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449986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4.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第7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七课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 习 目 标,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点学习第1、5、6则。 3了解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培养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习惯,保持情感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种美德。,课 前 预 习,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养气”是指按照人的天赋本心,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久而久之,这种修养升华出一种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说大人,则藐之”(孟子尽心下)

2、,在精神上首先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写起文章来,自然就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正如苏辙所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弘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上枢密韩太尉书)气盛言宜,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r,ch,c,shu,t,bi,zhi,4词类活用 (1)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 (2)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 (3)旷安宅而弗居( ),羞,意动用法,以为羞,熟,使动用法,使

3、成熟,旷,使动用法,使空闲,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倒装句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进 入 课 堂,1如何理解“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答:这是孟子和他的学生公都子在议论人性善恶问题时讲的一句话,是宣扬人性论的。善恶之心每个人都有,羞恶心属于义。这“义”不是外加的,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不过没有意识到罢了。,(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2人应该如何发扬本来具备的“仁义礼智”? 答: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孟子说,把仁、义、礼、智四端发扬光大一点都不难,关键是

4、要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推己及人的具体表现。看到头发斑白的老人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在路上,就去帮他拿,不让他辛劳。做这样的事情都是举手之劳,却可以成就一种美德,使自己含有的仁义礼智的发端成长并趋向成熟。如此简单而不去做,任使自己流于凡庸甚至堕入邪恶,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3“五谷不熟”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在第5则选文中,孟子打了一个奇妙的比喻。他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五谷”即稻、黍、稷、麦、豆。“荑”通“稊”,是一种形似稗子的草,实如小米,叫做稊米。“稗”是一种一年生的禾草,叶子似稻,

5、杂生于稻田中,对稻子的生长有害,其种子称为稗子。跟稊米、稗子相比,五谷当然都是好的种子,但是假如五谷种下去之后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成熟的稊米和稗子。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以这个道理作基础,孟子说: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这话说得太奇妙了。人的天性中固然都有仁的发端,然而必须使它成熟。这种使它成熟的功夫,就是“扩而充之”。,4孟子是如何批判“自暴自弃”者的? 答:必须坚信自己能够做到仁义礼智,能够“居仁由义”。在第6则选文中,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

6、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说,自暴和自弃都是不可取的。自暴即“言非礼义”,也就是说话违背礼义。自弃即自身不能居心于仁、由仁义行,之所以称之为自弃,是因为人原本拥有仁义的发端。孟子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来说明居心于仁、由义而行的必要性:仁是人安适的住宅,义是人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比喻不居心于仁),舍弃正确的道路而不走(比喻行不由义),真的是很可悲啊!,5如何理解“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答:仁,即恻隐之心,就像人安适的住宅一样,义,即羞恶之心,就像人需要走的正确道路一样。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仁和义,就好比空着安全

7、舒适的住宅不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走,本来能够成为德行高尚的人,可最终成了卑鄙无耻的人,这样的结局,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1孟子是如何论述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 孟子在第1则选文中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说人人都有对别人的痛苦、不幸、危难等觉得不忍和同情的心理,简单地说就是人人都有怜恤别人、同情别人的心理。“先王”以下几句不妨放到后面去谈。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呢?孟子是这样解释的:“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

8、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举的例子很容易理解,也很有说服力。,(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的确,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为着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着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不为任何目的就自然而然地为那个将要落井的孩子而恐惧而同情,这就证明了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理(由这句话也可以看出,所谓“不忍人之心”和“怵惕恻隐之心”以及下文所说的“恻隐之心”其实都是一样的意思)。照孟子的看法,人本然地拥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他本然地拥有不忍人之心即恻隐之心一样。所以他断然地说:“由是观之,无

9、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朱熹在孟子集注解释说:“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此(怵惕恻隐之心)即所谓不忍人之心也。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辞,解使去己也。让,推以与人也。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非,知其恶而以为非也。”这些解释很有参考价值。“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辞让”就是推让、谦让。“端”就是发端。“四体”就是四肢。总之,没有同情心、羞恶心、谦让心、是非心就不是人。而同情心、羞恶心、谦让

10、心、是非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因此人拥有仁、义、礼、智之发端就像他拥有四肢一样。,2请概括本课所选的孟子六则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第一章:人本身具备不忍的心情: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对此要扩大而充实它。 第二章:具备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应积极追求。 第三章:人是与禽兽不同的。以舜为例,说明仁义是根植于心的。人应从仁义出发,不违人伦。 第四章:人世间的一切道理,我的本性都具备了。应努力实践推己及人的恕道,然后能达到仁义之境。,第五章:以“五谷”的成熟作比,形象地阐明具备了“仁”,要发扬光大。 第六章:自暴自弃者,不以“仁”为居所,

11、不以“义”为道路是可悲的。具备仁义之心的人应加强修养。,3结合孟子语言,分析孟子严父慈母般的心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章,从开头到“非恶其声而然也”,是慈母口吻;接下来从“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到“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则是严父口吻;“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则又是严父,又是慈母。体会到这一层,才能更好地体会孟子的热心肠。,4简要分析各句中比喻的妙处。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用火由开始燃烧到成为熊熊大火、泉水由开始流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

12、、义、礼、智的发端扩大充实开来的气象。此句鲜明生动,言简意赅。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用五谷虽然是好的种子,但假如种下去之后没有生长成熟则没有太大的价值,来比喻人天性中的仁之端固然是可贵的,但是假如不扩大充实它,也就没有太大的价值。此句把扩充仁之端的必要性说得十分透彻、生动。,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把仁比作人安适的住宅,把义比作人正确的道路,此句简洁有力、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应该持守、践履仁义的道理。,5本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 本文在写作时善用比喻,这样既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直观性,又含义丰富,具有

13、揭示事物本质的深刻性。孟子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把人有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比做人有四肢,形象地说明了这是人本来就具有的美好品德。如果去扩大充实它们,“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最终将汇聚成,以生活中常见形象作为喻体,形象贴切。“五谷者”一章,用日常生活知识“苟为不熟,不如荑稗”,来比喻说明“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即具备了仁义之心还要发扬光大它们,否则,就如同种子没有生长成熟。“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一章,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把“仁”比做安适的住宅,把“义”比做正确的道路,而“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不居心于仁,行不由义,实在可悲。,本课

14、所录选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孟子的“四端”学说。孟子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将自己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进行扩充放大使之成为仁义礼智,而将这“四心”扩充放大成为仁义礼智的最好办法就是“反身而诚”,“强恕而行”,不言放弃。,【解析】 反:反省,C,【解析】 恶:哪里,怎么,厌恶。A就:接近,靠近;C之:的;D则:就。,B,【解析】 A组,与“者”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B组,均为判断句的标志;C组,并列连词/转折连词;D组,介词“对”/介词“跟”。,B,4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只

15、有一点点,除去一般人,只有君子) B万物皆备于我矣。(人世间一切道理,我的本性中都具备了) C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五谷都是好种子,种下去之后假如不能生长成熟,还不如稊米和稗子) D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自身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做自弃) 【解析】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丢弃了它,君子则保存了它所以才成为君子。,A,C,【解析】 C项中,对三则短文中所用比喻的理解太笼统,有些偏差,应该说明第一则和第五则短文中的比喻都形象阐述了将“四端”扩充成仁义礼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第六则短文中的比喻,则是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人应该坚守并践履仁义的道理。,6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 (1)万物皆备于我矣( ) (2)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 ) (4)仁,人之安宅也。( ) 【答案】 (1)介宾短语后置 (2)判断句 (3)省略句 (4)判断句,7填空。 (1)“五谷”指_、_、_、_、_五种谷物。 (2)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_、_、_、_的发端。 8翻译句子。 (1)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2)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答案】 (1)竭力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2)空着安适的住宅而不居,舍弃正确道路而不走,可悲啊!,稻,黍,稷,麦,豆,仁,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