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研究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2140529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8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研究(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试安排,2014年6月24日(星期二) 下午2:00-4:00 教室:2306(上午班) 考试形式: 开卷笔试(三个分析论述题),考试安排(下午班),2014年6月24日(星期二) 下午2:00-4:00 2307A(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13110240001-13210240062) 2307B(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13210240063-13210240131) 2308A(软件学院(39)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1) 微电子研究院(2)药学院(1) ) 考试形式: 开卷笔试(三个分析论述题),本学期课堂主要教学内容,教材共分九个部分 导 论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

2、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七讲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第八讲 当今中国与当代世界,4,导论第一堂课 社会主义一词的来龙去脉及其历史流变,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你能厘清以下几种 社会主义的联系和区别吗?,“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或模式都是在随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实践的发展而出现的。,5,社会主义一词的起源,从字源学角度说,社会主义(Socia

3、lism)一词衍生于拉丁文形容词Socius(社会的),其最初含义是与“个人的”相对立,含有社会的、共同的、集体的生活之意。 18世纪中叶,欧洲有学者及仁人志士用这个词来表达他们不满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而期望实现的集体主义理想。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这个词含有为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公平而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意思,而当时的“共产主义”一词,则一般是指通过生产资料公有的办法来建立社会平等,主张取消财产不平等。在当时,马克思、恩格期是把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语来使用的。都是指要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形态(资本主义许多东西是人类文

4、明宝库的重要部分)。 我国早期把socialism音译为“索昔阿利司”,直译为“人群之说”、“人群主义”,意译为“安民新学” 。把communist音译为“康密尼党、康密尼人”,把communism意译为“主贫富均材之说”、“贫富适均”等,梁启超从1902年9月25日出版的新民丛报第18期开始,把当时日本人通用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词移植过来。从此,“社会主义”一词在我国书刊中逐步得到使用。从共产主义的概念来看, “共产主义”译为“公共主义”更准确。,6,社会主义一词的当代含义,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社会主义”通常是指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也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也包含有不科学的、

5、空想的成分。 社会主义一词有多方面含义:一是指学说或思想。二是指运动或实践。三是指制度。总体来说,社会主义是一种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之上并在各方面都比它更加美好的社会理想和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运动或模式都是在随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实践的发展而出现的。,7,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三次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转变: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使在人类社会有久远历史的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在这个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影响下,组织了以

6、社会主义为目标的规模宏大的社会运动。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转变: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建立,形成传统模式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在人类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到20世纪70年代,先后有15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成为多国的实践,普遍上是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次转变: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试图建立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态的出现是这次飞跃的重大成果 斯大林逝世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纷纷掀起了改革的潮流,最早开始于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拉开了序幕,中国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

7、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三次飞跃正在实现过程中,超越资本主义也在进行中。 何时出现第四次转变、社会主义出现新形态?,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特色”两字的涵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两层含义,一是指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吸收了许多过去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破解了20世纪初期以来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历史难题”,即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两字也是指突破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过去我们几乎照搬了斯大林的一切做法:全盘农业集体化、靠牺牲农民的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带来

8、的饥荒、无视法制的清洗、以党代政、个人专权、单一所有制的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否定个人拥有生产资料的权利等等,斯大林模式的特质是高度集权,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上都具有这一特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仍在不断发展变化,导论 第二堂课 正确评价毛泽东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也可分为传统社会主义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10,当今共产党执政的 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导论

9、第三堂课,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越南、古巴、朝鲜、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探索,在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形成了许多新的认识,展开了许多新的实践。,11,越、朝、老、古四国都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在经受住了苏东剧变的巨大冲击后,中国、越南、古巴、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在坚持马列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进行了新的探索,在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形成了许多新的认识,展开了许多新的实践。 总体而言,越、朝、老、古四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不

10、变,保持了国内政局和社会稳定,在经济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政策调整。 越、老两国经济调整力度较大,政治改革方面也有一些举措。 朝、古两国,面临着西方国家分化和打压的严峻挑战,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矛盾突出,不得不把维护国内政局稳定作为党的工作重点,维护执政党地位和政局稳定成为头等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本国政策调整和经济发展进程。 随着对社会主义探索的深入,在事关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会有新的成就,也必将有新的挑战。,12,(教材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搞清楚中国的国情。 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有哪些具体特征,有了哪些变化? 党

11、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制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所有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前我们党进行过探索,但又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中国之所以会发生“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我国的国情缺乏科学的、清醒的认识,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有了科学的认识和准确把握,从整体上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起点问题,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国情基础。 过去,一提到国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一概括已经不能反映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全貌。本讲就是要说明应当怎样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3,教材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

12、基本国情 课堂主要话题: 从数据了解我国当前的国情的特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已发展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呢?,14,“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 是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清醒定位,胡锦涛在201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状态,仍然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 。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三个“没有变”,也决定了中国的三个“世所罕见” 现代化建

13、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 改革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 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这是对中国国情的清醒定位,对发展方位的科学判断。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前进道路上,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15,(教材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教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主要围绕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四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分析和论证。,教材第二讲,16,教材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4、 课堂几个主要话题,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辛发展过程 二、今天怎样评价计划经济体制 三、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 -为什么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俄罗斯的经济转型、改革与发展,俄罗斯的经济转型、改革与发展,1991年12月26日,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并成为苏联的继承国。 在叶利钦的主导下,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走上了俄罗斯特色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俄罗斯经济改革的特征激进的“休克疗法”,17,18,俄罗斯的改革,内容:体现在改造所有制、建立市场机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等方面 本质:从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15、,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转型的核心是私有化 方式:“休克疗法”,(二)政治转型,(一)经济转型,彻底摒弃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引进了西方的“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完全废除了延续多年的苏维埃制度,确立了总统制的民主共和政体 多党政治初步形成 三权分立的政权结构得到确立并正常运转,19,(教材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本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轴心,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民主,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 教材分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6、政治建设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课堂主要话题: 一、如何看待我国的政治体制? 二、台湾政治态势的基本概况,21,如何看待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中国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表现为“先经济、后政治”,甚至是“经改而政不改”,也有人说邓小平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成效卓著,但政治体制改革上无所作为,当然,这是误解。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和保证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进展 三、全面客观看待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劣 四、政治体制改革在操作上必须循序渐进,(教材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近年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力”、“文化生产力”等崭新名词频频出现,十八大报告中五次提到了“文化强国”。这充分表明中国确立了经济与文化发展并重的战略思路,确立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通过物质生产来推动发展的走经济强国的发展路子。 教材把本讲分为四节: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