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概论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62155787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5.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理学--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药理学--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药理学--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药理学--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药理学--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理学--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理学--概论(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药理学概论,基本概念,药效学,药动学,影响药物作用因素,一、基本概念,1.药物:指对机体原有的生理功能或生化代谢过程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用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以及用于计划生育。 2.毒物:是指在较小剂量即可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损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化学物质,药品 (符合应用、 便于使用、 贮运安全),一、基本概念,药理学与新药研发,一、基本概念,3.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并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医学与药学的桥梁。,二、药效学,一)几个基本概念 1.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大分子间的初始作用 2.药物效应:药物作用引起机体的反

2、应 举例:肾上腺素,3.兴奋:使组织、器官原有功能的提高(肾上腺素) 4.抑制:使组织、器官原有功能的降低(氯丙嗪),二、药效学,对因治疗:治本:消除致病因素(抗菌药) 对症治疗:治标:改善疾病症状(发热的治疗) 副作用 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 撤药反应 后遗效应 三致反应 继发反应,药物作用的两重性,1.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2.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导致患者痛苦的反应,二、药效学,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撤药反应,后遗效应,三致反应,继发反应,仅见于少数特异质病人,很小量即可引起。 特点: 与人的体质有关 过敏反应与剂量

3、无关 不易预知 结构相似的药物可能有交叉过敏反应,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特殊反应。,停药反应(反跳) 突然停药原有的疾病加剧。,停药后残留药物引起的生物效应,二、药效学,二)剂量与效应(量效关系) 1.量反应:药理效应或强度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 字或量的分级表示:血压,血糖等,最小致死量,最小有效量,最小中毒量,极量,无效量,安全范围,二、药效学,2.质反应:药理效应只用有无、阴性或阳性表示:死亡 半数有效量(ED50):半数阳性反应时剂量 半数致死量(LD50):质反应,半数死亡时剂量 治疗指数(TI)= LD50/ ED50 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值越大越安全 效能:最大效应 效价

4、强度:性质相同药物之间的作用比较,二、药效学,三)药物作用机制分类 1.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1)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而发挥作用 如:吸附,络合作用,酸碱中和,改变渗透压 2.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1)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抗代谢和促代谢药 2)影响生理物质转运:干扰离子激素等转运 3)对酶的影响:酶促或酶抑制剂 4)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5)影响免疫机制:免疫增强或抑制药,二、药效学,3.药物作用的受体理论 1)受体的概念 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大分子物质, 能特异性与药物或体内生物物质暂时结合 识别、传递信息、产生生物效应 配体与药物 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内源性和外源性)

5、 受点:受体上能准确识别并特异性与配体结合的 特定部位,也即配体结合位点。,二、药效学,作用于受体的药物,效应取决于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和药物的内在活性 A.激动药:亲和力高,内在活性高。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 而产生效应。 B.部分激动药:较强的亲和力,内在活性低,微弱的效应力 药物 C.拮抗药:阻断药,亲和力高,无内在活性,无效应力,二、药效学,2.药物与受体结合后的反应,二、药效学,3.受体调节 定义:指受体在与配体作用过程中,在各种 生理、病理及药理因素的影响下,其 数量、亲和力和效应力发生的变化 向上调节与向下调节 激动剂向下调节,同耐受性有关; 拮抗剂向上调节,同反跳有关,三、药动学,

6、药物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三、药动学,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三、药动学,一)吸收 1.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循环的过程 2.影响吸收的因素 药物因素:理化性质、药物剂型、给药途径 机体因素:吸收环境、吸收部位等 3.各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 胃肠道给药 A 以被动扩散从胃肠黏膜吸收,主要是小肠 B 分子量小,脂溶性大,非解离型易吸收,三、药动学,C 首关效应 口服药物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有些药物进入肝脏就被肝药酶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减少,药物效应下降。,活性药物 大多数,无活性药物 极少数,门静脉,酶,无活性或 低活性物,活性药物,活性降低,产生活性,三

7、、药动学,注射给药 静脉、肌肉、皮下和皮内注射等 避免被破坏,起效快 吸入给药,气雾剂、粉雾剂等 经肺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或治疗鼻咽局部疾病 皮肤给药,膜剂,贴剂,膏剂等 可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三、药动学,二)药物分布 药物从血循环系统到达细胞间液及细胞内液的过程。影响包括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 饱和性 竞争性 可逆性,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物,三、药动学,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先向血流量大的器官分布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碘 甲状腺,钙 骨骼 4.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液的pH 脂溶性或水溶性小分子易透过血管壁 5.组织器官的屏障作用,胎盘屏障,血 脑 屏 障,三、药动学,

8、三)生物转化 1.药物在药物代谢酶作用下,结构和药理活性发生的改变 2.方式 氧化、还原、水解 结合反应 第一相反应 第二相反应 3.药物代谢酶(专一性和非专一性) 肝药酶,是肝内促进药物代谢的主要酶系统 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的 诱导和抑制。 专一性酶:对特定基团。例胆碱酯酶 4 酶的诱导和抑制(重点),三、药动学,三)生物转化 4 酶的诱导和抑制(重点),三、药动学,四)排泄 1.药物的原形或代谢 产物通过排泄器官 或分泌器官从体内 排出体外的过程。 2.肾,主要排泄器官 肾小球的滤过 肾小管的分泌 肾小管的重吸收,三、药动学,3.胆汁排泄:肝肠循环,4.其他途径,三、药

9、动学,时量,时效曲线 一 )时量,时效曲线,三、药动学,二)时量曲线的意义 1、时量曲线的形态的意义 2、时量曲线的时间段 潜伏期、显效时间、达峰时间、残留期 3、曲线下的面积 三)连续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 1、稳态浓度与给药总量成正比 2、稳态浓度的波动幅度与每次用药量成正比 3、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三、药动学,给药途径与药时曲线的关系,三、药动学,六)药物消除动力学 1.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消除) 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或体内药量)以恒定的百分比消除。 2.恒量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 体内药物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的量。 3.非线性消除,三、药动学,五)药动学参数及应用 1.时量曲线

10、下面积(AUC) 反映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2.生物利用度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 A,进入体循环药量 D,给药剂量;,三、药动学,3.表观分布容积 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平衡状态时,体内总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意义(1)Vd反映药物在组织中分布,分布容积大的药物,组织分布广,反之则组织分布少。(2)推测药物分布范围。(3)推测药物剂量,三、药动学,5.消除半衰期(t1/2) 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时间。,意义: 根据t1/2确定给药时间 根据t1/2预测给药后达到稳态学药浓度的时间(4-5个t1/2) 预测停药后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4-5个t1/2),四、影响药物作用因素,四、

11、影响药物作用因素,四、影响药物作用因素,一)剂量和剂型 1.剂量 同一药物,同一剂型在不同剂量或浓度下 作用强度不同 用途不同 2.剂型 同一药物,剂型不同: 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 液体吸收快,肠溶片、缓释和靶向制剂各有特点 药物的作用不同 副作用和毒性不同,四、影响药物作用因素,二)给药途径和时间、次数 1.同一药物,给药途径不同 起效时间不同 静注吸入肌注皮下口服 直肠皮肤 作用效果不同,四、影响药物作用因素,2.给药时间 饭前用药起效快,饭后用药刺激性小 根据用药结果选择用药时间,催眠药,利尿药 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昼夜差别 半衰期短的药物,应增加给药次数 毒性大或消除慢的药物,应延长

12、给药间隔,四、影响药物作用因素,三)药物相互作用 两种或多种药物合用或先后序贯应用,引起药 物 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即一种药物的体内过程被另一种药物所改变, 使前者的药动学行为发生明显变化,其结果是药 物的半衰期、血浆蛋白结合率、血药浓度、生物 利用度、峰浓度等均可发生改变。,四、影响药物作用因素,协同作用,合并用药作用增加总称协同作用。 A.相加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是两药分别作用的 代数和,称相加作用。 B.增强作用:两药合用的效应大于两药个别效应 的代数和,称增强作用。 C.增敏作用:是指一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 的敏感性增强,称增敏作用。,三、药动学,拮抗作用,合并用药效应减弱,两药合

13、用的效应 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总和 A.药理性拮抗:当一药物与特异性受体结合,阻止 激动剂与该受体结合 B.生理性拮抗:两个激动剂分别作用于生理作用相 反的两个特异性受体 C.生化性拮抗:酶诱导作用 D.化学性拮抗:络合作用等,三、药动学,1.药动学方面 妨碍药物的吸收 A.胃肠道pH改变 B.形成络合物 C.影响胃排空和肠蠕动 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酸性药物结合能力强 影响药物生物转化:加速或减慢生物转化 影响药物排泄: A.尿液酸碱性可影响酸碱性药物的重吸收 B.水杨酸等主动转运分泌药因竞争载体影响排泄,三、药动学,2.药效学方面 两种药物作用于同一效应器或同一生化过程 生理性拮抗或协同:产生

14、相同或相反效应 受体水平的拮抗或协同:作用于同一受体 干扰神经递质的转运,三、药动学,3.药物体外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引起沉淀或析出结晶 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混合易产生沉淀 相互作用引起药物失效 发生化学反应,引起官能团的变化 药物与容器的相互作用 塑料可吸附静注药物,三、药动学,三、药动学,一.年龄 1.小儿:组织和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皮肤、胃肠、体液比重、血浆蛋白结合能力、肝肾功能 2.老年人:组织和生理功能减退 胃肠、肝肾功能、药物敏感性,二.性别 1.女性体液占体重比率比男性低,脂肪反之。 2.妇女生理期,三、药动学,三.遗传差异 1.遗传基因异常 四.病理情况 1.胃肠疾患 2.肝功能不全 3.肾功能不全 4.营养不良及其他 五.精神因素 1.安慰剂:影响自主神经的功能,三、药动学,六、机体对药物反应的变化 1.变态反应,过敏体质患者 2.耐受性:在连续用药过程中,有的药物药效会逐 渐减弱,须加大剂量才能显效。 躯体依赖性:因反复用药造成身体适应状态欣 快感,中断用药即产生戒断现象 精神依赖性:用药后产生某种愉快感觉,使用 药者精神上渴望周期或连续用药,三、药动学,3.快速耐受性:药物在短时间内反复应用数次后 药效递减直至消失 4.耐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降低 5.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时出现的症状,汇报完毕,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