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沁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74328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沁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南省沁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南省沁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南省沁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南省沁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沁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沁阳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3次周考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成立由镇委书记孙广东任组长,镇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意识形态工作17-18学年上学期高三历史第三次周考试卷一、选择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禹建都阳城后,沿颍水南下,“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这就是塗山之会,所谓禹合诸侯于塗山,执玉帛者万国。”从“塗山之会”中折射出夏朝地方行政制度是 A方国联盟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邦联制2许悼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A周初继承了

2、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 B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C王权未伸至诸侯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D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3.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4.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A中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君主专制 D家国一体5.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

3、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 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A是自然经济发展的产物 B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便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6山东博物馆藏有青铜器四千多件,其中四十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颂簋(gu,西周中晚期的青铜礼器)便是其中之一。颂簋制作精美,腹内和盖内都铸有铭文,内容相同,记述的是一位名叫“颂”的人直接受到周天子册命的情景。该青铜器 A是西周中晚期青铜铸造术的顶峰 B表明西周政治制度最终走向成熟 C表明西周中期文字开始走向成熟 D是研究西周历史较为可靠的资料7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4、”;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以上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A宗法关系渗透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B君父在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8.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A因地制宜的管理B中央集权的加强 C专制主义的削弱 D地缘政治的特点9、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

5、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10、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

6、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11.(原创)有学者指出:国君时常通过不断纳妾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畜于是就有了同父异毋的许多个儿子。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送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观点实质上A否认了摘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押击了了夫妻多妾制的弊端12.(原创)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

7、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A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大理寺权力己经旁落C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13吴王濞招天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气互通,相为消长,这一现象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B商人低下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C封国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D商品专卖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14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

8、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A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 C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 D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15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16“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

9、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宠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A君主权力被削弱 B用人机制较完善 C宦官专权已出现 D行政规则受干扰17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 443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如下:入仕途径科举制入仕胥吏出职等杂色入仕开国功臣与降归入仕门荫入仕入仕途径不详人数54034416292306比例37%24%11%7%21%这说明A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 B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C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 D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18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

10、节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的社会机制。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材料主旨是 A允许社会流动具有积极作用 B中国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C中国封建制度特殊的稳定性 D统治阶层根本利益的一致性19、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 B居住及租地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门户开放”政策20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

11、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C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21.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A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北京故宫 B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C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D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22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

12、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下列能够体现晚清逐渐融人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 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 B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 C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 D甲午战后放弃宗藩朝鲜23、“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报据上述表述可以推断,该时期指的是A.新文化运动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大革命时期 D.土地革命时期24、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81940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

13、等。这七次战役规模相当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810万,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263,251人,同时也付出了1,019,911人的重大伤亡。”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19381940年间A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B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C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D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25美国百森(18751967年)就中国近况谈到:“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26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各地教案层出不穷。义和团运动之后,教案数量迅速呈递减趋势,到辛亥革命前后已渐趋于无。这一变化能够反映当时A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B中外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