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苏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418139 上传时间:2018-1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苏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时应当为侨商归国工作、创业和生活提供更加便捷、适宜的环境,使得侨商归国后能够安心并专心于事业发展,提高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热情第11课端午日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 )A秦国 B楚国 C魏国 D赵国答案:B解析:分析: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人。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习俗礼节的积累识记。2下列划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茶峒( dng ) 干燥(zo )B擂鼓( li ) 洞穴( xu )C泅水( qi ) 节拍( pi )D蘸(zhn)酒 划桨(jing) 答案:D解析:分析:D项“桨”应读jing。其余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

2、掌握情况。3端午节是农历几月初几( )A八月十五B正月十五C九月初九D五月初五答案:D解析:分析: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故答案选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习俗礼节的积累识记。4属于屈原作品的是( )A离骚B天问C九歌D九章答案:ABCD解析:分析:以上均属于屈原的作品。故选ABC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习俗礼节的积累识记。5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我国加入WTO之后,“诚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B远处奇峰叠翠,水中倒影如墨,让人领略到如诗如画的山水之美。C本届全国书市上亮相的不少作品,文质兼美,引人入胜。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答案:D解

3、析:分析:D项“栩栩如生”描述的是视觉形象,而此句中应是听觉形象。其余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使用能力。6我国的传统节日有( )A春节B清明节C端午节D圣诞节答案:ABC解析:分析:圣诞节是西方人的节日。前三项是我国的节日。故选ABC。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习俗礼节的积累。7属于端午节风俗的有() A吃粽子B插艾叶C赛龙舟D烧纸答案:ABC解析:分析:烧纸是清明节的风俗,其余三项均为端午节风俗。故ABC。点评:考查学生习俗礼节的积累识记。8跟端午节有关的故事( )A屈原投江B大禹治水C后羿射日D桃园三结义答案:A 解析:分析: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屈原不堪看到祖国灭亡,投汨罗江而死

4、。所以应该选A。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习俗礼节的积累识记。9跟端午有关的诗句( )A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B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C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D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答案:ABCD解析:分析:跟端午有关的诗句很多,学生要注意积累识记。以上四项均对。故选ABCD。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积累分类。10属于端午节别名的( )A端五节B重五节C五月节D夏节答案:ABCD解析:分析:端午的别名有很多,学生要注意积累识记。以上四项均是正确的。故选ABCD。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史知识的积累识记。11填在下列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

5、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立即 纯粹 B即刻 单纯 C即刻 单调 D顿时 纯粹 答案:B解析:分析:“即刻”“立即”都是表示马上,很快的意思。不同点是“即刻”更书面语。“单纯”指简单、纯净;“纯粹”指不搀杂其它成分的。前者突出更“简单”二字,也就是鼓点简单。故选B。点评:考查学生对词语的使用,要仔细辨别词语的细微差别。12填在下列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_,手脚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A强壮 粗大 B结实 伶俐 C健康 伶俐 D结实 粗大 答案:B解析:分析:划船需

6、要手脚伶俐,身体结实。故选B。点评:考查学生词语的使用。13下面诗句描述的节日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 B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贴,却疑账主怕灵符。(端午节)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 D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 答案:ABCD解析:分析: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风俗。根据诗句体现的诗句内容判断所属节日即可,以上四项均正确故选ABCD。点评:考查学生习俗礼节的积累。14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两边的小岛上

7、长满了茂盛的芒果树,树冠相接如山丘起伏。B为了更好地了解如皋的历史文化,我校有近90%左右的同学参加了“馆校衔接”活动。 C虽然香椿树芽作为蔬菜在湛江少见,但是在北方却是高档蔬菜,营养丰富,还具有食疗作用。 D能否加快开发建设如皋港新区,对提升如皋城市形象,支撑发展崛起意义深远。答案:B解析:分析:A句“保护并了解”词序不当,应为“了解与保护”,只有选了解才能去保护;C句在“在”介词错用,就为“对”,引出对象;D 句“从事”之后缺少中心语“活动”,且“登岛”与“捕鱼”与事理不符。此句应改为“一直在岛上采药,在附近海域捕鱼”。故答案选B。点评: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1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

8、当的一项是( ) A为了改变这个班学风不正的局面,周老师服从了领导的安排,粉墨登场担任了该班的班主任。 B王校长不辞辛劳,三顾茅庐去看望生病在家休养的杨老师。 C玉树地震发生后,许多青年志愿者纷纷奔赴灾区,我市的医务工作者也蠢蠢欲动。 D大家认为他没有真才实学,只是浪得虚名而已,对他的印象也就极差。答案:D解析:分析:A项“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用在该句不合适;B项“三顾茅庐”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用在该句不合适;C项“蠢蠢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用在该句不合适。故选D。点评:考查学生病句修改的能力。

9、二、填空题16端午日作者_,_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散文集 。答案:沈从文|现代|边城|长河|湘行散记。解析: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17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当地的端午节的民俗例如有以下几个:_、_、_、_。答案:穿新衣|雄黄酒|画王字|赛龙舟解析:分析:梳理、概括故事情节点评:学生如果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找出当地端午节民俗很容易。18本文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题目,按_顺序来安排材料。答案:时间解析:分析:该文按“争看划船一竞追鸭子一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按

10、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点评:学生要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19这是一篇重点描写端午日_的短文,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文题展开。通过_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_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答案:赛龙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l联想解析:分析: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主要写作手法。点评: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写作手法的分析。20根据下面的情境,按要求答题。在一次大型的优秀歌手颁奖晚会上,一位知名女歌手因不满评奖的结果,在台上扔下话筒,拒绝演唱,引起全场哗然。请设想一下,下列不同年龄、身份的人在这种场合会说出怎样的话。晚会主持人充满歉意地对观众说:

11、_一个小朋友不解地问妈妈:_一位歌迷对歌手这种表现失望地说:_一位知名的老歌唱家气愤地说:_答案:十分抱歉,没能让大家尽兴。我们一定会把精彩的节目奉献给大家!|这个阿姨怎么啦?|真遗憾,我所崇拜的歌星竟这样没风度!|现在这些小年轻,没唱几首歌就自以为了不得,太不像话了!解析:分析:根据不同人物,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作答。点评:考查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三、阅读理解2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

12、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分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

13、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党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1)选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出城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等三个场面。解析:分析:阅读选文内容,找出相关场面即可。语言表达要简洁。点评: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2)下列句中画线的动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为什么?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撑)答案:不能。“撑”的速度没有“划”的速度快,且“撑”这个动作发出者应是站在船上,而龙舟竞赛的桨手是坐在船上,因此用“撑”这个动词不恰当。解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