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234490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五单元 六国论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来,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与上级要求和职工期望还有较大差距,现根据民主生活会的要求,结合本次民主生活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主题六国论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熟读文本。2了解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作品中表现的情与理。3体会本单元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结构特点。 本单元主要从形与神关系的角度欣赏古代散文。散文与诗歌相比,篇幅相对较长,形式上约束较少,其外在表现或整或散,或缓或急。“散”是多数散文的基本特征。“散”不是散漫杂乱、毫无章法、生气和血脉,而是在多姿多彩的表现中,有充沛的思想情感贯注其中。散文之“散”,表现了自然从容、姿态横生之美,并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而内中自有很强的思想逻辑

2、性和情感逻辑,要细细体味方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和特征。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这就是古代散文家和鉴赏家常讲的“气脉”或“文气”。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文气是真实的思想感情浸透到文字中的表现。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脉络有多种途径。第一,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第二,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探求。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以文气来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作者的神气通过音节字句来表现,读者则由音节字句寻求神气。不同

3、的阅读速度往往会有不同的收获。快读可以对文章的总体风貌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可以细细体会文章的风神情味。提要钩玄可以和因声求气、反复诵读相结合,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再进一步研究作者表情达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六国论 说作者(一)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旧传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

4、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祐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祐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二)作品:嘉祐集。(三)评价: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寻背景作者历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其时,西、北方边患严重,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并在澶州

5、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北宋统治者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士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答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为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果将不堪设想,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链常识(一)文学常识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

6、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二)文化常识1诸侯。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2城。城在古代是指城邑四周的墙垣,一般分为两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整体宏观把握一、行文脉络二、主旨领悟本文着重论述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借古讽今,批评北宋王朝

7、对辽、西夏的军事侵略采取以贿赂求和、苟且偷安的退让政策,劝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为积威之所劫”,而要奋起御侮以维护其统治。三、写作技巧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针砭时弊,切中要害,发人深省。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逻辑严密,脉络清晰,结构严整。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本文语言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章法严谨,富于变化,具有充沛的气势和雄辩的力量。 语段细解赏析诵读第1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非:不是(2)或曰

8、:不赂者以赂者丧或: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以:因为(3)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完整地存在(4)故曰:弊在赂秦也 故:所以,因此,连词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译文:_(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文:_答案:(1)六国被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意念上的被动句)(2)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削弱了,这是走向灭亡的道路啊。(判断句)文理赏析3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的中心论点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9、”B本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接着提出了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C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D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反(第一个分论点)正(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的,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解析:选DD项应为“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诵读第2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2)其实百倍其实:古

10、今异义词,此处指那实际情况(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厥:这里相当于“其”。他的,他们的祖父:古今异义词,此处指祖辈、父辈暴:冒着(4)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假字,通“餍”,满足(5)至于颠覆至于:古今异义词,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6)此言得之 得:适宜,得当(7)秦以攻取之外 以:用(8)以有尺寸之地 以:才(9)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以:用5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译文:_(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译文:_答案:(1)子孙对待这些土

11、地却不很爱惜,都拿(它)来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省略句)(2)既然如此,那么诸侯国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省略句)文理赏析6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用事例、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B课文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做好了准备。C从“思

12、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结论: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D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对比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解析:选DD项应为“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诵读第3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

13、义不赂秦义: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以:用速:招致(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再:两次却:使动用法,使退却(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且:况且殆:将要智力:古今异义词,此处指智谋和力量(5)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向使:假使不行:古今异义词,不行刺(6)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则:那么数:天数、命运(7)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倘若,假若8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译文:_(2)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译文:_(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译文:_答案:(1)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燕国善于用武力对付秦国的功效啊。(判断句)(2)赵国曾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