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读ppt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2159121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9.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精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论语精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论语精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论语精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论语精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精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精读ppt(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张寅彭,孔子,孔丘 (公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庙,宋代论语记刻本,朱熹,朱熹, (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论语集注,祭孔大典,仁之专题 学之专题 己之专题,一、仁之专题,仁之内涵(正面谈仁 ) 答弟子问仁(与具体人物德性处境相结合的仁的内涵 ) 仁者(被评为仁者的少数几位历史人物 ) 仁之近(从次于仁的其他德性层面谈仁) 仁之反(从不仁的角度谈仁) 求仁得仁(从方法等技术的角度谈仁),仁之为仁,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

2、仁之本与!”(一 2) 春秋形势图,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四 3)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四 4)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六 2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六 28),尧,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 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 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 故亦称为唐尧。 舜,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 舜又称虞舜,国号有虞,故称有虞氏。,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

3、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一四 30、九 28)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一四5)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一三 27)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九 6),答弟子问仁,孔子弟子像,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一二 1),颜回(前521前481)名回,字子渊,一作颜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后世也有称“颜叔”、“颜生”等,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仲弓问仁。子曰

4、:“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一二 2),冉雍,字仲弓,春秋末鲁人,曾任季氏宰。,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一二 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一二 22)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

5、,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一三 19)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六 20),樊迟(前515?),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仁者,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六 5)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一四 1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6、。”(一四 18),齐桓公,左 衽 服 饰 像,管仲像,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一八 1),比干,姓子名干(前1092年前1029年),殷朝王子,也称王子比干。,仁之近,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知。焉得仁?”(五 18) (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

7、,仁则吾不知也。”(一四 2)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一四 7)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五7),仁之反,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一 3、一七 17)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三 3)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四 2)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8、八 10)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一九16),求仁得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四 5)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四 7)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一五 32)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一五 34)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

9、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四 6)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四 1)(得仁)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一五 35)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一七 6)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七34)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一三12),伯夷、叔齐,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

10、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七 14),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七 2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一五 8)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五4)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六24),二、学之专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 1)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1、”(七2、七33)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七 18)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一 14)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一九 5)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五 27)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六 9),1. 人生要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二 4) 子曰:“加我数年,五

12、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七 16),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一五 31)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一九 7)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一九 13),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一六 9)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一七 8),2. 学之科目,子以四教:文,行,忠

13、,信。(七 24)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七 6)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八 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一 4)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一 7)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一 8、九 24)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八 6),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九 29) 哀公问:“弟子

14、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六 2)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八 13)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五 12)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惑也。”(一二 10)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一二 2

15、1),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二 3)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一九 17)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一 6),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七 17)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一七 10)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一七 9)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

16、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一六 1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六 2)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二 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一三 18),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