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宋明理学学业测评 北师大版必修3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444413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宋明理学学业测评 北师大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宋明理学学业测评 北师大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宋明理学学业测评 北师大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宋明理学学业测评 北师大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宋明理学学业测评 北师大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宋明理学学业测评 北师大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宋明理学学业测评 北师大版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时应当为侨商归国工作、创业和生活提供更加便捷、适宜的环境,使得侨商归国后能够安心并专心于事业发展,提高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热情第2课 宋明理学学业分层测评 北师大版必修3 学业达标1魏晋南北朝以来,面对佛、道强有力的冲击,儒学思想家的态度是()A固步自封,消极抵抗B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积极吸收,丰富儒学D放弃儒学,转奉佛道【解析】魏晋南北朝以来,儒、佛、道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儒学受佛、道哲学影响,内容不断得到丰富。【答案】C2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这里的“

2、全新的创造”是指() 【导学号:00910010】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C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宋明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使传统儒学更加哲理化和思辨化,故B项正确;融合阴阳家、道家和法家等思想的新儒学由西汉儒学家董仲舒所创,它强化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与题干中的信息“理学”“全新的创新”不符,故C、D两项错误。【答案】B3某校高中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的历史短剧

3、时,为下图人物设计的台词应是()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A“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解析】B项是陆九渊的思想,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D项是朱熹的思想,故选A项。【答案】A4朱子语类:“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上述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导学号:00910011】A“知行合一”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D“存天理,灭人欲”【解析】“知行合一”属于明朝王阳明的思想,不符合题干朱子语类,故A项错误;“发明本心

4、”属于陆九渊的思想,不符合题干意思,故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可得出是朱熹修养论中的“格物致知”,故C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答案】C5(2015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这一主张来自于()【导学号:00910012】A道家学派B佛教禅宗C朱熹理学D陆九渊心学【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指“心”即“理”,本来就存在那里,人们的学习就是一个感知、体会的过程,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所以是我固然有之;正所谓世间万事万物,都已具备,那些先

5、我得道的人和我今夕所知是相同的。由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答案】D6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导学号:00910013】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解析】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 C项属于“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排除;B、D两项表述错误,排除。【答案】A能力提升7(2015北京高考)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6、。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BC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朝鲜来华使者认为王阳明的学说“谤辱朱子”,他们以程朱理学为儒学正宗,故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组成部分,故说法错误。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者为适应当时统治需要而对儒学的发展,故说法错误。朱熹认为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而王阳明心学认为“心即理”,求理方法是“致良知”,故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C8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说明

7、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A圣人托梦B内心自省C行万里路D读万卷书【解析】材料“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即“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信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符。【答案】B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

8、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中华读书网材料三陆九渊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2)根据材料二,说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二陆思想的主要分歧。(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解析】第(1)、(2)问可依据材料获取和归纳信息,

9、难度不大。第(3)问依据材料“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进行归纳,可知材料实际上反映了朱熹、二陆在理学上对主观与客观认识的不同。第(4)问是本题的立意所在,要运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原理加以分析。【答案】(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天子治国要服从天命。(2)儒学思想受到怀疑;民众普遍崇信佛教。(3)朱熹主张“先观后悟”;二陆主张“先悟后观”。(4)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本质:适应了封建专制的需要。10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

10、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0910014】材料一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材料三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至宋元之世

11、,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材料三的作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贡献有哪些?(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王阳明的思想及实践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得出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根据“良知之在人心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得出是人所固有的善性,据“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

12、可为圣贤”得出是成圣的途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得出反省内心、知行合一。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得出缓和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虽足针砭专制”得出批评专制,根据“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得出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根据“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得出冲击理学的思想桎梏。第(3)问根据材料一中“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得出自觉提升道德;根据材料二“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得出开展道德实践,注意从思想及实践等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内容: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是成圣的途径。方法:反省内心,加强道德修养;倡导知行合一。(2)社会价值:缓和社会矛盾;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思想贡献:含有批评专制的意义;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冲击理学对人的思想桎梏。(3)启示:自觉提升道德修养;积极开展道德实践。中国就走上了一条高速发展的复兴之路。中国的科技进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都要归功于改革开放。东西方文明因改革开放而交流碰撞,而我的创业之路因改革开放而扬帆起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