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教案)4外国诗两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308032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教案)4外国诗两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教案)4外国诗两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教案)4外国诗两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教案)4外国诗两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教案)4外国诗两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教案)4外国诗两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外国诗两首知识与技能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诵读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重点领悟田园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难点自学夜。诵读法、讨论法1济慈、叶赛宁的画像。2英国或俄罗斯的乡村风景画片。1课时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它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国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自幼喜爱文学。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1817年出版第

2、一部诗集诗歌,其中就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主要诗作有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等。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代表作品有组诗波斯抒情、长诗安娜斯涅金娜、诗集苏维埃俄罗斯等。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2学生自由诵读,纠正字音和停顿,并标示出自己不懂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3多种形式朗读,充分联想想象入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研读蝈蝈与蛐蛐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

3、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问题研讨:1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4、”?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2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3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

5、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4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在哪些方面别具匠心?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

6、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特,构思颇具匠心。5学生配乐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研读夜1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入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7、: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2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学生精彩回答,教师小结: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3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诗人面对大自然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

8、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今天的课堂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学习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们能运用这堂课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中去。蝈蝈与蛐蛐夜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蝈蝈与蛐蛐宛如一幅精致的小小的油画,仅仅勾勒了夏冬两个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具体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两种昆虫的吟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演出。但却表现出了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美景,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着墨不多却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独特,匠心独运。夜这首短诗,是一首优美

9、的小夜曲,展示了夜的静谧,可是从诗的文字看,见不到一个“静”字,却呈现给读者一个极为含蓄宁静的意境。第一节中,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调动视觉和听觉器官发挥作用,不言静而静自现。到了第二节后,潺潺的流水在轻轻地歌唱,更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济慈蝈蝈的乐音夏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生生不息的勃勃生机蛐蛐的歌儿冬夜叶赛宁静谧、美丽的夜色反复吟诵安适、宁静的心境以动衬静一、学习外国诗总觉得困难一些。一方面是因为语言文字总是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社会习性等,外国诗歌的语言表达、思想流动所带有的那些民族特色,对我们

10、而言是阅读欣赏时的障碍;另一方面是因为翻译的诗歌经过了译者的再创作,语言的转换有时会削弱或改变原诗的艺术魅力,或者我们的体验感悟有时并不能与译者同步,从而产生阅读的障碍。但是诗歌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诗歌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所以在指导学生赏析济慈的这首蝈蝈与蛐蛐时,我从诗歌所展现出来的画面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以及它的构思。事实证明:一旦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就能发现诗歌的美,就能与作者产生共鸣。二、大自然的美丽无穷无尽,是诗人创作的源泉。两首诗都在写大自然,却展现了大自然不同的魅力,而每个人又都能感受到这种大自然的力量。所以,我设计了诗歌创作这一教学环节。初中的学生可能在创作技巧上感悟不是很多,但如果能让他们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就很不错。我先让学生拓展想象,然后仿写,事后发现初中学生们写的诗歌也很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