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302997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泉州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省泉州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建省泉州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建省泉州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建省泉州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泉州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泉州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隆重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二轻系统营造奋勇争先、创造新业绩的浓厚氛围福建省泉州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考试内容为:必修一古代史部分和选修一、三。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不折叠。考

2、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第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A.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 B.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 D.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2.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 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

3、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C. 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3.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人殉现象仍相当普遍,战国时期上有余风,其中以秦国人殉之风最为兴盛,东周列国与秦国人殉较为接近的是保存了东夷人习俗的齐国,但人殉规模还是比秦国稍逊一筹,与齐国一山之隔的鲁国,人殉现象就很少。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人殉制得以维持的关键B周礼文化与儒家思想决定社会习俗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D生存环境和社会阶段影响社会习俗4.诗经中属于西周中前期的作品对周王多显示崇拜之情;后期的作品中,则出现了很多指斥周王的诗作,与此同时,赞颂诸侯和贵族的作品明显增多。材料反映西周后期A. 宗法制

4、度逐渐崩溃 B. 贵族势力迅速崛起C. 王权观念发生变化 D. 文学风格出现转型5.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A. 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 文献资料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C. 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 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6.战国时期出现的国家授田制度,即在国家掌握大量土地的前提下,根据国家户籍中的户口数,以户口登记为前提,计户授田。这种授田制A. 有利于提高受田者生产积极性 B. 导致了租赁关系盛行C. 促

5、进了庄园制类型经济的发展 D. 消除了土地兼并隐患7.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C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8.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强调礼、等级和恪守等级下的各自职责。以后他又多处题辞,提倡“合同父子”, 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A. 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B. 旨在

6、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C.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9.秦朝建立前夕,秦相吕不韦组织编撰吕氏春秋,主张以法治国、因时变法,并认为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这反映出吕氏春秋A. 反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B. 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政治倾向C. 主张调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认识到君主专制强化的弊病10.据通典(卷十三)对于两汉时期的选举制曾有这样的记载:窃名伪服,浸以流竞,权门成仕,请谒繁兴。该现象说明A. 西汉的选官标准已发生变革 B. 察举制容易引发政治腐败C. 秦汉时期选官渠道的多样化 D. 察举制的弊端引发风气日坏11.史书中关

7、于汉武帝与其丞相田蚡有这样一段记载:丞相入朝奏事,推荐了一些人担任官员。皇上说:“你任免官吏任免完了吗?我也想任免一些官吏。”这则记载反映出A地方王国问题仍然威胁皇权 B中外朝制度削弱了君主专制C从无为到有为转变很有必要 D官吏任免权全操于丞相之手12.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A. 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 B. 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C. 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 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13.汉书食货志记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

8、”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大商贾桑弘羊、东郭咸阳等相继任官,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的局面。这表明西汉A. 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 B. 抑商政策仍在不断强化C. 利用官营政策调解阶级矛盾 D. 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14.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沦,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A. 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 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 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 探究人性发展本原15.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A. 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9、 B. 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 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 D. 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16.“四民”(士、农、工、商)是中国古代常见的社会人口分类标准,其中“士”长期居于社会阶层的首要位置。但在1934年出版的阜宁县新志中,职业分为党务员、公务员、学生、律师、工程师、会计师、医生、记者、电务员、邮务员,路员、农人、商人、负贩、矿工、工人、劳工、警察、伶人、杂业等23项,这基本上是从社会分工角度来划分社会阶层,并反映了士人阶层作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消亡。这一变化A.根源在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B.反映出科举制度被废除后的重要后果C.体现了中国传统职业逐渐趋于消亡 D.绝对否定了中国的传统的伦理

10、道德17.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以“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文武兼备的人才集团建立隋朝、唐朝而成名,最早源自西魏宇文泰设置八柱国(管名),分掌军权。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评论说:“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下列选项中,对材料的分析最准确的是A. 关陇集闭依靠海商积累强大力量 B. 关陇集闭实力削弱依靠联姻统治C. 隋唐兴盛曾得益于这一历史变局 D. 魏晋南北朝时士族势力已经衰落18.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史学著作,其中宋史最为浩繁,各种著述、实录、会要、奏议、文集等应有尽有,卷帙浩大,为二十四史之冠。这主要是因为宋代A. 文官制度的影响

11、 B. 商品经济的发达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科学技术的进步19.史料记载,宋代漳州一带“客户则无立锥,惟籍佣雇,不能营三餐之饱,有镇日只一饭,或达慕不得食者”。这可以佐证宋代A. 沉重的役税使得农民处境艰难 B. 人多地少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C. 雇工群体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D. 南北间经济发展出现较大差异20.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A. 信仰重建的完成 B.普及化的实现C. 伦理纲常的弱化 D.思辨化的趋向21.明代大学士徐阶说:“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

12、,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保障漕运是明朝维护统治的根本大计 D明朝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明显 22.明初礼制中关于生活器皿方面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可用金、银,六品至九品官可用银,“商贾、技艺家器皿不许用银”。然而,这些禁令在晚明苏州松江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晚明时期生活所用器皿的变化体现出A. 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B. 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C. 商人地位显著提高 D. 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23.文史哲中说:“我国自明代起,棉布即逐步取代麻、丝,成为人民

13、最重要的衣被材料;清中叶,已有每年约三亿匹(按标准土布每匹3.633方码计)商品布的市场,并出口国外。”但在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中,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C. 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24.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A.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25.中国古代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中央政府鞭长莫及,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通过建立巡视制度,防范分裂割据能够发挥较好的制衡实效。职掌巡察的监察机构通常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只对皇帝一人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干扰,便于独立行使职权。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本目的是A.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 B. 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C.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D.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6.乾隆帝亲自主持编撰四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