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47 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92190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47 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47 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47 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47 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47 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 47 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成立由镇委书记孙广东任组长,镇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意识形态工作47 汉代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一、选择题1“这种宇宙理论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天上与人间的平行一个好皇帝会带来和平和丰收,一个坏皇帝则带来动荡和饥荒。”下列思想家中,最早完整阐述该理论的是()A孔子B老子 C韩非子D董仲舒答案:D解析:据材料“天上与人间的平行”“好皇帝会带来和平和丰收”“坏皇帝则带来动荡和饥荒”可知,这一理论强调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故A项错误;老子的思想是道为本原、朴素的辩证法、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故B项错误;韩非子主张法、术、势

2、三者相结合,故C项错误;最早完整阐述天人感应理论的是董仲舒,故D项正确。2下列不属于西汉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是()A“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B“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C“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D“人之寿命化天之四时,人之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答案:C解析:所谓“天人合一”是强调人与上天的意志相统一,强调奉行上天的意志。C项体现的是“大一统”思想,而非“天人合一”,故C项符合题意。A项强调天子,体现出上天在品德方面的要求,因而上天保佑天子,体现了“天人合一”,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表明统治者如果品行端正,就会出现自然环境非

3、常适宜的现象,即“天人合一”,故B项不符合题意;D项强调人的寿命、人的情绪和自然界相似,体现了“天人合一”,故D项不符合题意。3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由此可见()A董仲舒的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B董仲舒的人性论为其“天人感应”学说奠基C西汉武帝时期社会上出现道德信仰的危机D这种人性论的新思想违背了儒家正统思想答案:A解析:董仲舒的人性论实质上是“中民之性”论,认为人性的主体是“民”,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董仲舒认为“中民之性”包含情,具有贪、仁两面,与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皆不同。董仲舒提出民有“善质”而“未善”,民之向善需要

4、王者的教化,从而在人性的角度为天子的“出场”提供了理论依据,由此可知,其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故A项正确。此材料与天人感应无关,故B项错误;本题与道德信仰危机无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新思想发展了儒家正统思想,故D项错误。4汉书记载:“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材料表明()A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B举孝廉、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地位C汉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起用董仲舒之后,故A

5、项错误;“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说明察举制和太学的兴起与汉武帝尊儒有关,故B项正确;董仲舒没有做过丞相,故C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5在汉代存在的400多年里,宫廷女性参政、议政、临朝之风不绝如缕,是中国历史上女性参与政治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这反映出汉代()A儒家女性观与现实的差距B朝廷鼓励女性参与政权C女性突破了儒家纲常束缚D妇女民权运动开始兴起答案:A解析: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强调“三纲五常”,妇女的地位低下,而材料反映出宫廷女性可以参政、议政,故A项符合题意。6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

6、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意在考查汉代儒学发展的情况。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迎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由此成为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讲到生产方式,故B项错误;“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恰恰与题意相反,故C项错误;“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的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7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

7、,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答案:D解析:A、C两项均为政治上“大一统”与思想上“大一统”的关系,与设问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的关系不符,故排除。董仲舒的学说不仅仅包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包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故排除B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有利于实现思想的统一,从而更好地维护“大一统”的局面,故选D项。8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

8、士”的主要目的是()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答案:C解析:材料提到,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提倡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的主要目的,故C项正确。“通经致用”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统治,故排除A。扩大统治基础,属于科举制的作用,故排除D。确立官学体系,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D。9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

9、式。这一变化说明()A汉代政权管理方式兼具儒法思想B儒家思想战胜法家思想成为主流C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D以人为本的封建官僚政治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材料提到,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霸王道杂之”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政权管理方式是尊儒尚法,兼具儒法思想,故A项正确。汉代儒家思想糅合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故排除C项。封建官僚政治形成于秦朝,且不是以人为本,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凡天变,过度乃占。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

10、诈者亡。司马迁史记天官书材料二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骨有三百六十六节;天有十二个月,人骨有十二大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瞑。天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中国哲学与文化材料三皇帝必须注意天的喜怒表现,依照它来行事。汉朝以后的皇帝就是用这一点来检验他自己和他的政策,一旦出现灾异使之不安的时候,就试图改正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了儒家的

11、什么观点?该观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有何不同?(2)结合三则材料,简析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变化的原因、目的和作用。答案:(1)观点:“天人感应”之说、“君权神授”、仁政学说。不同:董仲舒在儒家“仁”和仁政的基础上吸取了阴阳五行学说,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加以神圣化、绝对化。(2)原因:汉朝以来,一度沉寂的儒学渐受重视。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而儒学存在可以发展的基础。目的:董仲舒通过天人感应学说,倡导“君权神授”,论证了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对君主的行为用祥瑞和灾异予以褒奖或谴责,又兼具制约和警戒君主的目的。作用:维护了君主统治,有利于政权稳定;发展了儒家学说,完善了正统思想。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对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