元四大家; 6. 中外医药交流日渐频繁。 宋代的市井生活,有四处反映了我国当时医学的盛况 一处描绘了当时的 医药世家赵太丞家 。既是一家诊所,又是一家生熟药店。门前竖起 4座高出屋檐的布制大路广告牌“本堂法制应症煎剂”八个大字。 清明上河图 画中的一个 儿科诊所 ,门前挂着一个挑子,上面写着“专治小儿科”。堂内坐着一位医生,旁边有一人领着小孩请医生诊治。 另一家诊所大门上挂着“ 小儿科 ”招牌,门前等待就诊的人很多。 图中还有一处 骨科诊所 。门前竖起的招牌上写着“专门接骨”字样。 第一节 医政设施的进步 翰林医官院 开设国家药局 校正医书局 太医局 校正医书局 一、改进医事管理 宋初设

4、立了 翰林医官院 专职医药行政 医官选拔 1. 年龄 40岁以上,考核优秀者 2. 师授者 一、改进医事管理 宋初设立了翰林医官院 专职医药行政 设立 医疗慈善机构 安济坊 :拯疗家贫者 养济院 :收四方宾旅患者 福田院 :收老疾孤寡者 慈幼局 :收养弃婴 漏泽园 :家贫无葬地者 病囚院 :疗犯人之疾 二、开设国家药局 背 景 : 王安石变法环境下, 1076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开办官办药局又称“卖药所”, 当时制、贩假药泛滥,国家实行医药购销专卖的举措。 卖药价格区别对待(无偿送药;低价售药;正常出售)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卖药所”却坚持下来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 1103年已经发展到 7所,

5、 1114年后卖药所或改称“医药惠民局”,或改称“医药和剂局”。 1130年,南宋政府在临安重建药局,后来改名为“太平惠民局”。 1078年,官办药局为了统一制药质量标准,将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编辑成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二、开设国家药局 1076年宋政府在汴梁开设了制作和出售成药为主的官办药局 -太医局熟药所 制作和出售成药 药材的收购和检验 实施昼夜售药 开展药物炮制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医药学 中国医学史 宋代医药惠民局 红楼梦 第三回说林黛玉的母亲死后,被接进贾府见贾母,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身体面庞怯弱不胜,便知她有不足之症 于是问她:“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黛玉道

6、:“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如今还是吃 人参养荣丸 。” 人参养荣丸 由人参、白术、茯苓、炙黄芪、当归、熟地黄、白芍、陈皮、远志、肉桂、五味子、甘草组成,将上述十二味药粉碎成细粉,再用生姜、大枣煎出浓汁,和上药粉末为丸,最后加蜜制成水蜜丸。是一首 温补气血 的方剂,用于心脾不足,气血两亏,形瘦神疲,食少便溏,病后虚弱等证。 三、发展医学教育 宋重视医药人才培养,医学教育比唐更有发展 北宋初,太常寺下设太医署( 992年改称太医局) 1076年太医局从太常寺分离出,成为独立医学教育机构,“ 三舍法 ”推广到医学教育 (一 )体 制: 太医局设提举(校长) 1人,判局(副校长) 2人 规

7、定判局由 “ 知医事者为之 ”,每科设教授 1人。 1103年医学校置于国子监管辖之下, 医学校第一次纳入国家官学系统。 时 间 科 目 学生人数 嘉佑五年 ( 1060) 大方脉、小方脉、 风科、产科、眼科、疮肿、口齿兼咽喉、金镞兼书禁、疡肿兼折伤 120 熙宁九年 ( 1076) 方脉科(大、小方脉、风科) 针 科 (针灸、口齿、咽喉、眼、耳) 疡 科 (疮肿、金疮、书禁、折伤) 300 元丰年间 ( 1078-1085) 大方脉、风科、小方脉、产科、眼科、疮肿、口齿兼咽喉、金镞兼书禁、疡肿兼折伤、针灸 300 (二 ) 专业分科较细,学生数有增加 (三 ) 课 程 除 素问 、 难经 、

8、 诸病源候论 、 太平圣惠方 外,增加 神农本草经 、 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脉经 、 伤寒论 、 针灸甲乙经 、 龙木论 等。 (四 ) 学校以择优原则建立 “ 升舍 ” 制度。 按成绩把学生分成“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成绩合格,逐级递升,特优秀者可越级。 考试形式 :公试和私试,每月一次私试,每年一次公试。 太医局为学生建立医疗档案,轮流为太学、武学、律学、算学、艺学等学生和各营将士治病。 学校每年“比较”一次,分为上、中、下三等,成绩优秀者给予物质奖励。 (五 ) 金代医学教育仿宋制,元代对医学教育重视 医学校有 13科,后并为 10科,增设了 正骨科 。 元代注重对

9、学生严格考核,对各级教师实行考核奖励制。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和方书成就 一、医籍的整理与刊行 1057年宋政府专设 “ 校正医书局 ” 校正医书局先后校正 素 问 伤寒论 针灸甲乙经 脉 经 诸病源候论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外台秘要 嘉祐本草 图书本草 等重要医学著作。 据说仅 素问 一书,就改正谬误6000余字。 宋 校书图 伤寒论 研究蔚然成风,重要著述有 : 韩祗和 伤寒微旨论 庞安时 伤寒总病论 朱 肱 伤寒类证活人书 许叔微 注解伤寒百证歌 附 伤寒发微论 伤寒九十论 成无已 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等 对 伤寒论 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理法方药的阐发 成无已

10、注解伤寒论 “以经解经 ”,对后世研究颇多启发; 成无已 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 ,首次 依据君臣佐使 剖析组方原理,方剂理论研究进入新阶段。 对 伤寒论 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理法方药的阐发 (二)专题性研究 朱 肱 伤寒类证活人书 设问答 100条,就 伤寒论 各专题逐一说明。 许叔微 注解伤寒百证歌 以七言歌诀将 伤寒论 内容概括为“百证”,阐述辨证论治原则。 对 伤寒论 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理法方药的阐发 (二)专题性研究 (三)内容补充 庞安时 对小儿伤寒、妇人伤寒、暑病、斑痘等论述补 伤寒论 之不足。 朱 肱 以为“仲景证多而药少”,“至于阴毒伤寒、时

11、行瘟疫、温毒、发斑之类,全无方书”,从 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 选方百余首补入。 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 官修方书 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 1. 太平圣惠方 作者:北宋 王怀隐等 宋朝雎 (ju)阳(今河南商丘)人; 初为开封建隆观的道士,精通岐黄之术; 医术精湛,为人诊治多效验,名重一时; 公元 978年奉皇帝诏命还俗,任“尚药奉御”,后来升为“翰林医官使”。 宋太宗 赵匡义 喜好医术。他做皇帝后便诏集翰林医官,让他们各自献秘方并收集民间效方,令医者在民间使用以试其效验。最后,征得效验良方 10000余首,便命翰林医官 王怀隐 和他的副使 王光佑、陈昭遇 等共同类编方书。 宋太宗赵匡义 翰林医官王怀

12、隐编写 太平圣惠方 历时 10年,于公元 992年成书。 宋太宗亲撰序文,颁行天下。 书中每证皆以 诸病源候论 条目冠于其首。对于病证、病机、方剂和药物都有论述。共立 1670门,选用方剂 16834首,全书 100卷,规模十分庞大。 书中强调医者诊病应该首先诊断出疾病的轻重程度、病位浅深,辨明虚实表里寒热,再来选方用药,这是十分重要的学术观点。 太平圣惠方 的意义: 保存了两汉迄于隋唐间的许多名方 保存了许多目前已佚医书内容 金匮要略 伤 寒 论 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 1. 太平圣惠方 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和剂局方 作者:北宋 裴宗元,陈师文等校订编成 成书年代: 1107 1110年

13、篇幅: 13卷, 14门。载方 788首 价值: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成书历史: 初刊于 1078年以后。是宋代大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 宋代曾多次增补修订刊行,而书名、卷次也有多次调整。 最早曾名 太医局方 。 徽宗崇宁间( 1102-1106年)药局拟定制剂规范,称 和剂局方 大观时( 1107-1110年),医官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正。成五卷 21门、收 279方。 南渡后绍兴十八年( 1148年)药局改“太平惠民局”, 和剂局方 也改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其后经宝庆、淳佑,陆续增补而为十卷。成为现存通行本。 二、方书的编著和发展 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和剂局方 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及小儿诸疾共 14门,788方。均系收录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 现常用方剂如至宝丹、紫雪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三拗汤、华盖散、凉膈散、藿香正气散以及妇科常用四物汤、逍遥散,儿科常用五福化毒丹、肥儿丸等均出此书。 金元时期的名医 朱丹溪 以问答体例的形式,对 和剂局方 中的 30多个有关问题予以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写成 局方发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