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涌水塌方双侧壁导坑施工工法关键技术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2508517 上传时间:2018-12-2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5.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涌水塌方双侧壁导坑施工工法关键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隧道涌水塌方双侧壁导坑施工工法关键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隧道涌水塌方双侧壁导坑施工工法关键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隧道涌水塌方双侧壁导坑施工工法关键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隧道涌水塌方双侧壁导坑施工工法关键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隧道涌水塌方双侧壁导坑施工工法关键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涌水塌方双侧壁导坑施工工法关键技术(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隧道涌水塌方双侧壁导坑 施工工法关键技术,一、背景,1.前言 塌方是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工程地质灾害之一,一旦发生往往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如果在塌方段施工技术选择应用不当,往往导致塌方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延误工期,而且会大幅度提高工程费用。 xx路桥集团有限公司xx项目部在xx省道xxxx隧道工程隧道塌方段施工过程中成功运用了双侧壁导坑施工技术,安全快速,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和物力。,2.塌方情况及原因分析,2011年5月19日10点50分爆破出渣完后,发现一股较大流水从掌子面DK99+ 353右侧中偏下部岩层裂隙间喷出,流水口径约250mm400mm;正在准备

2、初支的拱顶及周边围岩地下水呈现淋雨状渗出。正当施工作业班组安装初支钢拱架时,拱顶发生塌方。顶部坍出一个大空腔,塌方长度为8米,宽度约6米,高度约为10米,塌方数量近500m。,图2 xx隧道塌方情况,隧道,坍塌空腔,经现场调查和分析,认为引起本次塌方的主要原因如下: 由于岩体破碎,节理发育,致使岩层的层间结合力差,加上地下裂隙水的作用,围岩极易软化成泥,并具弱膨胀性,引起右侧边墙失稳、坍塌。 属于级围岩,掌子面处于洞口偏压薄弱危险段,开挖进尺太大,支护不及时,且超前小导管没注浆。 右侧边墙中下部地下裂隙水较大,排堵措施不当,直接引发围岩局部失稳。,图3钻孔涌水情况,3.国内外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

3、于隧道塌方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隧道塌方的原因分析和处治技术方面。处治技术主要包括管棚、超前小导管、地表注浆等工程措施。但是,这些辅助工法只有配合合理的施工工法才能发挥较好作用,才能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目前,对穿越隧道塌体的施工技术的优化分析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在有涌水情况下的研究、分析和总结。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隧道塌体多为软弱破碎岩土体,宜选用分步开挖工法施工。分布开挖工法有很多种,如台阶法、单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CD 法、CRD法等。采用不同的施工工法在隧道塌方段施工时,对其稳定性影响是不同的,因此,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对各施工工法进行比较,选取最优方案,方案实施过程中的

4、质量控制以及后期的监控量测。,二、工作情况,1.主要研究过程及方法 (1)主要研究过程:组织专家作现场勘察,而后集中开会经过研究讨论; (2)主要研究方法:结合xx隧道塌方具体情形与数据,运用大型有限元计算程序 ANSYS,采用现场实测参数,模拟施工方法,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图4 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论证,图5 有限元计算模型(双侧壁导坑法),2.主要研究成果,(1)在隧道施工中,塌体多为软弱破碎岩土体,宜选用分步开挖工法施工。分布开挖工法有多种,如台阶法、单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CD 法、CRD法等。其中上弧形导坑作为台阶法、CD法、CRD法的代表与双侧壁导坑法成为典型的两种施工方法

5、。我们关于隧道塌体处理施工的研究就基于这两种施工方法 a. CRD隧道施工法,图6 CRD法施工工序横断面,b.双侧壁导坑法,图 7 双侧壁导坑施工顺序示意图,c.上弧形导坑法,初始应力场计算;,拱部超前支护施作; 弧形导坑开挖,拱部初期支护施作;,核心土开挖;,下半断面中槽开挖,仰拱初期支护施作;,右侧边墙开挖,右侧边墙初期支护施作;,左侧边墙开挖,左侧边墙初期支护施作;,施作二次衬砌。,图8上弧形导坑施工顺序示意图,(2)两种施工方法隧道拱顶和拱底的位移分析 隧道拱顶和拱底的沉降随施工步而变化(如图9所示)。由图可知,上弧形导坑法引起的拱顶下沉要大于双侧壁导坑法。上弧形导坑法在弧形导坑开挖

6、后引起的拱顶下沉最大;双侧壁导坑法在主洞上半断面开挖后引起的拱顶下沉最大。在隧道开挖过程中,隧道都有一定的底鼓。且施工过程中,上弧形导坑法隆起量始终大于双侧壁导坑法。通过上面分析可知,双侧壁导坑法较上弧形导坑法对围岩的位移具有较好地控制效果,上弧形导坑施工方案会引起过大的拱顶下沉和底鼓,易造成松散岩土体的进一步坍塌。,图9 特征点沉降随施工步变化曲线,(3)地表沉降分析 图 11 为两种施工方案施工完毕后地表的沉降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隧道中心线方向沉降量最大,往两侧逐渐减小,与 Peck 理论沉降曲相符。上弧形导坑法引起的最大地表累积沉降量为 4.06 cm,与双侧壁导坑法(3.85 cm)

7、相比,偏高 5.2%,说明双侧壁导坑法对于控制地表沉降更为有利。,图 11 地表沉降曲线对比,(4)围岩破坏区对比分析 图12 为采用两种不同施工方案时最终的围岩破坏区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上弧形导坑法围岩破坏区的范围比双侧壁导坑法稍大。前者破坏区主要集中在边墙和拱脚部位,后者主要出现在拱底。,a. 上弧形导坑法破坏区,(b) 双侧壁导坑法破坏区,图12 围岩破坏区对比图,(5)初期支护结果分析 图 13、14 分别为采用两种不同方案得到的初期支护弯矩图和轴力图。采用上弧形导坑法,可以使初期支护所受的轴向压力减小,但却大大增加了轴向拉力,这对于抗压能力远大于抗拉能力的初期支护结构是不利的。而

8、采用双侧壁导坑法相对来说是减小了轴向拉力。,(a) 上弧形导坑法弯矩,(b) 双侧壁导坑法弯矩,图 13 初期支护弯矩图(单位: Nm),(a) 上弧形导坑法轴力,(b) 双侧壁导坑法轴力,图 14 初期支护轴力图(单位: Nm),(6)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知,无论从控制围岩变形、改善围岩的受力特征、减小支护结构的受力,双侧壁导坑法都要优于上弧形导坑法。,三、关键技术及创新点,1.关键技术 (1)在隧道塌方段处理施工过程中,按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步骤,开挖时加强支护,严格控制开挖进尺,每循环进尺 0.51.0 m。为保证开挖过程中塌体的稳定。超前支护采用大管棚配合小导管注浆预先加固围岩,采用偏向钻具

9、扩孔同步带进钢管的钻进技术安装大管棚,管棚分节长度为23m一节,管棚间设联接管,管棚规格108 mm6 mm,环向间距0.4 m,共49根,管棚仰角为 610;小导管采用42 mm4 mm 钢管,与大管棚间隔布置长为 3.5 m,搭接长度为 1.5 m,每 2.0 m 施作一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塌体喷混凝土和掌子面局部注浆,及时封闭工作面,从而保证掌子面的稳定。,图15 小导管钻进,图16导坑支护间距,(2)坍塌高度小于5 m的塌方段 对于拱顶最高坍塌高度小于5 m的塌方段,采用对塌腔面初喷C20混凝土35 cm,然后在塌腔面安设3 m长的25 mm中空注浆锚杆,锚杆间距1 m1 m,在坍塌面

10、铺8的钢筋网,钢筋网间距15 cm15 cm,洞身双侧壁导坑开挖并支护,预留回填注浆管, 用C15泵送混凝土填充密实,见图18。 (3)坍塌高度大于5 m的塌方段 a、坍腔壁稳固:首先对坍塌面喷射C20混凝土510 cm,在坍腔内出水点处凿槽并用排水管将水引流至隧道内。后对塌腔面用“钢格栅+锚杆+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进行支护。 b、塌方段开挖与支护:先掏拱架环型槽,立拱架,拱架立完之后,沿着隧道轮廓线,在塌腔底部打一层混凝土护拱,厚度为1 m。在护拱安全掩护下,双侧壁导坑开挖,严格遵守“预支护、短开挖、强支护”原则。 c、坍腔回填:在护拱上做结构缓冲层,厚度1 m,上部空腔用轻型材料回填。,

11、图17 导坑支护,图18 塌方段处理示意图,2.创新点,(1)隧道塌方段施工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并配合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等工程措施。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计算方法,对不同施工技术采用现场数据进行模拟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双侧壁导坑施工方案相对于其他施工方案,能够更好地控制围岩位移、改善其受力状况、减小初期支护受力,且围岩破坏区范围较小。利用本技术进行xx隧道塌方施工后,现场监控量测分析,隧道断面净空收敛变形和拱顶下沉稳定速度较快,最终变形值较小,隧道主体稳固,没有任何变形,说明本技术抑制隧道塌方段效果良好,特别是存在涌水的情况下。 (2)对松散坍渣进行注浆加固,注浆充填系数10%。若坍腔渗水

12、量较小则注浆材料采用纯水泥浆(水灰比0.60.8:1),水量较大则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42.5水泥,水灰比0.8:1;模数为2.8,浓度为35Be的水玻璃),每方双液浆用水泥495kg,用水玻璃0.44m3,C:S=1:0.8(体积比)。 (3)涌水的处理以排为主。在超前支护施工完,坍渣清除后,在掌子面中下部施作超前钻孔。只要发现岩体有潜水,就要抓紧对地表水进行引导疏排,尽可能将渗入地层的水源切断,或强化支护,以确保隧道顺利通过易发生塌方地段。,四、经济、社会效益分析,1.采用喷射混凝土及注浆加固塌体,大管棚、超前注浆小导管联合超前加固,双侧壁导坑分部开挖支护的塌体处理方法,有效地控制了塌

13、方继续发展的局面,保证了施工顺利、安全。该塌方处理施工方法对机具材料要求低,工艺简单,费用较低,且遇情况时便于采取支护加固措施。 2.隧道涌水塌方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的主要目的是把隧道塌方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加快施工进度。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针对软弱破碎岩土体隧道施工采用本工法施工能避免隧道塌方事故,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按以往经验,隧道每塌方1方,造成经济损失为5001000元,若为大面积塌方,则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塌方量800元/方,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3.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技术处理隧道塌方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简单易行。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技术指标,新颖先进的施工方法促进隧道塌方处理施工技术进步,社会效益明显,极具推广价值。,谢谢各位领导! 谢谢专家评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