蔼然仁者辩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184538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蔼然仁者辩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蔼然仁者辩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蔼然仁者辩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蔼然仁者辩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蔼然仁者辩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蔼然仁者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蔼然仁者辩(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蔼然仁者辩翟业军引 言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大弟子,也是以废名、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文学的最后传人。无论从师生情谊,还是从文学风格和流派的传承、发扬角度,汪曾祺都是阐发沈从文的不二人选。汪曾祺当仁不让地担起重任,或衡文,或记行状,写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个爱国的作家、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又读边城等多篇“沈从文论”。在他的笔下,沈从文是“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一个不老的抒情诗人,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 ,“他对生活,对人,对祖国的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对什么都爱着,用一颗蔼然仁者之心爱着” 。仁者爱人,所以他不悲观,不恬静无为,他的作品

2、不是挽歌,而是希望之歌。仁者寿,所以他能超脱于得失荣辱,历经磨难而得享天年。仁者愿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所以,他关心学生的生活,不厌其烦地批阅学生习作,推荐发表优秀篇什,他那谦抑、诚恳的授课更让学生受益匪浅、终生受用,“听沈先生的课,要象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汪曾祺对沈从文始终执弟子礼甚恭。就这样,在汪曾祺的回忆、评说中,沈从文成为孔子式 温情脉脉的儒者。 似乎没有理由怀疑汪曾祺的“沈从文论”的可靠性,即便出于为尊者、贤者讳的常情而对沈从文略有美化,也只是删繁就简的文学处理,无损于文章整体的“信”。但是,一个身上有苗族血统,从僻远的湘西走来,入过亦兵亦匪的军队,见过无数人头

3、落地的“乡下人”,能成为一个纯正的“蔼然仁者”吗?也许,回忆竟意味着改写和重塑?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再次翻开了这些“沈从文论”。 汪曾祺认为边城是写爱情的,写中国农村的爱情,写一个刚进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叫人想起古人说得很好,但不大为人所理解的一句话:思无邪” 。以无邪之思永利后世,与儒家诗教传统严丝合缝。但沈从文的小说并非“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而有一种内在的忧伤。汪曾祺也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说边城虽温暖,后面却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为了自圆其说,与诗教传统契合,汪曾祺接着说,沈先生的作品虽忧伤,但不悲观,“他认为我们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有前途的,他的作品里没

4、有荒谬感和失落感。他对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对中国人,是充满感情的” ,十分生硬地用高调弥合了论述中的罅隙。他甚至略去边城结尾的前一层含义,单用“明天回来”证明沈从文对民族品德能否回来的乐观。但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中,我分明感到翠翠的无望和沈从文的悲观。我甚至想到了楚人的凄凉吟唱:“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可为”(大司命)。究竟哪种感觉更准确? 汪曾祺记叙过这样一件趣事: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字,或标日期,或记天气,或抒感慨。但有一本书的后面却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

5、话他一直记得,可一直不懂是什么意思,他问:“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汪曾祺究竟是明知故问,以增强行文的语气和文采,还是的确不理解老师为什么会为一个大胖女人过桥而难过?也许,这一不理解正是引发进一步追问的“几微”。 不用举更多例子,我们即可发现,汪曾祺的“沈从文论”有不少值得推敲之处。仔细研究“蔼然仁者”说与沈从文创作实情相契合和格处,也许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一、冷与热 还是回到边城的结尾。汪曾祺说,汤显祖评董解元西厢记,认为戏曲的结尾有两种,或是如画舫笙歌,悠悠而来,袅袅而去的度尾,或是如骏马收缰的煞尾,边城各章结尾,两种兼见。全篇的结尾更是精彩:“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6、也许明天回来”,七万字收在这一句话上,故事完了,读者还会随人物对远人作无边的思念,热情而迫切。但边城的绝妙结尾仅是技巧的成功?也许回来,也许永不回来,这是一种既不给人希望,也不令人完全绝望的悬而未决状态。难道人们注定要接受偶然、命定的播弄,根本无力把捉属于自己的未来?难道人生原本便是“望断天涯路”的无望等待?难道翠翠要伫立千年,站成冰冷的望夫石?面对翠翠只能在睡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轻轻在白塔、菜园和渡船间飘着,飞过对山悬崖摘虎耳草的凄凉命运,谁还能说边城是一支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牧歌?即便我们的耳边似乎还回响着端午赛龙舟时蓬蓬鼓声,爷爷在溪中央快乐、哑哑的歌声,“实则歌声的来复,反而使一

7、切更加寂静”,寂静和悲哀是小说抹不去的底色。所以我说边城是冷的。 汪曾祺也善于结尾。他的大淖记事与边城极其相似,故事同样氤氲着水汽,同样的老年男子领着一只孤雏,同样是青年男女的爱而不得。巧云被刘号长破了身,但她喜欢的是十一子。她和十一子的事被号长知道了,号长带着弟兄捆走十一子,搂头盖脸一阵毒打,十一子昏死过去。十一子的伤一时半会不会好,巧云便和邻居姑娘媳妇一起,挑着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风摆柳似穿街过市,挑起了家庭重担。她的眼神深沉了、坚定了,从一个姑娘变成了能干的小媳妇。小说的结尾,作家设问:“十一子的伤会好么?会。当然会!”没有犹疑,斩钉截铁,否极总会泰来,幸福是可以预期的

8、,巧云的等待不再如翠翠般无望,等待只会使幸福在期待中更加甜蜜。所以我说大淖记事是热的。沈从文几乎所有出名的篇什都是冷的,要么是爱而不得,要么是得到后反而更加失落,他似乎洞穿了人性无可回避的忧伤。菜园里玉家母子风度多么优雅,多么受人尊重,莳弄菜园的生活又是多么的恬静,好象还不够似的,儿子又带回一位美丽得让人揪心的媳妇。但所有的宁静、优美似乎只是为了增加儿子夫妇被戮后的死寂:“秋天来时菊花开遍了一地。主人对花无语,无可记述。”旅店中青年守寡的店主野猫,在一个虫声和星光都仿佛为露水所湿的美丽清晨,突然渴望一个男子享受她结实光滑的身体,长长的手臂,健全多感的心。随后,野猫和大鼻子(性的隐喻)旅客在户外

9、成就了一番好事。但这些生命力的绽出和勃发只换来这个结尾:大鼻子得急症死去,留下一只小黑猫。阿黑小史中五明与阿黑相爱,马上就要结婚了,五明却隐隐感到恐惧和失落。他为什么失落呢?终于,婚后的五明成了颠子。风雨交加的日子,颠子五明在油坊里放声地哭,和着屋外的雨声。颠子想:“为什么一切事变得如此风快?为什么凡是一个人就得有两种不相同的命运?为什么昨天的油坊成了今天的油坊?”这和“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式“天问”何等相似!莫非只有屈原、五明这样的颠子才能提出终极之问,并用终极之问刺破含混、暧昧的日常生活,洞察人生本质上的无根状态?莫非沈从文就是屈原、五明式的颠子?神巫之爱里的神巫是神之

10、子,他的风仪令所有女人倾倒,50个花帕青裙的美貌女子,期待着献上自己的身,神之子不为所动。但是一位赤脚、长发、白衣、无言的小女孩的美目流盼,却使神巫痴迷了。但是只有他不知道,就连他的仆人五羊都听说了,小女孩是个哑巴,所以才会“挚爱无言”。最后,神巫爬进了小女孩的窗子,掀开了帐门,故事戛然而止。作家实在不忍心看着神巫揭穿生命的谜底。难道不管追求得多么痴狂,得到的只能是虚幻,生命原本幻梦一场?他曾对张兆和说:“我的月亮就只在回忆里光明全圆,这悲哀,自然不是你用得着负疚的,因为并不是由于你爱不爱我。” 难道神巫徒劳的痴狂就是沈从文曾经的隐痛?连如此痴情的爱都是空,叫沈从文如何不心冷。即便是柏子这样生

11、命力如地泉喷涌,让人感到生的热、力和美的篇章,细细悟来,却也潜隐着凄凉。他们忠实庄严地生活,勇敢担负着自己的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日子如何贫贱艰难,“历史对于他们俨然毫无意义,然而提到他们这点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却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 。沈从文称他们为生物、妇人,给他们取名四狗、花狗、牛保,说他们“各按本分”生存下去,是因为他洞察在时间大地上这些生命“纷纷开且落”的循环。他们成批成批地出生,又成批成批地死去,就像麦子一茬茬地生长,又被一茬茬地收割。难怪沈从文写水手为激流所攫,写清乡,写一个十二三岁小孩,挑着两个人头,这人头就是这小孩的父亲或叔伯,语气是何等的平

12、淡。可有谁明白,在平淡背后,面对这些卑微生命,沈从文心中有多少难抑的悲哀。所以沈从文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沈从文是孤独的。 汪曾祺的世界是热乎乎的。汪曾祺一生坎坷,或失业,或被打成右派,可奇怪的是,他很少书写这些不幸,即使写了,也表现出难得的旷达,侧重点在苦中之乐。他说:“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我的世界观的变化,其中也包含这个因素:欢乐。” 于是,他更多去“文章淡淡忆儿时”,“除净火气,特 别是除净感伤主义”,

13、把生活和情感作反复沉淀,来酿一个个美美的旧梦。受戒本就是“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小说中,我们无论在天空还是在人物的心灵,都找不到一丝阴云。明海十三岁就随舅舅到荸荠庵出家了,这其中应包含有多少贫困、不公啊,但是这些血泪照例被汪曾祺忽略,他不无欣赏地说,明海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就象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小英子的家更被作家描绘成一个世外桃源:像一个小岛,三面环水,独门独户,岛上有桑树、菜园,瓜豆蔬菜,四时不缺。但作家根本不去想,“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式的农家小院里难道就没有生的烦

14、恼、死的恐惧?汪曾祺笔下就连神都是温暖而充满烟火气息的。神一般是神秘、威严甚至恐怖、暴戾的,比如圣经旧约中暴虐的上帝。沈从文的湘西凤凰曾说,湘西统治者中,最上为天神,次之是官,最后是神巫。人人洁身信神,守法怕官,神是湘西人头顶上无言的威逼。但汪曾祺水母中的水母娘娘却别具一番风韵:她的神座是一口水缸,上扣锅盖,她就盘腿用北方妇女坐炕的姿势坐在锅盖上,高高举着手臂梳头。“这造型是很美的。这就是在华北农村到处可以看见的一个俊俊俏俏的小媳妇,完全不是什么神!”在跑警报中,汪曾祺甚至能在张皇失措的“跑警报”体悟出悠闲:“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

15、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寂寞与温暖是写右派的。对于右派生涯,汪曾祺有许多切肤的屈辱体验,他信手拈来的一手就已经让沈沅几乎晕倒:她被画成一个只穿了乳罩和三角裤的少女,向蒋介石低头屈膝。但不要紧,她刚眼前一黑,老工人王栓便从后面扶定了她。“早稻田”、俊哥儿李夫妇都在暗暗安慰她,新来的赵所长更是雷厉风行地为她摘了帽。寂寞是暂时的,温暖才是永恒。就连反右都是温暖多过寂寞,在汪曾祺眼中,人生还有什么欠然?于是,生命最本质的欠然青春易逝、老冉冉其将至,也被汪曾祺轻易地化解。他在一幅冬日菊花图上题诗曰:“新沏清茶饭后烟,自搔短发负晴暄。枝头残菊开还好,留得秋光过小年”,人生处处总是

16、春嘛,何必为逝者如斯空嗟叹?他只期望“假我十年闲粥饭,未知留得几囊诗”。他还一扫“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萧瑟秋意,期待“衰年变法谈何易,唱罢莲花又一春”。“莲花落”唱道:“一年春尽又是一年春”,岁月流逝其奈我何? 但是,生命最本质的欠然,比如孤独、隔膜、生死,却是无法化解的。不能化解,汪曾祺便逃得远远的,使欠然遥远,成风,如梦。“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于是,口腹之欲成为安置、抚慰惊惧灵魂的逋逃薮。双黄鸭蛋、咸菜茨姑汤、杨花萝卜,莫不鲜美喜人。擂茶、狮峰龙井、碧螺春,全都回味隽永。“悠悠七十犹耽酒”,酒是他须臾不能离开的忘忧国。他写过一篇烟赋,说他到了玉溪烟厂,更坚定了一个信念:“一抽到底,决不戒烟”。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