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86205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1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1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1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1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1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成立由镇委书记孙广东任组长,镇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目标定位1.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基本概念。2.理解聚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3.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概念:乡村聚落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2类型(1)集镇:中心集镇、一般集镇。(2)村落:中心村、自然村。3特点(1)规模较小、功能简单。(2)居民多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较小。4影响形成、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光照、水源、地形

2、、土壤等。(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5形态与分布类型分布地区影响因素密集型旱作农业的平原地区农耕条件优越,聚落规模较大,人口众多带状丘陵地区;平原沿河地区聚落沿坡麓地势平缓处延伸;接近水源沿河发展点状干旱地区泉水和河流附近的绿洲地区分散型水稻生产区便于水稻生产,分散在稻田中间地面较高处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达到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2城市的特点(1)高度的密集性人口、建筑、生产、物资、信息以及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高度集中。(2)区域的中心性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3)系统的开放性城乡之间、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人

3、口、物资、能源、信息交流。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人口规模大小与经济发展状况。4城市的形成过程三、世界城市的发展发展阶段典型地区主要特征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流域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四周建有城墙,形态较规则;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公元前1000年以后地中海沿岸地区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清晰封建社会欧洲、中国、土耳其、埃及等城市发展缓慢;多分布于有利于商品集散的地方;城市人口规模较小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城市数目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用地规模迅速扩大 点睛提示世界城市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每一次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都促进城

4、市的巨大发展。平原地区灌溉农业发达,最先出现剩余农产品,最先出现了城市;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促进了工业生产,使世界城市化速度迅速提高。四、中国城市的发展1古代2近代思维活动1平原旱作农业的聚落与丘陵地区的聚落形态上有何不同?为什么?答案平原旱作农业区聚落多形成团状,这是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乡村可向各个方向发展;因丘陵地区,聚落多沿坡麓地势平缓处延伸成带状。2所有的城市都是由集市发展而来的吗?答案商品经济导致集市贸易,集市的扩大和发展形成城市,即集市说。早期城市大多是集市发展而来的,但结合教材图1.11知道,城市的形成至少还有其他三种可能,即防御说、地利说(靠有利的自然条件和自然

5、资源)和阶级说(阶级社会的产物)。3世界早期城市多形成于中纬度地区河流下游的平原地区,这是为什么?答案这些地区气候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产品。探究点一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与分布探究活动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图中的乡村聚落形态,一般可以推测出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甲地区是_;乙地区是_。(2)根据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分析,甲、乙两个地区的乡村分别出现在我国的_方和_方地区。(3)根据以上两题,我们可以归纳出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和形态与_关系极为密切。答案(1)平坦开阔、地形完整、面积较大的平原地区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区或山区的河谷地区(2)北南

6、(3)周边的自然环境解析读图可以看出甲图的聚落分布比较开阔,并且居民点形态呈圆形,可以推断其分布在面积较大的平原地区;而乙图的聚落分布相对集中,居民点形态呈长条形,并且延伸方向一致,由此推断其分布在河网密布的地区。在此基础上判断甲出现在我国北方,而乙出现在我国南方。乡村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周边的自然环境。反思归纳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与分布乡村聚落的形态深深打下了地理环境的烙印,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乡村聚落形态各异。(1)平原旱作农业区:地形平坦开阔,缺少山、河限制;农耕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利于聚落发育;乡村聚落具有规模大,人口多,房屋密集的特点,其形态呈团状。(2)地

7、形破碎的低山丘陵区:低山丘陵地区的河谷地带,地势平缓,泥沙沉积,土层深厚、肥沃;河流具有运输和供水功能,陆路建设工程难度大,水路交通便利,利于聚落沿河谷发展,形成条带状聚落。(3)湿润的水稻种植业区:一方面,灌渠纵横,不利于大型乡村聚落的发育;另一方面,水稻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为便于灌溉,就近管理,居民近稻田居住,聚落规模小而分散,其形态多为分散型。(4)干旱的沙漠地区: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水源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的制约因素。在沙漠边缘有地下水出露或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形成的河流附近,形成点状或带状的绿洲,进而形成形态呈点状或带状的乡村聚落,其特点是:规模小而集中。拓展延伸如何区分不同地区的乡

8、村聚落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同、聚落特点也不同,突出反映在以下几点:(1)北方多平顶房,住宅有院落;南方房屋多斜顶、无院落,房前屋后都是农田、菜地。(2)聚落规模及密度不同。北方多为大型聚落,密度较小;南方多以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最大;西部多散居,密度最小。(3)聚落形式不同。北方多团状聚落;南方团状聚落和带状聚落各占一定比例;西部多散居、流动性村落。迁移应用1我国地域广阔,聚落形态千姿百态,无一不深深打下了环境的烙印。下图为“我国某地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物(2)随着

9、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A团聚状 B带状C网状 D棋盘状答案(1)A(2)B解析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安全第一,即建在靠近河流的高坡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聚落沿河流发展,其形状可能为带状。探究点二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探究活动读下面两幅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聚落的景观,A是_聚落,B是_聚落。A、B两聚落相比,_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环境最强烈的场所。(2)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A、B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请分析在景观、规模和功能方面的差异。在景观上的差异:_;在规模上的差异:_;在功能上的差异

10、:_。(3)在A、B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_为_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带动_的发展;_为_提供劳动力,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答案(1)乡村城市B(2)A聚落简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单一;B聚落复杂,建筑物密度大,楼层高,交通线路纵横交错A聚落人口规模小、密度低,建设用地规模小;B聚落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建设用地规模大A聚落功能一般比较单一,第一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占重要地位;B聚落功能多样,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3)BAAAB解析从聚落的景观上很容易辨认出A是乡村聚落,B是城市聚落;乡村和城市聚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成的,二者在景观、规模

11、、功能、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同时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反思归纳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差异指标乡村聚落城市聚落人口数量人口少、规模较小人口多、规模较大构成以农业人口为主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密度人口密度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差异以第一产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经济相对发达功能差异功能单一,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景观差异以自然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人地关系相对简单,自然环境改造不大以人造景观、人工生态环境为主,人地关系复杂,自然环境改造大其他差异社会生活单一社会生活丰富社会分工简单,协作性弱分工复杂,协作性强环境质量好环境污染严重迁移应用2聚落既是人们居住、

12、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据此回答(1)(2)题。(1)城市和乡村的区别是()城市数量多,乡村数量少城市以第一、二产业为主,乡村以第三产业为主城市与乡村相比经济收益高城市具有中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A B C D(2)城市和乡村发展(起源)的联系是()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C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到与乡村连接起来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来答案(1)D(2)D解析从产业结构来看,乡村以第一产业为主,而

13、城市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的基础设施、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均优于乡村,因而较乡村能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地,随着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城市与其他区域交流日趋紧密,因此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农业技术进步导致剩余产品出现,从而出现商品交换,慢慢形成城市,故乡村为城市的母体。探究点三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探究活动读“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图(2002年)”,完成下列各题。(1)读图分析可以看出,我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分布的大体情况是:从气候分区上说,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_区;从地形上说,绝大部分分布在_地区;从地势上说,几乎完全分布在第_级阶梯上;从降水情况说,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_(东或西)很少。(2)城市A为_(城市名),区位因素是_;城市B为_,区位因素是_。答案(1)季风平原二、三西(2)太原地形(河流谷地)杭州河流(河口位置)解析我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这里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深受季风气候影响,农耕业发达,能为城市提供大量农产品。城市A可依据大同的相对位置进行推断,应为山西太原,位于汾河谷地中;城市B可依据杭州湾进行判断,应为杭州,位于钱塘江入海口处。反思归纳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