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91245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成立由镇委书记孙广东任组长,镇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意识形态工作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选择题1. 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比例决定的B.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C. 在DMA分子结构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D.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一个基因含有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是由脱氧

2、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巨大的,而不是脱氧核苷酸的比例,故A错误。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故B正确。在DNA分子结构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故C错误。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2. 在同一生物体内,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不同DNA分子中,可能含有储存相同遗传信息的基因B. 不同组织细胞中,可能有相同的基因进行表达C. 不同mRNA分子中,可能含有相同的密码子D. 不同的体细胞的分裂方式往往不同【答案

3、】D【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交叉互换使两个DNA分子可能储存相同的遗传;A正确。不同组织细胞中,可能有相同的基因进行表达,如细胞呼吸酶相关基因表达,B正确。不同mRNA分子中,可能含有相同的密码子,如起始密码子是相同的,C正确。一体细胞的分裂方式一般为有丝分裂。D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列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联系。3. 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研究方法及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 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 摩尔根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 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分子结构D. 艾弗里用

4、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相应的遗传规律,A错误;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B错误;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分子结构,C正确;艾弗里及其同事用分离、提纯和微生物培养技术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D错误。考点: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实验相关知识4. 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加入到培养了R型肺炎双球菌的培养基中,得到了S型肺炎双球菌,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说明这种变异是定向的B.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C. 该实验不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

5、DNAD. 将S型细菌的DNA注射到小鼠体内也能产生S型细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故A错误。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外源基因导致的基因重组,故B正确。该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故C错误。直接注射S型菌的DNA不能产生S型菌,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物质探究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5. 下列有关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异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两者都设法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蛋白质或DNA的作用B. 两者的实验对象都是原核生物C. 两者都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 两者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

6、】A【解析】略6. 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细菌过程中的功能,搅拌离心后的实验数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未裂解B. 通过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噬菌体,再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蛋白质和DNA的变化C. 细胞外的32P含量有30%,原因是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细菌,或者是侵染时间过长部分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中释放出来D. 本实验证明噬菌体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的过程中DNA起着重要作用【答案】B【解析】实验设置要遵

7、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为了防止细菌裂解释放噬菌体干扰实验结果,因此要设置被噬菌体侵染的细菌的实验数据作为对照,A正确;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普通培养基上培养,而是先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而且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不进入大肠杆菌,B错误;细胞外含有少量32P,原因是侵染时间过短或过长,C正确;本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正确。7.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S型细菌的DNA,S型细菌DNA和DNA酶、S型细菌蛋白质、S型细菌荚膜多糖,经过培养,检査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A. 3和4B. 1、3和4C. 2、3和4

8、D. 1、2、3和4【答案】D【解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3、4三个试管内因为没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R型细菌都不会发生转化,因此只有R型细菌;1号试管因为有S型细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但是发生转化的R型细菌只有一部分,故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存在,D正确。【考点定位】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名师点睛】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易错分析(1)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S型细菌的DNA可使小鼠死亡。(2)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时,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体内。结果在S型细菌DNA的控制下,利用R型细菌体内的化学成分合成了S型细菌的D

9、NA和蛋白质,从而组装成了具有毒性的S型细菌。8. 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 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 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 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A错误;应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保温培养,B错误

10、;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并没有进入细菌内,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若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少数蛋白质外壳未与细菌分离所致,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面,因此该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考点定位】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名师点睛】学生对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误差分析理解不清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误差分析(1)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培养时间短部分噬菌体还未吸附、侵染至大肠杆菌细胞离心后未吸附至大肠杆菌细胞的噬菌体分布在上清液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

11、射性也较高。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大量繁殖大肠杆菌裂解死亡,释放出子代噬菌体离心后噬菌体将分布在上清液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也较高。(2)搅拌后离心,将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细胞分离搅拌不充分留在大肠杆菌细胞表面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随大肠杆菌细胞分布在沉淀物中35S标记的一组沉淀物放射性较高。搅拌过于剧烈大肠杆菌细胞被破坏释放出其中的噬菌体32P标记的一组上清液中放射性较高。9. 下列有关真核生物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基因存在于细胞核、核糖体等结构中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NA分子中每一个片段都是

12、一个基因A. B. C. D. 【答案】A【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它的碱基排列顺序中储存着遗传信息,正确;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错误;基因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核糖体中没有基因,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正确;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才是个基因,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有,故选A。10. 如图表示某生物的DNA分子结构的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双螺旋结构以及碱基间的氢键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B. DNA的一条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以氢键连接C. 若左链中的G发生突变,不一定引起该生物性状的改变D. 对于任意双链DNA而言,(A+C)/(T+G)=K在每

13、条链中都成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双螺旋结构以及碱基间的氢键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故A错。DNA的一条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不以氢键连接,是双链之间碱基对以氢键连接,故B错。若左链中的G发生突变,密码子可能不变,或者密码子改变,氨基酸不一定改变,故C正确。对于任意双链DNA而言,(AC)/(TG)1,但是对于DNA单链来说,由于每条链的4种碱基含量不同,故该比值不一定相同,故D错。考点:本题考查DMA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11.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发现DNA也有酸催化活性,他们根据共有序列设计并合

14、成了由47个核苷酸组成的単链DNA-E47,它可以催化两个DNA片段之间的连接。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在DNA-E47中,嘌呤碱基数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数B. 在DNA-E47中,碱基数=脱氧核苷酸数=脱氧核糖数C. DNA-E47作用的底物和DNA聚合酶作用的底物是相同的D. 在DNA-E47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有一个磷酸和一个含N碱基【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分析,由于DNAE47是单链,其中的嘌呤碱基数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数,A错误;无论是单链DNA分子还是双链DNA分子,其基本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由一个碱基、一个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因此在DNAE47中,碱基数=

15、脱氧核苷酸数=脱氧核糖数,B正确;由题意可知,链DNAE47可以催化两个DNA片段之间的连接,因此DNAE47作用的底物和DNA连接酶作用的底物是相同的,C错误;在单链DNA分子中,除其中一端外,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有两个磷酸和一个含N碱基,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DNA分子的平面结构,了解大多数个脱氧核糖连接的是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12. 将一个用15N标记的DNA放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培养,让其连续复制3次,将每次复制产物置于试管内进行离心,图中分别代表复制1次、2次、3次后的分层结果是A. c、e、f B. a、e、b C. a、b、d D. c、d、f【答案】A【解析】依题意和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知:将一个用15N标记的DNA放到14N的培养基上培养,让其连续复制三次。第一次复制所形成的2个子代DNA分子,每个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离心后全部位于中间层,应为c;第二次复制所形成的4个子代DNA分子,其中有2个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另外2个DNA分子的两条链均是14N,离心后全部位于中间层,应为e;第三次复制所形成的8个子代DNA分子,其中有2个D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