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品知识普及——古代名窑名瓷(组图)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2254383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收藏品知识普及——古代名窑名瓷(组图)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收藏品知识普及——古代名窑名瓷(组图)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收藏品知识普及——古代名窑名瓷(组图)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收藏品知识普及——古代名窑名瓷(组图)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收藏品知识普及——古代名窑名瓷(组图)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收藏品知识普及——古代名窑名瓷(组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藏品知识普及——古代名窑名瓷(组图)(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名窑名瓷素雅如玉、温润清婉的青瓷 青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器,是在坯体上施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的釉经高温烧制后呈青色而得名。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原始青瓷,为我国最早的青瓷。到了东汉中晚期,真正意义的青瓷才烧制成功。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冬青、粉青、豆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古拙淳厚、气韵浑雄的原始青瓷原始青瓷或原始瓷是指大约在商代中期出现的一种带青色釉的器物。它的烧成温度已达到1200摄氏度左右,比通常的陶器更坚实,但尚未达到真正瓷器的程度。出土的西周时期的原始青瓷的范围远远超过商代。到了春秋时期,原始青瓷的制作有了很大的进步,大多数器物由原来的泥条盘筑型跃进为轮制,而且器形更显

2、规整,胎壁减薄,也较均匀。战国时期,原始青瓷更是普遍被使用。无论是日用器具,还是仿铜礼器,都是器形规整,釉色匀净,技术精湛,已接近真正成熟的瓷器。青釉弦纹瓷尊商,高18厘米,口径19.65厘米,底径9.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侈口,方唇,深腹束腰,近底微鼓,圈足外撇。胎体坚硬,壁厚均匀,造型规整,简朴端正。内外施釉,釉层薄而匀,釉色青黄,施釉不及底。外壁划弦纹数道,口沿及腹下部印有细方格纹各一周,装饰素雅。 青瓷 原始青釉夔龙提梁 直口斜肩,施青釉,扁圆腹,下有三兽首足。腹背有夔龙提梁,肩部一端贴兽首形流,流为浅孔,与器腹不通,纯作装饰,另一端贴饰一兽尾与之对应。圆形顶盖子口,半圆形钮,周围饰有

3、两周“S”形纹。口沿至肩部划有重复的水波纹,其间以五道弦纹相隔。纹样繁而不乱,整体造型美观,工艺精巧,仿同形铜器,形象逼真。 真正成熟的青瓷于东汉晚期出现。这种青瓷首先发现于浙江上虞县小仙坛。东汉青瓷通体施釉,釉层明显加厚,有较强的光泽,透明度强,胎釉结合紧密而牢固。常见器形有碗、盏、盘、罐、钵、盆、洗、壶、钟、瓿等。装饰以弦纹、水波纹为主,也有贴印铺首等。到了三国时期青瓷胎质更坚硬,呈淡灰色,釉层更均匀,胎釉结合更密,纹饰更丰富。常见纹饰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和耳面印叶脉纹、斜方格纹等。在器形方面,此时出现了如鸡头壶、虎子、羊形插座、蛙形水盂等。西晋虽然享祚不长,但青瓷发展却很迅速。表现在:瓷

4、器质量明显提高,瓷胎比以前稍厚,器物造型稳重大方,偏于矮胖;胎色较深,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装饰趋于繁复,常见纹饰有铺首、弦纹、斜方格纹、联珠纹或忍冬、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以及龙头、虎首、熊形、狮形装饰的器足。东晋中期以后,青瓷的生产趋于普及,瓷器的造型随之趋向简朴、装饰也大大减少。纹饰以弦纹为主。东晋晚期出现了莲瓣,并迅速盛行。青釉布纹双系罐东汉,高19.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短口折唇,腹微鼓,平底。胎质细腻坚致,釉色青黄,釉层较薄。器外壁施釉不及底,且有泪流现象。肩腹处各贴有一圆形水系,肩部刻划水纹两周,腹壁饰布纹。布局工整合理,朴素大方。 青釉虎子三国吴,高15.7厘米,长20.9厘

5、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虎子是六朝墓中常见的青瓷随葬品,其用途一说是水器,一说是溺器,以其形似伏虎而得名。此件虎子器,身驱肥大,中腰微束,前端上部有一斜直圆形口,后端圆平微凹。背上有一兽形提梁,昂首张嘴,圆目远视,四爪直立,似一只蹲伏欲跃的猛虎,姿态生动,形象逼真。器底贴跪卧兽足,腹两侧刻划飞翼纹。通体施青釉,滋润光亮,有细开片纹。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越窑青瓷和秘色瓷唐代青瓷以南方的越窑青瓷生产规模最大,质量最好。越窑青瓷以其素雅温润而闻名,咏越窑青瓷的诗句也体现了这种美。唐代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徐夤以“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来形容它,可谓异曲

6、同工之妙。越窑青瓷胎细腻坚致,叩之声脆,釉质腴润匀净,如碧玉翡翠。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另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直口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唐代孟郊)、“蕲簟曙香冷,越瓯秋水澄”(许浑)、“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韩偓)等等,都是典型之例。难怪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将越窑列为唐朝诸窑之首。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品为皇室、臣僚所属所用,有“秘色瓷”之称。秘色瓷质地细腻、釉色淡绿、光泽晶莹,堪称越窑青

7、瓷的顶峰之作。1987年,在陕西唐代名寺法门寺塔地宫下出土的文物中,有十四件越窑青瓷,还出一方造物账碑,碑文称这些瓷器为“秘色瓷”。宋伯胤在法门寺博物馆看秘色瓷时说:“千年案断法门寺,秘色不秘自分明”。越窑青瓷与邢窑的白瓷相呼应,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窑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青釉熊形灯三国吴,高11.5厘米,口径9.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拟兽形器,由灯盏、灯柱和承盘三部分组成。灯盏敛口钵形,外壁划有三道弦纹。灯柱是一幼熊蹲坐在承盘中心,前足扶头,后肢紧缩,头顶灯盏。承盘折沿直壁,平底。幼熊着衣,衣上刻有布纹,如宠物,温顺可爱。通体施青釉,釉色土黄,胎体灰白。整个器物造型生动别致,比例和谐,

8、既美观又实用。 青釉镂空香熏西晋,通高19.5厘米,口径17.7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圆球形的熏体,饱满丰韵。上部镂三层三角形孔,下开一椭圆形炉门,顶部为鸟钮,昂首展翅,形象逼真。底及承盘下各贴三熊足,熊直立躬,显衬器物端庄华贵,器表印网纹及联珠纹。通体施黄釉,整个造型端巧玲珑,制作精细,细细欣赏,仿佛千年前的熏香正徐徐飘来。 青釉莲花式盏托五代,通高13.5厘米,口径13.9厘米,苏州市博物馆藏。质地紧密,通体施青釉,釉层薄而均匀,釉色青翠莹润,有“千峰翠色”之感。器身由盏和托两部分构成:盏直口深腹,饰浮雕莲瓣三叠,承盘作仰莲状,浅雕莲瓣两层。喇叭状圈足,口及足部亦饰莲花纹。刀锋犀利,线条

9、活泼流畅,整体造型轻盈饱满,如盛开莲花,实乃越窑珍品,难怪乾隆皇帝赞叹“李唐越器人间无”。 “巧如黄金、精比琢玉”耀州窑青瓷宋代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器胎精细紧密、造型优美秀丽。器足高而窄,且器底或圈足周围呈现一种耀州窑特有的姜黄色斑块。器类完备多样化,除了碗、碟、盆、钵、罐等日常用品外,还出产戟尊、梨瓶、梅瓶、香炉、鼓钉洗等陈设瓷,其中以出戟尊最为有名。在装饰手法上除了采用划花,剔花,贴花外又创造了独具风格的刻花和印花新工艺,其刀锋犀利、圆润生动、线条流畅,活泼多样,具有一种独到的浅浮美感,被誉为我国宋代刻花青瓷和印花青瓷之冠。金代前期以烧制豆青釉和月白青瓷为主。后期以烧姜黄釉青瓷为主,烧造较

10、宋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器胎多呈土灰和淡土黄色,瓷釉多呈姜黄色或黄绿色,刻花和印花工艺的图案趋于简练。青釉倒流壶北宋,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色淡青,微泛青灰色,润泽有光。壶身呈圆形,壶盖不能打开,提梁为凤凰形,壶流为子母狮形,造型生动逼真。腹饰缠枝牡丹,丰满华贵,颇具立体感。下饰莲纹。底部有五瓣梅花孔,注水时要将壶倒置,水从母狮口外流时方盛满,将壶放正后,滴水不漏。这件提梁倒灌壶造型新颖别致,纹饰繁缛华丽,实属宋代少有的艺术珍品。 耀州窑缠枝牡丹纹瓶北宋,高48.4厘米,口径7.5厘米,腹径19.3厘米,底径1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梅瓶是北宋创

11、制的一种瓶式,因口径之小仅容清瘦的梅枝而得名。此瓶蘑菇形小口,器身修长,短颈丰肩。釉色青绿,两道双弦纹将瓶身分成三个区域,肩腹均为缠枝牡丹纹。足部为莲瓣纹。造型纤丽华美,亭亭玉立,刻花刀锋犀利明快,线条酣畅流利,整体构图繁而不乱,纹样清新悦目,是耀州瓷中的珍品。 耀州窑青釉刻鸭纹碗北宋,高8厘米,足径5厘米,口径14厘米。六出葵花口,里外施青釉,釉色翠绿莹润透明。里壁刻划水波纹,进刀深处釉色浓厚,水纹边缘渐渐淡出,极具浮雕般美感。中心刻游鸭戏水,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盎然有趣。 意蕴幽雅、自然生趣汝窑、官窑、哥窑瓷器汝窑青瓷胎体较薄,细腻成香灰色,釉色青翠华滋,造型很有气魄、雄浑饱满,周身布满纵

12、横交错的纹片。器物口沿由于上釉时釉汁下流,釉层较薄,釉下黑色胎骨透过半透明的玻璃青釉,呈显紫色。底足部分不施釉,露出黑色胎骨,形成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正如清代乾隆制诗所描述的“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而旧铁余钉”。装饰上,有印花刻花和素白无饰两种,以素瓷为贵。最常见的器形物有碗、洗、盘、盏、瓶、尊等 。由于汝窑烧瓷历时短促,因此传世品稀少珍贵,又因以贵重的玛瑙粉末配制釉料,宫中禁止大量烧造,所以产品极少,在当时便已极为珍贵,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叙述“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惟供御拣退,方许出卖”后,发出“近尤难得”之叹,可见汝瓷之珍贵。明代景德镇仿汝仅见于宣德年间,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

13、色较宋汝窑透亮,纹片密而规整,且釉面有橘皮纹。汝窑青瓷端庄宏伟,紫口铁足,釉层凝厚,青釉比较淡,开大小相错的片纹。器物主要有瓶、碗、盘、洗、盏托、盂等。汝窑青瓷传世稀少,弥足珍贵,据文献高濂遵生八笺记载:“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蘑细小挣针”。宋朝分为北宋、南宋,所以官窑亦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南宋官窑烧造的青瓷继承北宋官窑的风格,主要生产日用器皿和部分陈设用瓷,造型古朴刚劲,胎薄釉厚、胎质呈黑灰或黑褐色、釉面呈蟹爪纹开片。有粉青,炒米黄等色泽,以粉青色为佳。浙江龙泉等窑生产的仿官窑与杭州官窑十分相似,明清景德镇仿官窑,以雍正朝较多且质优。哥窑窑址至今仍未确定,目前仅

14、见传世实物,故有“传世哥窑”之称。哥器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统名为百极碎。如灰青葵瓣口盘刻有乾隆御制诗“笑把葵花百极者,恰如烈士善循名”。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最为常见。景德镇仿哥窑始于明永宣,有粉青和米黄两种。釉色滑润,有光泽,开片整齐。天青釉三足樽北宋,汝窑产品,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直口平底,圆筒腹,下承三足,底部有五个细小支钉痕。通体施釉,釉色天然纯净。器外口及足上各

15、有两道凸起弦纹。仿汉代铜樽,器形规整端庄,制作精细。 天青釉足洗北宋,汝窑产品,高4厘米,口径18.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敞口,直壁,口底相若,下承三足。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滋润,色泽青翠雅丽,开细碎纹片。胎骨较薄,制作规整。仿汉代铜洗,简洁雅致。洗底有五支烧痕,并刻有乾隆御题诗。 青釉弦纹瓶宋,官窑产品,高33.6厘米,口径9.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黑胎,盘口,粗长颈,腹体扁圆,圈足高窄,圈足两侧有两个长方形扁孔。器身饰弦纹七道。施天青釉,釉层较厚,莹润如堆脂,开大片纹,紫口铁足,造型端庄。 米色釉贯耳瓶宋,哥窑产品,高13.7厘米,口径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仿殷商青铜觯。通体呈扁形,颈有对称贯耳。直口,高圈足。铁色的足端和布满器身的金丝铁线,尽显哥窑瓷器的两大特征。釉色米黄无光,釉质凝厚,气泡密集如珠,俗称“聚沫攒珠”。造型古朴庄重,纹片疏密有致,自然优美。 仿哥窑浅青八方高足杯明成化,景德镇窑,高9.7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3.7厘米。杯呈八方形,侈口窄唇,高圈足。通体施釉,釉色浅青,布满开片。口沿加钤铜边。圈足内表六字楷款“大明成化年制”。此杯为成化年间仿宋青瓷的珍品。 “家有黄金万两,不如有钧瓷一片” 钧窑和仿钧窑瓷器钧窑虽属北方青瓷系,但产品属青瓷的特殊品类。后人对钧窑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一枚,价值千金”。钧窑瓷品以瑰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