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七------文体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62144720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6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七------文体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古代汉语七------文体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古代汉语七------文体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古代汉语七------文体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古代汉语七------文体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七------文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七------文体(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汉语通论,文体,1、什么是文体 文体,一指文章的风格流派;一指文章的体裁类别。 每一种文体的发展都有其背景。参看课本p382.,一、划分文体的标准,2、文体分类的研究,东汉蔡邕独断:“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诏书,三曰制书,四曰戒书”;“凡群臣上书天子者有四名,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魏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 奏议雅,善于运用经典; 书论(书信、论说)理(条理明畅) 铭诔实(切实而不浮夸) 诗赋丽(敷陈词藻),陆机:10类:诗、赋、铭、箴、颂、诔、碑、奏、论、议 文赋承接曹丕文体分类之说,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对文体之间的细致区别作了精当的论

2、述:“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六朝刘勰:分文体为文、笔两大类。 刘勰文心雕龙:“有韵则文,无韵则笔。”其实就是两种文体的分类 该书将文体分为三十三类(加上骚体共三十四类),萧统:38类 萧统文选是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这些作品按照文体,以时间为序列分类别目。萧统在文选序中说他的选录标准是“以能文为本”,必须“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入选作品应该文采华美、构思巧妙。按照这一标准,他没有选那些经、子、史类作品。,3、划分标准,第一:根据文章的语言形式 (1)韵文以押韵为标准; (

3、2)散文非韵文; (3)骈文讲究平仄对仗,但不押韵。,第二:根据文章的内容 (1)历史著作:一般属于记事文; (2)哲学著作:一般属于议论文。 第三:根据文章的应用范围 萧统昭明文选38类 姚鼐古文辞类纂13类 参看课本p388.,二、文体分类及其特点,1、论辨类 2、序跋类 3、奏议类 4、书说类 5、序类(赠序类) 6、诏令类,7、传状类 8、碑志类 9、杂记类 10、箴铭类 11、颂赞类 12、辞赋类 13、哀祭类,1、论辨类论说文(哲学论文、 政治论文、史论、文论) 先秦诸子书,一般都可看作论文集。单篇论文则以贾谊过秦论为最早。 论:正面发表自己的主张,阐明一个道理。 过秦论、封建论

4、辨:辨别事理的是非,多驳斥别人的言论。 论衡、 神灭论,2、序跋类 诗文的序言 序:放在书的前面;跋:放在书的后面。 汉以前,序一般放在书的后面。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文解字叙都放在后面。跋最早见于欧阳修集古录跋尾。,3、奏议类臣上给皇帝的书信 (1)书:先秦时给国君的报告 李斯谏逐客书 (2)疏:臣下对皇上陈述事情的文章 贾谊论积贮疏 晁错论贵粟疏 (3)表:陈述情况或意见 李密陈情表 诸葛亮出师表 (4)封事:一种机密文件,直呈皇帝,要密封。 (5)札子:议论得失,提出某种建议 (6)对策:应举时皇帝出题写在简上,叫做“策 问”。答题的文章叫做“对策”。,4、书说类包括书和说 书指一般的书信,

5、说大多是游说任君的言辞。 司马迁报任安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般指书信 战国策中策士游说之说说,5、赠序类古代的临别赠言 韩愈送孟东野序 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6、诏令类皇帝给臣下的书信(令、制) (1)诏书:命令、文告之类; (2)制书:颁布制度之类; (3)诫敕:颁爵、告戒之类; (4)檄文:晓谕或声讨罪恶之类。,7、传状类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 (1)传(传记),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孔子世家留侯世家 (2) 行(即行状),也叫行述、行略、事略, 本指提供给礼官为死者议定谥号或提供给史官采 择立传的文章,是死者生平事迹的素材。后来, 请人为死者写墓志铭碑表之类,也需要写行状。 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6、,是一篇优秀的传记。 传奇小说如霍小玉传、莺莺传、李娃传等,可归为传状类。,8、碑志类刻碑记事,包括碑铭和墓志铭 (1) 碑铭:范围很广。包括封禅、纪功的刻文,如秦始皇泰山刻文等、寺观桥梁等建筑物的刻文,如王简栖头陀寺碑文、韩愈南海神庙碑等。 (2)墓碑:形状略大,官阶高的人用。文体由两部分组 成:前面是散文;后面是韵文,一般用“铭曰”、“诗曰”、 “辞曰”开头。“ 墓碣(ji,石碑):形状略小,官阶小的人的。文 体同墓碑一样; (3)墓志铭(墓志):记载死者事迹的,前有志,后有 铭。,三、,9、杂记类包括除传状、碑志以外的记叙文 (1)山川景物记: 郦道元水经注、柳宗元永州八记、徐霞 客游记

7、、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2)人事记: 方苞狱中杂记、蒋仕铨鸣机夜课图记 (3)笔记文: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 刘义庆世说新语、沈括梦溪笔谈、顾炎武 日知录,10、箴铭类规诫勉励的文章,多用来勉励自己。 刘禹锡陋室铭 11、颂赞类歌颂赞扬他人的文章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12、辞赋类近似于长诗,可以抒情,也 可以咏物。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 赋、江淹别赋、庾信春赋等。特 点:骈偶;用典;押韵;辞藻华丽;多数结 构宏大。 13、哀祭类: 哀辞:哀吊死者的文章; 祭辞:设祭时宣读的的文章。 诔,就内容来说,是在碑志与哀辞之间。文心雕龙:“大夫之材,临丧能诔。诔者,累也;

8、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由此看,诔与碑志很相似,只是不刻石。后来诔和哀辞差不多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十三类有些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就名称看,有些是同名实异,例如:序跋之序与赠序之序;座右铭的铭与墓志铭的铭。就内容看,有些作品可能跨类。例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虽属奏议类,但很像一篇论说文;扬雄的解嘲,就内容属于论辩,就形式则属于辞赋,所以萧统文选把它归入“设论”类,古文辞类纂则归入辞赋类。我们不能机械地看待古人这种分类。,三、不同文体与用韵 辞赋、颂赞、箴铭、碑志、哀祭,这五类一般都是有韵的文章,称为“韵文”。而五类用韵情况又各有不同。 1、辞赋类。 辞赋类是完全的韵文,从头到尾都是有韵的(赋的前头

9、若有序,序则不需用韵)。,2、颂赞类。 颂赞类也是完全的韵文。虽然有点颂赞也容许有序,但因为韵语是全文的主体,所以仍属韵文。一般颂赞是没有序的,从头到尾都要用韵。 另有一种赞与颂赞类的赞不同,那只是结论性的话,通常四字一句。但这种赞也是用韵的。,3、箴铭类。 箴铭类也是完全的韵文。 4、碑志类。 碑志类的情况稍有不同。封禅的刻文是自首至尾用韵的。但是,功纪的刻文则不一定。特别是唐代以后,碑文往往是序长于铭,也就是散文部分长于韵文部分。 墓碑和墓志铭的韵文部分更少。一般情况下叙述占了大部分篇幅,最后几句才是铭。也有的墓志铭不用韵,如柳子厚墓志铭,但是是很少的例外。,5、哀祭类。 哀祭类是接近辞赋

10、类的。祭文一般是完全的韵文。也有完全不押韵的祭文,但 极为少见。祭文与哀辞都可能有序。但是唐以后的祭文就不再有序,相反,唐以后的哀辞一般都有长序。因此哀辞在形式上近似碑志。 除了这五类文体,别的文体也可能用韵。散文中夹杂韵语的做法历史渊远。先秦散文里就常常夹杂一些韵语。散文中夹杂韵语,使人读起来更富音韵之美。,四、辞赋 辞和赋形式很相似,只是句式上略有区别。辞多六言、七言,赋多四言、六言,并杂散文句。下面主要谈谈赋的情况。 (一)赋与诗骚的区别 赋是文体的一种。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这是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古人

11、把赋与诗(诗经)、骚(楚辞)分开,主要是从思想内容来看。譬如骚之所以有别于诗,是因为骚没有诗那样纯正,而有诡异谲怪等类的内容(刘勰文心雕龙离骚);赋之所以异于骚,是因为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而“骚则长于言幽怨之情”(清程廷祚骚赋论上)。“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这是说赋的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王逸、陆机、刘勰、程廷祚等都曾指出这一点。从汉赋到唐宋的赋都是如此,可以说这特点贯串了整个赋史。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其内容就是细腻夸张地描写上林苑的水势、山形、虫鱼、鸟兽、草木、珠玉、宫馆等景物和皇帝在苑中进行田猎、宴乐等情况,可以说极尽其铺陈夸张之能事。,为了夸张上林苑水中东西

12、多,不论什么虫鱼、珠玉和水禽,只要想得到的,都把它铺张出来,我们读汉赋,不要把这种夸张的描述都看成实有其事。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批评说:“相如凭风,诡滥愈甚。”实际上这并不是司马相如个人的缺点,而是汉赋的共同特色。这种描写苑囿和京殿(如班固两都赋)的赋,与诗骚不同是很明显的。,从形式上看,诗骚和赋都是押韵的,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但是一般来说:诗以四言为主;骚一般是六言,或加兮字成为七言;赋则字数不拘,但多数以四言六言为主。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在句与句之间,特别是段与段之间,偏重内在的联系,极少用连结的词语。例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七月,楚辞中的山鬼、国殇、哀郢等都没有用连结的词语。而

13、赋则与散文一致,多用连结的词语。例如扬雄解嘲,很多地方用“故”“是故”“是以”“然而”“然则”“若夫”“且”“虽”“遂”等词语来连结上下文;江淹别赋用“况”“复”“故”“至若”“乃有”“又有”“傥有”“是以”“虽”等连结的词语;苏轼前赤壁赋用“于是”“况”“盖将”“则”“且夫”“苟”“虽”等连结的词语。总的来说,赋和骚的差别不大,至于所谓骚体赋(如贾谊吊屈原赋),形式上更与楚辞没有分别。如果专从形式上看,赋与骚甚至可以认为同一类文体。,因此赋与诗、骚的分别,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察。赋比骚抒情的成分少,咏物说理的成分多,诗的成分少,散文的成分多。赋的性质在诗和散文之间。 (二)赋体的演变

14、赋的形式有几次大的演变。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把赋分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比较概括地说明赋体演变的结果。,汉代的赋是古赋。古赋又叫辞赋。汉赋的篇幅一般比较长,多采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例如扬雄解嘲就是用主客的两次问答组成,全篇基本上押韵,但也有不押韵的地方。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是用子虚和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的对话组成,两篇赋的首尾部分都是不押韵的散文,上林赋中间主要部分还有一些不押韵的地方。,汉赋的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这是继承了诗经楚辞的句式,但还有许多长句。例如扬雄解嘲: 故有造萧何之律于唐虞之世,则悂(p)矣。有作叔孙通仪于夏殷之时,则惑矣。有建娄敬之策于成周之世,则乖矣

15、。有谈范、蔡之说于金、张、许、史之间,则狂矣。 这种长句在诗经楚辞中是没有的,汉赋中却不少。,在用词方面,汉赋喜欢用许多僻字。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中所批评的“坏怪”“字林”,正是汉代赋家用词的风尚。因此曹植说:“扬马之作,趣幽旨深。读者非师傅不能析其词,非博学不能综其理;岂直才悬,抑亦字隐。”这是当时的风尚。 六朝赋是俳赋。俳赋又叫骈赋。孙梅四六丛话说:“左(左思)陆(陆机)以下,渐趋整炼,益事妍华,古赋一变而为骈赋。”六朝的赋与汉赋有很大的差别。这时期的赋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像左思三都赋那样的长篇大赋是很少的。六朝赋除用韵与汉赋相同外,骈偶、用典是它与汉赋显然不同的地方。由此看来,所谓骈赋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文。,骈偶的来源很远,汉赋中就有一些对句。例如扬雄解嘲“譬若江湖之崖,渤澥之岛,乘鴈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但是汉赋往往是用多句排比,而很少是双句对偶;汉赋往往不避免同字相对,又不限于四字对和六字对。到了六朝赋,则篇中的骈偶变得非常突出,往往全篇都是四字对和六字对,而且尽可能避免同字相对。例如江淹别赋: 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櫂容舆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