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浮选原理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165192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PPT 页数:185 大小:4.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浮选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85页
2浮选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85页
2浮选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85页
2浮选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85页
2浮选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浮选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浮选原理(1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浮选原理,2.1相界面性质与可浮性 2.1.1 矿物表面的润湿性与可浮性 2.1.2 矿物表面的电性与可浮性 2.1.3矿物表面氧化、溶解与可浮性 2.1.4 药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与可浮性 2.2微细矿粒的分散与聚集 2.3气泡矿化 2.4浮选动力学,2.1.1矿物表面的润湿性与可浮性,一、常见的润湿现象 (1)亲水性,如水在干净的玻璃表面形成水膜。 (2)疏水性,如水在干净的石腊表面形成水滴。,2.1 相界面性质与可浮性,二、润湿过程与表面能,三种基本润湿形式:附着润湿、铺展润湿和浸没润湿,系统消失了固-气界面和水-气界面,新生成了固-水界面,单位面积上位能降低为:,式中:sg 为固体-空

2、气界面自由能; lg为水-空气界面自由能; sl 为固体-水界面自由能。,如果 G sl, 则:位能的降低是正值,附着润湿将会发生。,系统消失了固-气界面,新生成了固-水界面和水-气界面,单位面积上,若 sg sl + lg,水将排开空气而铺展,为了达到很好的铺展润湿, 须使 lg和 sl降低,而不降低 sg。,系统消失了固-气界面,新生成了固-水界面,单位面积上,因此,自发浸没的必要条件:,但这还不充分。因为固体进入水中必需通过气-水界面,这样就必须满足其他有关的条件。,浸没过程分四个阶段:,使每个连续阶段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是: 由阶段到阶段 sg + lg sl 由阶段到阶段 sg sl

3、由阶段到阶段 sg lg + sl 如果第三阶段是可能的,则其他阶段亦皆可能。因此,浸没润湿的主要条件是: sg -sl lg,如果矿物的亲水性强,如脉石矿物,石英、长石,则表面能同时能充分满足三个阶段的条件,而浸入水中; 如果矿物的疏水性强,如石墨,辉钼矿,其表面能只能满足阶段的条件,不能满足的条件,能很好地浮在水面上,这是最好的不加任何浮选药剂的表层浮选; 如果矿物能满足条件,不能满足 的条件,虽然大部分沉在水面下,但不会全部沉下去,这仍然符合表层浮选的要求。,许多学者用润湿过程来说明浮选的原理,认为 (1)表层浮选基本上取决于矿物表面的空气是否能被水所取代,如水不能取代矿物表面的空气,此

4、矿物就将漂浮在水面上; (2)全油浮选是由于被浮矿物表面的亲油性和疏水性所造成的; (3)泡沫浮选是由于被浮矿物经浮选剂处理,造成了表面疏水性而附着于气泡上浮。,(1)全油浮选:添加中性油。 使疏水亲油矿粒穿过油水界面进入油相,形成比水轻的集合体,漂浮于水面或形成质量较大的球团沉在水中而设法分离。 (2)泡沫浮选:加捕收剂、起泡剂和调整剂 扩大目的矿物和非目的矿物间的润湿性差异,增大目的矿物表面的疏水性而附着于气泡上浮。,实际浮选过程,通过加浮选药剂对矿物表面润湿性进行调节,扩大矿物颗粒间的润湿性差异。,矿物表面润湿性及其调节是浮选过程的核心问题。,三、润湿性差异的衡量:接触角,三相润湿周边:

5、固体表面被润湿过程中,液、气、固三相接触线。 三相接触点:固体表面被润湿过程中,液、气、固三相都存在的点。 接触角 :当润湿周边处于平衡时,在任一三相接触点处,自液气界面做切线经过液体内部到固-液界面的夹角。,角越大说明矿物表面疏水性越强; 角越小,则矿物表面亲水性越强。,cos ,矿表润湿性,疏水性。 cos ,矿表润湿性,疏水性。,当固液气三相界面张力平衡时,在三相接触点处,各张力的合力为零。,当90时,矿物表面不易被水润湿,称为疏水表面 当90对,矿物表面易被水润湿,称为亲水表面。 原则上,取90为分界线, 090时成为亲水性表面, 90180时称为疏水性表面。 实际上,固、水、气三相系

6、统中最大接触角均110 据测定,石蜡所具有的接触角最大,为106,如何调整cos ?或 ?,cos值界于 l 至 1 之间,因此可定义: 润湿性cos 可浮性1-cos。, , cos ,矿表润湿性,疏水性。,通过测定矿物接触角可大致评价矿物的润湿性和可浮性。,四、润湿阻滞对浮选的影响,润湿过程中,润湿周边展开或移动受到阻碍,使平衡接触角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润湿阻滞。,影响润湿阻滞的主要因素:润湿顺序、矿物表面组成、化学成分、不均匀性、粗糙度及矿物表面润湿性等。,两种阻滞效应:水排气和气排水时的阻滞效应。,(1)水排气时的阻滞效应,水分子与矿物表面之间存在摩擦力1,则:水滴继续扩展,平衡时:,

7、矿粒从气泡上脱落的过程,(2)气排水时的阻滞效应,气泡在浸在水中的矿物表面展开,气体分子与矿物间的摩擦力为2,矿粒向气泡上附着的过程,(3)动态阻滞效应,当平板倾斜使水滴能近于斜面流动,出现前角1,后角 2 2,润湿阻滞对浮选的影响:,浮选过程中,矿粒向气泡附着时,属于气排水,相当于阻滞效应中的后角, 2 。即在矿物本身可浮性不变的情况下,附着过程难,对浮选不利。,而矿粒从气泡上脱落时,属于水排气,相当于阻滞效应中的前角, 1 。使水难以从矿粒表面将气泡排开,防止矿粒从气泡上脱落,对浮选有利。,因此,阻滞现象对浮选过程的进行是有利的,五、接触角的测定,接触角的测定方法有:观察测量法、斜板法、光

8、反射法、长度测量法和浸透测量法等等。 一般测定方法:由于矿物表面的不均匀和污染等原因,要准确测定接触角比较困难,再加上润湿阻滞的影响,难于达到平衡接触角,一般用测量接触前角和后角,再取平均值的方法作为矿物接触角。,(1)躺滴法和气泡法,(2)水平液体表面法,一些矿物的接触角测定值,2.1.2 矿物表面的电性与可浮性,一、矿表表面电性起源:四种类型,(1)优先解离或溶解,离子型矿物在水中,由于表面正负离子的表面结合能及受水偶极的作用力(水化)不同而产生非等当量向水中转移的结果,使矿表荷电。,如:方解石的新鲜破裂面上露出晶格正离子Ca2+及负离子CO32-:,表面阳离子的水合作用:,表面阴离子的反

9、应:,矿物表面离子的水化自由能 Gh:通过矿物离子的表面结合能 Us和气态离子的水化自由能 Fh计算。 对于阳离子Men+有:,对于阴离子X则有:,Gh,表明相应离子的水化程度,该离子将优先进入水溶液,致使颗粒表面因残留有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而呈现荷电状态。,对矿物表面上阳离子和阴离子呈相等分布的离子型矿物,如果:,则其表面电荷的符号取决于气态离子的水化自由能的大小:,如:碘银矿(AgI):,因此Ag+优先进入水中,在水中碘银矿的表面荷负电。,所以,Cl优先溶入水中,在水中钾盐矿的表面荷正电。,如:钾盐矿(KCI):,对组成和结构复杂的离子型矿物,则表面荷电将取决于表面离子水化作用的全部能量。如,

10、萤石:,表明萤石表面的F比Ca2+更容易溶入水中,重晶石(BaSO4)、铅矾(PbSO4)等与萤石情况相同。 白钨矿(CaWO4)、黑钨矿(Fe,Mn)WO4、方铅矿(PbS)的解离与萤石相反。,(2)优先吸附,通过矿物表面对水溶液中阴、阳离子的吸附而获得电荷。当带某种电荷的离子在矿物表面吸附偏多时,即可引起矿物表面荷电。,白钨矿在自然饱和溶液中,表面钨酸根离子较多而荷负电。如向溶液中添加钙离子Ca2+,因表面优先吸附钙离子Ca2+而荷正电。又如,在用碳酸钠与氯化钙合成碳酸钙时,如果氯化钙过量,则碳酸钙表面荷正电(+3.2mV)。,向溶液中添加NaF,萤石表面会因吸附过多的F而带负电。,(3)

11、吸附和电离,某些难溶极性矿物,如石英,经破碎、磨碎后与水作用,在界面上生成含羟基的两性化合物(酸类化合物),然后,一部分电离、并吸附H+或OH,使矿物表面荷电。,经过破碎、磨碎后的石英表面分别带有负电荷和正电荷。,由于磨碎是在水介质中进行的,带负电荷的石英颗粒表面将吸附水中的H+,而带正电荷的表面则吸引水中的OH,使石英表面生成类似硅酸的表面化合物(H2SixOy)。,刚玉(Al2O3)、赤铁矿(Fe2O3)、锡石(SnO2)、金红石(TiO2)等其他氧化物矿物也有类似情况。改变体系的pH值都会引起这些矿物颗粒表面电荷符号的改变。,氧化矿在水中先与水分子结合,在表面生成羟基基团(-Me-OH)

12、。因羟基基团中金属阳离子的性质不同,向水中选择性地解离H+或OH的数量及条件也各异。,在氧化矿表面可能存在3种表面组分(或显微区),即:,氧化矿中金属离子种类不同,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3种组分的比例不同,从而决定了其颗粒表面的荷电状态。,(4)晶格取代,粘土矿物、云母等是由铝氧八面体和硅氧四面体的层片状晶格构成的。在铝氧八面体层片中,当Al3+被低价的Mg2+或Ca2+取代时,或在硅氧四面体层片中Si4+被Al3+取代时,都会使晶格带负电。 为了维持电中性,颗粒表面就会吸附某些阳离子(如碱金属离子Na+或+)。将这类矿物置于水中时,碱金属阳离子因水化而从表面进入溶液,从而使颗粒表面荷负电。,

13、(1)双电层结构,矿表在水中荷电后,吸引水中的反号离子(配衡离子),排斥同号离子,使在矿表界面处出现异号电荷而形成双电层(矿物表面及其所联系的一层溶液)。 在浮选过程中,固-液界面的双电层可用斯特恩(Stem)双电层模型表示。,图2-16 矿物表面双电层示意图 A内层(定位离子层);B紧密层(Stern层) C滑移面;D扩散层(Guoy层); 0表面总电位;斯特恩层的电位; 动电位;紧密层的厚度,二、矿物表面双电层,双电层包括:内层(A)、外层(紧密层B+扩散层D)。 内层A是矿物表面,即定位离子层:决定固体表面总电位(。)的大小和符号 。 定位离子:在双电层内层吸附的离子。在固液两相间可以自

14、由转移,决定矿物表面电荷(或电位)。 一般,氧化矿和硅酸盐矿物的定位离子是H+和OH- 硫化矿和离子型矿物的定位离子是组成其晶格的同名离子。,图2-16 矿物表面双电层示意图 A内层(定位离子层);B紧密层(Stern层) C滑移面;D扩散层(Guoy层); 0表面总电位;斯特恩层的电位; 动电位;紧密层的厚度,外层(紧密层B+扩散层D)。 紧密层B,或称Stern层:配衡离子受定位离子的静电作用,在紧贴矿物表面形成的单吸附层,其厚度约为水化配衡离子的有效半径()。 配衡离子:在外层吸附的离子。 扩散层D,或称古依(Gouy)层:受定位离子静电引力的作用以及分子热运动的影响,在固-液界面附近呈

15、扩散状分布,随着离开固-液界面距离的增大,配衡离子的浓度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图2-16 矿物表面双电层示意图 A内层(定位离子层);B紧密层(Stern层) C滑移面;D扩散层(Guoy层); 0表面总电位;斯特恩层的电位; 动电位;紧密层的厚度,紧密层与扩散层的假想分界面,称为紧密面或Stern层面,也成为亥姆霍兹(Helmholtz)面(OHP)。 双电层在电场作用下,B层(OHP)紧贴在固相表面而不随扩散层移动。 在电场作用下,在扩散层与包括B层在内的固相表面之间有一滑动面C,称为滑移面C 。,图2-16 矿物表面双电层示意图 A内层(定位离子层);B紧密层(Stern层) C滑移面;

16、D扩散层(Guoy层); 0表面总电位;斯特恩层的电位; 动电位;紧密层的厚度,(a)表面电位(0):矿物表面与溶液之间的电位差。热力学电位或可逆电位,R=8.314 J/(mol);T-绝对温度,;n-定位离子价数;F-法拉第常数;a+、a-:正、负定位离子的活度,当溶液很稀时等于其浓度,mol/L; a+0、a-0:表面电位为零时,正、负定位离子的活度,mol/L。,不导电矿物:,(2)双电层的电位,已知矿物的零电点,可求出在其他定位离子活度条件下的0,零电点:0=0时定位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值,用PZC表示。 如果矿物表面定位离子是H+或OH-,则PZC为0=0时的pH值,例:已知石英的pH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