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诗词诵读《水调歌头》教案 鄂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232888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诗词诵读《水调歌头》教案 鄂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诗词诵读《水调歌头》教案 鄂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诗词诵读《水调歌头》教案 鄂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诗词诵读《水调歌头》教案 鄂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诗词诵读《水调歌头》教案 鄂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诗词诵读《水调歌头》教案 鄂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诗词诵读《水调歌头》教案 鄂教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

2、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2、学情分析本班为农村班,学生在校时间长,课外我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古诗词。在学这首词之前,我们已学了胸襟豁达刘禹锡、怀才不遇杜牧、以死明志文天祥的代表作品。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重点: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四、设计思路 1.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预习、查询。2. 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 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 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教学方案一、激情导入: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物在作家笔下都是一首浪漫的歌、一首

4、美丽的诗。团圆之中秋佳节、浩瀚深蓝天空中那轮明月本就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赏月玩月便成了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时喜中秋。为何人们独独钟情于中秋赏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苏轼的怀秋思绪吧。二颂读课文 初步感知1. 自由朗读,要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2. 齐读体会情感。3. 配和读 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阙。三整体把握 深入理解 (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看法。)思考探究1、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2、开头两句有何意蕴?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只是赞美月夜吗?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矛盾心理?5、“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如何理解?6、苏轼原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背贬为地方官,加上与其弟分别六年之久,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7、作者多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他的思想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标志苏轼思想起伏变化的关键词有那些?老师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之争相互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立身之地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8、哪几句由望月过渡到怀人?9、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10、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胸坦荡,

6、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如何看待这件事的?11、结尾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12、全班齐读:归纳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老师板书讨论明确:(苦闷矛盾豁达祝愿)四、品位赏析1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2同学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提示学身生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位。)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唱词。五、拓展延伸1、你们生活中是不是也遇到过遗憾无法解决的事,你是怎样做的,心情如何?说来大家听听。2人生太多不如意,学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哪些启发?谈谈自己看法?(学生畅所语言,各抒己见)小结六、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2、课外阅读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与课文诗

7、句比较,你能发现什么?七、板书设计 怀子由离愁别恨月 叹人生失意矛盾 悟真谛豁达豪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能力目标;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情感目标: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教材分析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教学创意美读品味积累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赏月读月写月品月教学过程一、赏月导入:请欣赏一组美仑

8、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二、读月1.听读听配乐朗诵要求: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2.齐读要求: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3.译读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4.点读要求: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如:问月、归月、怨月、共月)活动一: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透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例如:“透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透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5.自读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苏轼,

9、以内心独白式朗读。活动二: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水调歌头是一曲而不失的音乐。 (如:抑郁VS旷达、惆怅VS乐观、悲伤VS舒展)6.背读要求:在五分钟内背诵词的上阕或是下阕,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三、写月欣赏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特别是对于诗词歌赋的阅读,还应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活动三:改写:请将词的上阕或下阕,改写成抒情的散文片段四、品月学习诗词要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4.说-请说

10、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结束语: 让我们用音乐来演绎这首流传几百年的中秋咏月词!请听歌曲明月几时有本文转自【我的范文网】1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通过质疑,小组互动学习,大致了解本词的内容,体会具有生命力词句的思想感情。2借诵读感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3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学会使用本词中的词句,逐步提高在写作时运用古诗词文的能力。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感悟词作。2背诵全文、运用名句。教学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词作丰富深刻的意蕴。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教学设想教学时按照“读品背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媒体设计教师配乐朗读,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

11、久并演示该课文稿。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设计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生齐背)这是一首思乡诗,古诗词中有很多是的。现代还有歌一些也是表达思念之情,让我们先听一首歌(师播放并演示部分文稿)明确:这是王菲演唱的歌,它的歌名叫但愿人长久,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一句,歌词也与本课的内容有关。(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宋词词,是一种配合乐曲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李

12、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这是相对于柳永的婉约派来说的,他的词少了一份缠绵绯恻,多了一份豪迈与豁达。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师生朗读,理清行文思路。(1)简介作者师:苏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请哪位同学先来介绍一下苏轼?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学过他的文章,如惠崇、题西林壁、记承天寺夜游等。(2)介绍写作背景:要求学生齐读词的小序,并阅读注解。教师适当补充,让学生明确本词是

13、一篇中秋思念亲人而生发感想的文章(板书:思念亲人)。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贬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在贬官时所作,而且当时他与他弟弟已有七年没见(3)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散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弄清词作大意,初步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语气和语调该如何处理。(4)请一同学起来把这首词读一下,注意语速、语气、语调等问题。(5)下面请同学们听我来读一下(教师配乐范读),思考: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相互讨论再回答)明确:本词通篇咏月,明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它以“明月”开端,以“婵娟”收尾。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

14、,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可以说是借明月自喻清高(板书),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可以说是用圆月来衬托别离、升华为美好的祝愿(板书)(3)学生齐读全文(配以音乐)2小组互动,质疑解难,突出重点难点。师导:这首词是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中秋词,就词的内容来说,有一定难度。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词的风格、写作背景,就这首词的大致意思讨论一下,讨论中的疑问等会在大组交流中提出来,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告诉同组的人,你最喜欢那句词句,为什么?好,下面请以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同学们可能会有这些问题:(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相互之间先讨论再回答)明确: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将青天拟人化,人与天对话,想像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把酒”“归去”“弄清影”几个词语同样有一种挥洒自如的气派。(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