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含解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26887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15周)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含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不放松对“三个代表”等党和国家政治方针的学习,每天收看听闻,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工作一年后,荣誉地为由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成为正式党员,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1【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锸”。铁锹。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

2、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手法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3、,表达了批判的主题。2【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阮郎归 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细节描写,“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是写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的刻画。这样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名师点睛1明确表达

4、方式的种类。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古代诗歌中常常涉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2对照内容辨别种类。要了解诗歌的内容,看其语言形式与表达方式的哪个类别相符,再进行确定。3分析表达作用,指出表达效果。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以突出形象或情感。抒情则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诗歌作者有时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有时借助其他事物(或景物)间接抒情。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我们要注意这两类表达方式的作用,然后将其与诗歌内容、情感相互结合进行分析,并指出运用某种方式所达到的表达效果。如上题的题

5、干中已经指出从“点面结合”的描写角度进行分析,先要懂得描写的作用,然后指出“面”与“点”的情况,再对其进行分析。3【2013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宋】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注】劳劳:遥远。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词的开头,玉笛声唤起作者的哀怨之情。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作者心情变得黯淡。看到远飞的燕子,作者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作者感

6、到自己孤寂无依。【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题目明确了鉴赏的手法是“借景抒情”,因而考生解答该题的第一步便是找到相关的意象,如楼上笛声、低垂的暮云、远飞的燕子、雨中梨花等;第二步便是结合诗歌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也就是明确诗歌的思想情感,从下片“故乡惟有梦相随”可知,诗歌所表达的是思乡之愁;第三步便是分析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明景物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含蓄委婉的抒情。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思寄子由黄庭坚黄落山川知晚秋,小虫催女献功裘。老松阅世卧云壑,挽著沧江无万牛。 【注】元丰四年(1081年),诗人任吉州太和县令,甚不得意。此时其好友苏子由(苏辙

7、)被贬在筠州为监盐酒税。诗人因秋而思,写了这首诗。小虫:蟋蟀。挽著沧江无万牛:化用杜甫的“万牛回首丘山重”,意为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拖走。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前两句。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酒泉子潘 阆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词的下片中,“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1这首诗前两句借景抒情,借描写晚秋自然景物的凋落与蟋蟀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表现了诗人感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心境。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等);然后分

8、析本诗前两句写了什么景色,从内容来看,这两句主要写晚秋时节,自然景物凋落,蟋蟀鸣声四起,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的场景;接着分析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由注释以及诗中自然景物凋落与蟋蟀鸣声四起可知,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才华难展、落魄无依的郁闷之情;最后分析出景物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属于借景抒情。这样,答案就不言而喻了。组织答案时,先总括“景与情”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内容进行分析。2“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邈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今日收获如何?总结一下吧! 正式加入党组织后,又被多次任命为班级的党指导员,带领学生参加党课教训,自己也从中受益非浅,更加认识到了党员的先进性。做好本职工作,对一名党员来说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