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曹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183315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7.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曹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曹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曹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曹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曹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曹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曹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课 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板块结构为:“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的生活”、“原始农业的发展”。第一、第二个子目同第三个子目之间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关系。第一个子目与第二个子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分别是北方黄河流域、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的生活。我国原始农业逐渐形成与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教材例举了大量文物图片,重视学生实证意识的培养。同时,还配有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强化学生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

2、,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原始农耕时代距今久远,许多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课堂中展示考古发现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灵活多样地组织材料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三、 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点,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得出历史结论的历史思维方法。(二)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

3、之情,从而达到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及其特点。难点: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五、 教学策略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六、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联系旧知创设情景引导联系上节课内容,提问:我们上节课通过学习与了解北京人如何获取食物生存,假如你是原始社会的北京人,仅靠采集渔猎生存会遇到哪些问题(局限性)?联系上节课所学内容,积极思考,回答问题。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至神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农播种五谷,人们过上定居生活,

4、人类进入农耕时代导入新课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里呈现出什么特色?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2课的学习原始农耕生活观看课件,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设计意图:通过北京人等原始人类的采集和狩猎生活带来的巨大不便,引入到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从采集、狩猎生活步入农耕生活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然贴切。讲授新课一、原始农业的发展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至第10页的内容,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等问题。阅读课本,找出相应的答案。举手回答问题多媒体课件展示答案。(可根据

5、情况引导学生找出答案)过渡“距今10 000年左右,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和淮河等流域兴起了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古代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可谓星罗棋布,而最为典型的代表一个在黄河流域,另一个在长江流域。”展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观察图片,圈出两个代表性遗址。通过地图,加强学生的时空概念,培养历史素养,激发探索其他遗址的兴趣。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让我们先走进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二、半坡居民生活图片导入出示“半坡遗址博物馆图”,展示问题:1他们使用的是什

6、么样的工具?2他们的食物都有哪些?你认为他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3他们的居住条件怎样?4他们还会制作什么手工制品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答案。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至第8页回答如下问题。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半坡人主要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另外也使用弓箭、长矛、石球,以及鱼叉、渔钩、渔网等工具。2.食物有粟、猪肉、狗肉、猎取的动物肉、采集的野果。食物来源主要是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其次为猎取的动物和采集的野果。3.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4.会制作彩陶、乐器、骨针、骨锥、纺轮。半坡遗址博物馆展厅展览让我们一起走进半坡博物馆的

7、展厅,欣赏一下半坡博物馆中的6类展品,了解一下半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半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磨制石器、食物、家畜骨头、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陶制品、纺织工具)学生观赏及简单思考。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展品展示,让学生对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半坡居民房屋设计的原因,让学生明确自然条件是对生产生活状况的决定性因素。总结归纳半坡居民生活概况,填充表格我们学习完了半坡居民的社会生活,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距今年代、发现地区、生产工具、原始农耕

8、、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原始居住生活)预期效果:根据课文归纳与上课记忆回答填充表格内容。达到二次复习并熟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三、河姆渡人的生活过渡:我们了解了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现在让我们走进农耕文化的另一个典型代表,那就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看看他们的农耕生活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图片导入出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图片。展示问题:1他们的饭桌上会有什么食物?2他们使用的是什么样的工具?3他们的居住条件怎样?4他们有什么手工制品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1.他们的饭桌上会有米饭、猪肉、狗肉、牛肉。2.他们使用的工具

9、是骨耜和磨制石器。3.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4.他们的手工制品有陶器、玉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骨制品和漆制品。)学生阅读课本第8页至第9页回答如下问题。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展厅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姆渡博物馆的展厅,欣赏一下河姆渡博物馆中的7类展品,了解一下河姆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水稻、农业工具骨耜、木结构水井、干栏式房屋、陶器、玉器与原始乐器)观察思考通过展示以上展品,让学生对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认识。在图片展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的优点和原因,然后老师再通过课件出示答案,进

10、行讲解。总结归纳河姆渡人生活概况,填充表格我们学习完了河姆渡人的社会生活,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距今年代、发现地区、生产工具、原始农耕、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原始居住生活)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提升:出示问题,思考探究,交流展示。学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之后,比较一下两者有何差异。分析比较,回答交流教师加以强调差异性。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并深入理解

11、本课的关键知识,使主体知识更条理、更清晰、更系统,便于强化记忆和巩固。七、 课堂小结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附歌谣一首:10黄河流域有半坡,地穴房子同居住,粮食最早种植粟,副食蔬菜鱼和肉,陶器石器一起用,纺线织布是才能。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挖井养畜造陶器,简单玉器和乐器。八、 板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