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件 必修3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84809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件 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考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件 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考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件 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考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件 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考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件 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件 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 第2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2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件 必修3(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必 修 三,第二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考 点 突 破,知 识 梳 理,(一)森林资源作用与现状 1森林的作用 (1)重要的_: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不可替代的_:具有强大的_作用和_功效。 2森林现状:急剧减少,_破坏殆尽。,考点一 森林与湿地的环境效益,自然环境,环境资源,生态,环保,原始森林,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点拨: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1)赤道穿过亚马孙河流域的中部,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高温多雨。 (2)亚马孙河流域地势平坦宽广,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3)亚马孙河流域南、西、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

2、西洋敞开,由东北、东南海上吹来的湿热气流,汇集于内陆,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 (4)南美洲北宽南窄,略成倒三角形,亚马孙河流域位于南美大陆的最宽处。,(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益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_之称。 2促进全球_,调节全球_。 3世界_宝库。 点拨:热带雨林破坏与全球气候变暖存在因果关系:热带雨林破坏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地球之肺”,水循环,水平衡,生物基因,核 心 研 析,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特别提示: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差异,(3)“基因宝库”。,3湿地资源的功能,4湿地的形成原因 (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与降水

3、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有关。例如: 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湖泊面积变化原因分析思路 首先分析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由气候变干,蒸发加强引起;如果是近几十年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降水有关。 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短期内外

4、流湖萎缩主要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造成的,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沙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的。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量的多少等原因。,针对训练1,(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降水量增加 坡面径流增加 蒸发(腾)量增加 地下径流增加 A B C D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5、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B,C,D,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植被破坏对径流量的影响,较易。植被破坏,对雨水的拦截减少,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下渗减少,则转化为地下径流的比重减小,故A项错;因下渗较少,转化为地表径流的比重增大,故B项正确;降水状况主要取决于大气环流,植被影响小,降水变率不会有大的变化,故C项错;河道淤积与径流量无关,故D项错。第(2)题,本题考查植被增加对水循环的影响,难度中等。森林植被恢复后,可以拦截降水,减缓地表径流,从而增加下渗,使地下径流增加,地面径流减少,故错误,正确,可排除A、B;

6、虽然随着蒸发(腾)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概率增加,但降水量增加较少且受大气运动影响增加的降水未必落到该山地,故错,排除D项。故C项正确。,第(3)题,本题考查河流补给及植被对河流径流量影响,较难。图中所示山脉为两河流分水岭,在森林植被恢复前,落到左侧山坡上的降水更多的转化为坡面径流,汇入甲河;森林植被恢复后,一部分坡面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蓄渗到透水岩层中,因岩层倾斜,地下水不能汇入甲河而是补给到乙河中,故甲河径流量比原来减少,乙河径流量比原来增加,A、C项错误;因森林植被恢复,使蒸发(腾)量增加,且地下水(地下径流)增加,在降水量未变的情况下,河流径流总量减少,故B项错误,D项正确。,知

7、识 梳 理,(一)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_强烈、_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_。 (2)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_最容易遭到破坏。,考点二 热带雨林和湿地破坏的原因和保护措施,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很贫瘠,地上植被,点拨: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同样贫瘠的土壤;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相当困难,因此可以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二)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雨林破坏原因 (1)直接原因:_。 (2)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_

8、,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要求。 2.,人类的开发,人口增长和贫困,(三)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当前背景下,应该把_放在第一位。 2保护措施 (1)鼓励_的开发方试,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_; (3)加强_,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5)森林_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6)加强雨林_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保护,保护性,自然保护区,环境教育,选择性,缓冲区,核 心 研 析,1热带雨林破坏的原因和危害 (1)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原因分析 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开发活动的背景是当地发展中国

9、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具体破坏原因如下图所示。,(2)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分析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危害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干旱,甚至出现旱涝失调的局面;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热带雨林的破坏还会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不断减少。,2湿地资源破坏的原因,3不同区域湿地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 湿地具有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重要作用,但各地湿地保护的主要目的侧重点不同

10、。举例如下:,4保护湿地案例措施 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下表为我国两地区保护湿地的具体措施:,(2015安徽文综)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C。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针对训练2,(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

11、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答案 (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河流流向的判读。材料突出河流是流向区外的,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可知图中干流由东

12、南部流向区外。河流的发源地要保证河流干流最长,故该河发源地位于小尤尔都斯盆地东部,判断出河流干流的位置后不难对其流向作出描述。第(2)题,本题考查湿地的形成条件。主要考虑水源补给、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等方面。结合材料不难回答。第(3)题,本题考查生态保护措施。由材料知该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与过牧有关,因此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从合理放牧、加强管理、加强环境教育等方面提出。,图 表 精 析,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每一种生态环境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针对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容易出现什么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生态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多与区域特征有关),也有人

13、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上图为我国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1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措施(黄土高原、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化、西南地区石漠化、南亚、东南亚地区)。,2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治理措施(我国西北、中亚、西亚、非洲、澳大利亚、美国西部内陆、秘鲁、阿根廷、巴西等地区)。,3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治理措施。,针对训练3,黄河冲积而成的宁夏平原,自古以来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早在2 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凿渠引水灌溉农田,至 今已形成完善的排灌系统。上图是宁夏平原排灌渠道分布示意图。 (1)说明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的主要原因。 (2)指出该地区过度灌溉易产生的生态问题,并

14、说明其形成过程。 (3)简述排水渠道的功能及意义。,答案 (1)宁夏平原地处西北干旱地区,自古以来开挖渠道,利用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西有贺兰山阻挡偏北风,气温高,风沙危害小。 (2)导致土壤(次生)盐碱(渍)化。干旱地区大量引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3)排水渠道将多余的灌溉用水(或汛期时大量的来水)和农田退水引到黄河,缓解由于地下水位抬高而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解析 第(1)题,该处为干旱风沙区,成为“塞上江南”的条件是少风沙、多江南水乡景观;结合图中山脉和黄河的影响分析即可。第(2)题,明确过度灌溉易出现盐碱化问题;盐碱化是地下水位上升带动盐类物质上升,然后水分蒸发盐类聚集于地表的过程。第(3)题,排水灌渠功能是为了排水,意义在于减少过度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课 堂 达 标,复 习 练 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