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305067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第03课 解题锦囊(含解析)(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隆重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二轻系统营造奋勇争先、创造新业绩的浓厚氛围第03课 解题锦囊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文章大都选自课外,考生未曾相识,全是陌生的文字,历年都是这样,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即使有的考生碰巧读过所选的文章,也不会知道试题的,那可是国家机密。这时,考生应当淡定,不要惊慌。首先,要快速把几道试题阅读一篇,有个初步印象,然后带着试题阅读原文,再下来就是答题。这样收效会好一些。我们不提倡先读文本,再读试题,接下来答题。这样,目标不能早明确,显得有些茫然,会造成思维反复运用,导致重复劳动,效果会差一些。当然,这里还要考虑到每个考生

2、不同的答题习惯。总而言之,考生按照平时的答题习惯来运作就好,不必非要怎么着不可。这里主要讲一下答题方法: 高考一直都在考文言实词,只是近两年未考,是不是从此退出了?不会。它仍然是高考大纲规定的主要考点之一,即使不直接考查,也会在文言文翻译题中得到体现。今后可能用一种新题型来考查文言实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好课文是基础,举一反三是关键。你熟练掌握了120个文言实词,甚至熟练掌握了360个文言实词,如果不会举一反三,也不能在考试中正确答题。高

3、考文言文考查的实词,很少与120个文言实词或是360个文言实词完全相同的,再说,不同的实词在不同的语境里,含义也不尽相同。高考是用课外的例子考查课内的知识点,“举一反三”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文言实词的多义性,我们在理解文言实词的时候,应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考题形式有三种:提供解释,辨别正误。这是绝大部分高考试卷的题型。在设题时,大部分试卷只考单音词,少数试卷考两个单音词连用,也有的考双音词,还有的将单音词和双音词放在一起考查。全国新课标卷一直考单音词。到目前为止,试题大都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也有选出释义正确的一项,比如2015年北京卷。直接对实词加以解释。上

4、海市前几年也偶尔出现过此类考题,这种题型比第种的难度大。比较实词古今义的异同,要求找出与现代汉语在意义上相同或不同的选项。上海卷曾经出现了这种试题。第一,明白考查范围。从近5年全国大部分高考试卷看,命题者对文言实词考查的选择有两个特点:第一,重视课内学过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立足解释文言实词的语境含义。第二,在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同时,也附带考查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它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以上便是文言实词的考查氛围。如江苏卷考了使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等;福建卷考了使动用法和通假字等;广东卷考了意动用法和通假字等;浙江卷考了意动

5、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新课标全国卷及其他省市的考卷也大都分别考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尽管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每年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高考试卷运用课外的材料考查课内的知识点,学好课文还是最重要的。第二,认真读懂文本。读懂文本是正确答题的前提。高考浅易文言文材料大都是学生陌生的,虽然“浅易”,但不一定都能读懂。有些同学开始读不懂,便产生恐慌心理,这是非常危险的,势必影响整体答题。这里提醒同学们,遇上一时读不懂的内容或句子,不要惊慌,要相信“我能行”。伟人毛泽东有句打仗的名言:“战略上要藐视它,战术上要重视它。”我们考试答题也是这样,从整体上不要怕它,在每个细节

6、上要充分重视它。辨析文言实词的含义需要阅读文言文的文本材料。首先,要看一遍试题,整体浏览一篇,包括标题、作者、选文出处、注释等。然后,联系自己学过的文言知识,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再结合试题快速细读一遍,可能大部分都能读懂。如果还有读不懂的地方,就联系上下文推敲一下,猜测一下。这样,答题也就没有多大障碍了。 第三,知道答题方法。一个文言实词,往往有多个义项,解答这类题,要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也就是对某个词的解释符合句子的语境义是正确的,不符合句子的语境义是错误的。这是我们在答题时辨析正误的标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大都是选择题,即便是其他类型的试题,答题的道理都是相似的。从近5年全国

7、大部分高考试卷看,这类题都是四选一,即从试卷所提供的四个加点实词解释义的选项中,选出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或选出释义正确的一项。答题时,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对照法,将词义和句意进行对照;二是比较法,将词义和文中的语境进行比较;三是筛选法,可以筛选正确的项,确定错误的项,也可以筛选出错误的项,以确定正确的项。最后确定答案。 120个文言实词含义简易成语助记法1.爱“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2.安“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

8、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3.被“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4.倍“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5.本“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

9、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6.鄙“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7.兵“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8.病“病”原义为“重病”,取其

10、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呻吟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9.察“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10.朝“朝”本义为“早晨”,读zh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11.曾隔两代的亲属叫“曾”;

11、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ng)。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12.乘“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13.诚“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14.除“除”本义为“台阶”。又特

12、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15.辞“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16.从从”

13、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17.殆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18.当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

14、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门当户对 锐不可当 当仁不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当一面 当机立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务之急 当之无愧 老当益壮首当其冲 安步当车长歌当哭 对酒当歌 豺狼当道 快意当前 螳臂当车 一马当先 旗鼓相当 万夫不当19.道“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道听途说 康庄大道 道不拾遗 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志同道合 道路以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

15、助 东道主 分道扬镳 安贫乐道 问道于盲 师道尊严 旁门左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 指名道姓 筑室道谋 津津乐道 里经叛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文以载道 头头是道 坐而论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20.得“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得过且过 得不偿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寸进尺 得不偿失 得陇望蜀 得其三昧 得心应手 得天独厚 得鱼忘筌 楚得楚弓 患得患失 难得糊涂 相得益彰 志得意满 傲睨得志 情非得已 人人得而诛之 探骊得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一无所得 智者千虑,必有一得21.度“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审时度势 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 风度翩翩 普度众生 金针度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宽宏大度 挥霍无度 度长絜大 暗度陈仓22.非“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