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288045 上传时间:2017-09-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 年)为统筹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编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规划期为 20142020 年。一、规划基础(一)现实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路网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布局不断改善,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运输能力大幅增强,初步形成了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水路、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相比,综合交通网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长江航运潜能尚未充分发挥,高等级航道比重不高,中上游航道梗阻问题突出

2、,高效集疏运体系尚未形成。二是东西向铁路、公路运输能力不足,南北向通道能力紧张,向西开放的国际通道能力薄弱。三是网络结构不完善,覆盖广度不够,通达深度不足,技术等级偏低。四是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铁水、公水、空铁等尚未实现有效衔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亟待加强。五是城际铁路建设滞后,城际交通网络功能不完善,不适应城镇化格局和城市群空间布局。专栏 1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网建设情况指标 单位 1978 年 2013 年 增长(倍)一、内河航道里程 万公里 8.9 8.9 高等级航道里程 万公里 0.23 0.67 1.9二、铁路营业里程 万公里 1.4 2.96 1.1高速铁路里程 万公里

3、0 0.4 复线率 % 11.9 49.8 电化率 % 2.7 69.7 三、公路通车里程 万公里 35 188.8 4.4国家高速公路里程 万公里 0 3.2 四、输油(气)管道里程 万公里 0.06 4.4 72.3五、城市轨道交通营业里程 公里 0 1089 六、民用运输机场数 个 20 74 2.7(二)发展要求。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对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1.为内河经济带建设提供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格局,要求加快构建综合运输大通道,打造高效快捷的交通走廊

4、,加快完善城际交通网络,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2.为东中西协调发展奠定基础。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调发展,要求提高东部地区交通网络畅通水平,扩大中西部地区交通网络覆盖范围,为引导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保障。3.为陆海双向开放创造条件。长江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培育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求统筹推进沿海沿江港口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作用,加快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实现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

5、互通,为海陆双向开放创造交通先行条件。4.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示范。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密集区和产业承载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能源、岸线等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交通运输资源,优化综合交通网络结构,发挥水运和铁路的节能环保优势,实现交通绿色低碳发展。专栏 22020 年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量预测指标 单位 2013 年 2020 年年均增长(%)客运量 亿人 181 310 8.0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15867 26320 7.5货运量 亿吨 179 270 6.0货物周转量 亿吨公里 68203 1039

6、10 6.2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要求,加快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扩大交通网络规模,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提升综合运输能力,率先建成网络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提供有力保障。(二)基本原则。合理布局。区域间实现高效畅通,城市间实现快速通达,乡村实现便捷联通,城市体现公交优先,形成层次分明、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优化结构。统筹水路、铁路、公路、民航和管道发展,以提高主要通道运输能力为重点,加快水路和铁路建设,提升设施技术等级水平,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充分发挥各

7、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适度超前。顺应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对外开放等趋势,在满足客货运输需求基础上,适当扩大运力余量,预留技术标准提升空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交通运输基础保障和先行引导作用。平安绿色。将安全第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全过程,着力提升安全性、可靠性和应急保障能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岸线、线位等资源,避让环境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实现安全、低碳、永续发展。(三)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成畅通的黄金水道。形成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长江干线为骨干、干支流网络衔接、集疏运体

8、系完善的长江黄金水道,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 1.2 万公里。建成高效的铁路网络。形成以沿江、沪昆高速铁路为骨架的快速铁路网和以沿江、衢(州)丽(江)、沪昆铁路为骨架的普通铁路网。建成便捷的公路网络。形成以沪蓉、沪渝、沪昆、杭瑞高速公路为骨架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覆盖所有县城的普通国道网,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成发达的航空网络。形成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和重庆、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南京、杭州等区域航空枢纽为核心的民用航空网。基本建成区域相连的油气管网。形成以沿江干线管道为主轴,连接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油气管网。基本建成一体发展的城际交通网。形成以

9、快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为骨干的城际交通网,实现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 12 小时交通圈。专栏 3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网发展目标指标 单位 2013 年 2020 年一、内河航道里程 万公里 8.9 8.9高等级航道里程 万公里 0.67 1.2二、铁路营业里程 万公里 2.96 4高速铁路里程 万公里 0.4 0.9复线率 % 49.8 60.7电化率 % 69.7 88.5三、公路通车里程 万公里 188.8 200国家高速公路里程 万公里 3.2 4.2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 % 97.9 100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率 % 84.7 100四、输油(气)管道里程 万公里 4.

10、4 7.0五、城市轨道交通营业里程 公里 1089 3600六、民用运输机场数 个 74 100七、长江干线过江桥梁(含隧道)数 座 89 180三、打造长江黄金水道充分发挥长江水运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等优势,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治理,整治浚深下游航道,有效缓解中上游瓶颈,改善支流通航条件,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黄金水道。(一)全面推进长江干线航道系统化治理。加快实施重大航道整治工程,充分利用航道自然水深条件和信息化技术,进一步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下游重点实施 12.5 米深水航道延伸至南京工程;中游重点实施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抓紧开展宜昌

11、至安庆段航道工程模型试验研究;上游重点实施重庆至宜宾段航道整治工程,研究论证宜宾至水富段航道整治工程。专栏 4长江干线航道规划重点项目实施九龙坡至朝天门航道、宜昌至昌门溪航道、昌门溪至熊家洲航道、赤壁至潘家湾航道、中游天兴洲航道、湖广至罗湖洲航道、牯牛沙水道航道二期、鲤鱼山水道航道、下游江心洲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南京以下 12.5 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减淤工程,长江口北港航道治理工程、长江口南支航道扁担沙守护工程等。(二)统筹推进支线航道建设。积极推进航道整治和梯级渠化,提高支流航道等级,形成与长江干线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加快建设合裕线、信江、赣江、江汉运河、汉江、沅水、湘江、乌江

12、、岷江等高等级航道,抓紧实施京杭运河航道建设和船闸扩能工程,系统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级航道网络。研究论证金沙江攀枝花至水富、引江济淮通航和长江水系具有开发潜力航道升级改造的可能性。统筹推进其他支线航道建设。专栏 5长江支线航道规划重点项目实施连申线、芜申线、杭申线、苏申内港线、苏申外港线、长湖申线、通扬线、湖嘉申线、杭甬运河、杭平申线、钱塘江、大芦线等航道整治工程,岷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合裕线等航道升级改造工程。研究建设岷江犍为、龙溪口、东风岩、嘉陵江利泽、汉江雅口、赣江新干、井冈山等航电枢纽。研究推进洞庭湖、鄱阳湖支线航道建设。实施京杭运河山东段、湖西段、苏南段、浙江段航道扩能改造

13、。(三)促进港口合理布局。优化港口功能,加强分工合作,积极推进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推进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江苏沿江港口功能提升,有序推进内河主要港口建设,完善集装箱、大宗散货、汽车滚装及江海中转运输系统。专栏 6长江港口系统规划重点项目海港建设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苏州港、南京港集装箱码头,宁波舟山港、连云港进口铁矿石码头,宁波舟山港、苏州港、镇江港煤炭中转储运基地码头。河港加快无锡港、徐州港、嘉兴内河港、杭州港、湖州港、马鞍山港、芜湖港、安庆港、合肥港、蚌埠港、九江港、

14、南昌港、武汉港、黄石港、荆州港、宜昌港、岳阳港、长沙港、重庆港、泸州港等主要港口集约化港区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四)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以航运中心和主要港口为重点,加快铁路、高等级公路等与重要港区的连接线建设,强化集疏运服务功能,提升货物中转能力和效率,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港口与沿江开发区、物流园区的通道建设,扩大港口运输服务的覆盖范围。(五)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挖掘既有船闸潜力,启动三峡及葛洲坝既有船闸扩能和三峡至葛洲坝两坝间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完善公路水路无缝衔接的翻坝转运系统,大力推进铁路水路有效连接的联运系统建设,抓紧建设三峡枢纽货运分流油气管道,积极实施货源地分流。加强

15、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和葛洲坝枢纽水运配套工程前期研究工作。(六)增强长江干线过江能力。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过江通道,做好隧道桥梁方案比选、洪水影响评价等论证工作,充分利用江上和水下空间,着力推进铁路、公路、城市交通合并过江,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岸线资源。优化整合渡口渡线,加强渡运安全管理。促进过江通道与长江航运、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长江两岸区域间、城市间以及城市组团间便捷顺畅连接,形成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过江通道系统。专栏 7长江干线新建过江通道规划重点项目江苏省(14 座):建设锦文路、南京第五、七乡河公路过江通道,汉中西路、和燕路、张靖城市道路过江通道,南京 4 号线城市轨道过江通道

16、,上元门、宁仪城际铁路过江通道,五峰山、常泰、江阴第二、江阴第三、锡通公铁两用过江通道。安徽省(17 座):建设池州、姑孰公路过江通道,横港、铜陵开发区、芜湖城南、泰山路、马鞍山龙山路城市道路过江通道,海口、安庆、池安、江口、梅龙、龙窝湖、弋矶山第二、九华路、湖北路、慈湖公铁两用过江通道。江西省、安徽省(1 座):建设宿松公铁两用过江通道。湖北省(19 座):建设红花套、枝江、荆州第二、石首、赤壁、嘉鱼、沌口、青山、棋盘洲、武穴公路过江通道,伍家岗、杨泗港、鄂黄第二城市道路过江通道,武汉 11 号线、武汉 7 号线、武汉 8 号线、武汉 10 号线城市轨道过江通道,陡山沱、宜昌轨道公铁两用过江通道。重庆市(27 座):建设白沙、油溪、五举沱、珞碛、长寿第二、长寿第三、韩家沱、兴义、顺溪、西沱、万州绕城高速、故陵、安坪、奉节公路过江通道,小南海、黄桷坪、果园、新田城市道路过江通道,李家沱、鹅公岩城市轨道过江通道,白居寺、雷家坡、黄桷沱、郭家沱、铁路东南环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