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有山》教学设计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167007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外有山》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外有山》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山外有山》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山外有山》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山外有山》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外有山》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外有山》教学设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外有山教学设计一、教材解析咫尺之间,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寻之峻。以大观小,小中见大,中国山水画可观、可游、可居的艺术境界。对于山水的把握从三个维度推进:一为对山形山势的知觉活动,即用什么样的形和线来表达山脉的形态和动势;二则,在山势的感知基础上呈现一起一伏、一收一放的空间之韵,真如清代笪重光在画筌里所说的“一收复一放,山渐开而势转;一起又一伏,山欲动而势长”,和“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处即动时”,正是展现山水虚实关系与造型表现运动的关系和韵律;三为高、深、平、阔的境界变幻之美,郭熙对一山有三远这样的论述:自山下而仰山上,背后有淡山者为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者,谓之深远,自近山边低坦之

2、山,谓之平远。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自有人在山中游、仰、居的意境,融人、山、水于一体的境界,凸显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罗恩菲德对儿童视觉发展的分类来看,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党群年龄阶段,而此阶段的儿童空间的最大经验就是重叠,这重叠经验的重要性既表现为可以导致三度空间表现的渐增概念,而且还意味着这阶段的儿童能觉察到其他物体的存在。所以,对于山形和山韵、山境的三重关系,更看重于山形的把握,以及山的空间之韵的感知和链接。根据链式美术教育观的认识,在本阶段的教学中以知觉为节点,推进知觉的唤醒、链接、发展,在空间意识的发展中重在空间的层次性,即空间的收放、起伏,以此链接山形、山韵。同时,

3、关注学生对于物象的感知和获得,从无意走向有意,将空间视像与内在情感体验融合起来。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理论指出:一切知觉中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包含着创造。用艺术的方式把握生活的能力,并不是少数几个天才的艺术家特有的,而是属于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的,因为大自然给每一个健全的人都赋予了一双眼睛。二、教学目标:1.学习山水画中的浸染技法,并熟练应用于山水空间的近景、中景、远景的表现。2在探究、发现、欣赏、实践中通过起伏、收放来表现山外有山的空间层次和韵律。3.在山水的感知和创作中,感受江南山水的秀丽和柔美。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以浸染技法表现山外有山的空间层次和韵律。2.难点

4、:用浸染法有意识表达对山外有山的体验和联想。四、教学过程:课前谈话,相互熟悉,推荐西湖美景:1.请学生来介绍:作为杭州人,杭州有哪些地方值得推荐? 学生交流,并说明推荐的理由。2.师小结:西湖的美,它不仅仅是有了三潭,有了断桥,还有和它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展示图片。(在山的衬托下面,西湖更美!)3.教师板书山,并且小结。(一)情境启觉 感知山形1.欣赏风景,分享感受。(1)视频播放:沿着钱塘江到富春江的一路风光视频。(2)交流感受:这一路的风光带给我们怎么不一样的感受(有种幽静的感觉,可能会有神仙在里面。)(好像是在仙境。)2.分析山形,表达感受(1)引导学生发现山的形

5、态,用手势来比划。(2)学生交流山形的感受。(这山的感觉很秀丽。)(3)教师小结:富春江一带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写诗作画,成就了很多经典的作品。 (二)原型建构 发现层次1.教师示范:(1)师引导:山形的曲线带给我们秀丽、宁静、柔和的感觉,我们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呢!讲解:这是一根滴管,让它喝足墨汁,看到了吗?(2)教师示范,用水墨浸染法演示:首先轻轻的在水面上滴上45滴墨汁。然后将纸垂直下去,再潜水,取出来就可以。(展示)2.学生尝试:(1)学生体验尝试,成功后夹在宣纸本子里。(2)学生静静欣赏自己的画,看到了什么 ?(3)有选择地展示学生作品。探究不同坡度的山形如何表现?(生:有时是把纸弯起

6、来,再放到水里。有的是直接平的放到水里。)3.揭示课题:师小结:其实,这样的一座山,它只是一座。刚才我们看到的山是连绵不断,山外有山。(板书课题:山外有山)4.发现层次:(1)如何来表达山外有山的层次性,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层次。(2)按照学生交流的想法,用一层叠一层的水墨浸染的方法表现山外有山的层次。学生再次实践探索。(3)把成功的作品放在本子上,静静地看,美美的欣赏山外有山的风景。学生交流成功的喜悦和经验。(4)感受自己创作的作品有什么感觉?(秀丽的感觉、挺拔的感觉等)(三)赏析拓维,链接知觉1.欣赏风景,解析山与山的层次关系。(1)图片展示山的景色,分析近景、中景、远景的变化。(2)交流如

7、何表现山与山的层次。(前景做的很深,中景稍微淡一点,远景很淡很淡。就是根据墨色变化,就形成了近景、中景、远景。)2.解析名画,品鉴山外有山的创作,体验山的韵律表达。欣赏600多年前在富春江畔隐居的黄公望先生的作品,一幅是九峰雪霁图,一幅是富春山居图的两个局部:山是怎么组合表现的?3.对比欣赏黄公望先生创作的富春大岭图作品和实景地,发现如何表达山的层次关系?发现创作中变了什么?(1)学生欣赏交流(远景变高了;颜色变淡了;原来无形的轮廓线被他勾画出来)(2)解析作品中收放对比关系的处理,学生交流。(3)感悟画家所表现的是自己心中的山,表达怎样的意境?(四)整合创生 内化知觉1.学生小稿描绘,根据小

8、稿有意创作(1)两位同学之间讨论一下,打算创作一幅怎样的收放自如的作品。并在白纸上用铅笔淡淡地描绘一下。(2)学生有意识地按照描绘的小稿轮廓进行创作。2.学生评析,交流创作感受,体验山的意境之美。(1)通过这种收和放的表现,你有什么创作感受(2)这样的山的表达,带给你怎么样的意境感受?学生交流。3.名画欣赏,体验和表达山水意境。(1)解析黄公望先生画了两幅快雪时晴图,表达的场景是同一个地方,但是,画面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交流。(2)感受音乐,链接对快雪时晴图的韵律体验。教师播放2段音乐,学生表达感受。(3)解析音乐,深入对两幅作品的深层次理解。教师用动画线来展示2件作品的旋律起伏,学生交流

9、感受。(生:我觉得第二段音乐就是第二幅作品表达的起伏感。因为那个音乐比较紧凑!师:节奏很快!很紧凑!一幅是紧凑的,一幅是非常豪放的。你猜猜黄公望先生为什么这样去表达同一个地方的两件作品?生:我觉得他创作第一幅画的时候,心情比较愉快!创作第二幅画的时候,心情有点难过!师:这种难过,你从哪感觉到的?生:因为,他画得很紧凑!生:我觉得第一幅作品,画家当时心情比较舒畅。第二幅画作者心情比较焦急。师:舒畅、焦急、欢愉、难过。所以从这两件作品,可以看到黄公望先生不同的心 境。而这种心境,就像刚才同学所说的,根据山脉的起伏,有的地方很高,有的地方很低。教师板书:起伏)(4)重新组合不同的山形,体验山水的意境

10、之势,感受自己的心境表达。学生拿出所有的作品,两位同学合作,摆出你认为能够表达你所创作的山的心境!(5)展示学生拼合以后的山外有山的作品,教师摄像,屏幕播放作品,学生谈感受和心境。(五)滋生延情,发展知觉1.教师演示大作品。每一组一桶大水,所有同学通过大屏幕观看教师的演示,感受宏大山水的表达。2.学生小组合作大幅作品的创作,教师指导!作品连续贴上报告厅的四周墙上。3.摄像镜头拍摄欣赏作品,学生仰望上水作品,感受江山如此多娇的作品意境和壮丽。4.结束语:孩子们,我们创作了小型的山水,也创作了大型壮美的山外有山。我们的惊喜,我们的心境都表达在语言当中,都表达在我们的眼睛中!感受和创造了新的山外有山。我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对自然,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只有用心去体会,你才发现生命的存在。板书设计山外有山 深浅山 层次 收放 心 起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