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及脑梗死的CT表现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62044341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PPTX 页数:34 大小:2.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出血及脑梗死的CT表现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脑出血及脑梗死的CT表现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脑出血及脑梗死的CT表现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脑出血及脑梗死的CT表现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脑出血及脑梗死的CT表现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出血及脑梗死的CT表现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出血及脑梗死的CT表现ppt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脑出血及脑梗死的CT表现,1,脑梗死:是一种缺血性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脑血管病中占首位。,常见有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2,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病因:脑的大或中等管径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闭塞。 发病部位:一般以大脑中动脉闭塞多见,其次为大脑后、大脑前动脉及小脑的主要动脉闭塞,引起病变血管供应区脑组织坏死。 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者。 常于休息或睡眠发病。,3,病理和临床表现,梗死发生后46h脑组织发生缺血与水肿,继而脑组织出现坏死。12W后脑水肿逐渐减轻,坏死脑组织液化,梗死区出现吞噬细胞浸润,清除坏死组织,同时有胶质细胞

2、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810W后形成含液体的囊腔即(软化灶)。少数缺血性脑梗死在发病2448h后可因再灌注而发生梗死区内出血,转为出血性梗死。 常见症状和体征包括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小脑和脑干梗死时常有共济失调、吞咽困难、呛咳等。,4,脑梗死过程病理与CT表现对照,缺血期:46h 缺血、细胞毒性水肿。大体病理上无改变。CT诊断容易漏诊。 坏死、吞噬期 出现血管源性水肿,坏死,吞噬细胞浸润; 胶质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 1224h,细胞坏死,但梗塞部分难以与正常脑实质区分 液化期:12m 形成含液体的囊腔。,5,CT平扫征象,脑梗死在24小时内,CT检查可无阳性发现,或仅显示模糊的

3、低密度区。 部分早期脑梗死征象 灰白质界限消失 脑组织密度减低 动脉致密征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等较大动脉某一段,由于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密度增高。 岛带征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早期可出现岛带区(脑岛、最外囊和屏状核)灰白质界面消失。,6,7,8,9,10,11,12,13,14,梗死后23周,15,16,17,18,占位效应:脑梗死后215天为脑水肿高峰期,此时可有占位效应,但相对较轻,一般见于梗死区广的病例。表现为通车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偶尔可见脑疝征象。小的梗死一般无占位。如果占位超过1个月,应注意有无肿瘤可能。,脑萎缩:脑梗死相邻部位的脑室、脑池或脑沟扩大,患侧半球变小,

4、中线结构移向患侧。一般在脑梗死1个月才出现,但小梗死不明显。,19,增强扫描: 脑梗死后可出现强化,大多数为不均匀强化,表现为脑回状、条状、环状或结节状强化,偶尔为均匀强化。梗死区强化示由于血脑屏障破坏、新生毛细血管和血液灌注过度所致。,20,鉴别诊断: 脑梗死在CT或MRI上表现不典型时,应注意与胶质瘤、转移瘤、脑脓肿及脱髓鞘病等相鉴别,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早期脑梗死(6小时)MRI能显示,CT显示有困难 显示幕下脑梗死MRI优于CT,21,腔隙性脑梗死,是脑穿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 病因: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 好发部位:基底节区和丘脑区、脑干、小脑,可多发,22,

5、病理和临床,病理改变为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约1个月形成软化灶,腔隙灶直径515mm,大于10mm者有时称为巨腔隙灶。 临床表现:有轻偏瘫,偏身感觉异常或障碍等局限性症状。 梗死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23,CT表现:,平扫:基底节区或丘脑区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直径515mm,无明显占位表现,可多发。 4周左右形成脑脊液样低密度灶,同时出现病灶附近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增宽等局部萎缩性变化。 增强:梗死后3天1个月可发生均匀或不规则形斑片状强化,第23周最明显,形成软化灶后不再强化,并难于其它原因导致的软化灶相鉴别。,24,脑出血,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绝大多数示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

6、血管破裂引起,故也称高血压性脑出血。 男女发病相近,多见于50岁以上成人,示中老年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病死率占脑血管病首位。,25,脑出血病理改变,1、超急性期(6h):血肿内红细胞完整,主要含氧合血红蛋白,3h后出现灶周 水肿。 2、急性期(7-72h):血凝块形成,红细胞明显脱水、萎缩,棘突红细胞形成,氧 合血红蛋白逐渐变为脱氧血红蛋白,灶周水肿、占位效应明显。 3、亚急性期(3d-2w):亚急性早期(3-6d)从血肿的外周向中心发展,红细胞内的脱氧血红蛋白转变为正铁血红蛋白,亚急性晚期(1-2w)红细胞皱缩、溶解,正铁血红蛋白被释放到细胞外,血肿周围出现炎症反应,有巨噬细胞沉积,灶周水肿

7、、占位效应减轻。 4、慢性期(2w):血块周围水肿消失,反应性星形细胞增生,巨噬细胞内含有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坏死组织被清除,缺损部分由胶质细胞和胶原纤维形成瘢痕;血肿小可填充,血肿大则遗留囊腔,成为囊变期。血红蛋白产物可长久残留于瘢痕组织中,使该组织呈棕黄色。,26,CT表现:,急性期(包括超急性期):脑内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高密度灶,CT值约50-80Hu,血肿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环绕,血肿及水肿有占位效应,造成脑室沟池受压级中线结构移位,可并发脑疝。占位效应一般在出血后3-7d达高峰,此时为脑水肿的高峰期。 亚急性期:血肿密度逐渐减低,灶周水肿逐步减轻;血肿周边吸收,中央仍呈高密度,出

8、现“融冰征”,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呈现靶征。 慢性期: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或裂隙状低密度影,病灶较大者呈囊性低密度区。,27,急性期 1、为脑内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区; 2、外囊出血常呈肾形,其它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3、CT值5080HU,周围绕以脑水肿带; 4、有占位表现,血肿可破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28,亚急性期 37天后血肿边缘开始吸收变模糊,密度减低 然后呈向心性缩小,周围脑水肿带增宽,占位效应明显 1月后呈等或低密度灶,29,慢性期 2月后血肿完全吸收,形成脑脊液密度的囊腔 伴有同侧脑室、脑池、脑裂、脑沟的扩大,30,增强 1、吸收期增强扫描血肿周围可有环状强化 2、环的大小、形状与原来血肿大小形状一致 3、急性期与囊变期无强化,31,诊断和鉴别:CT是脑出血最主要的检查手段,尤其是在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显示直观。 吸收期需要于胶质瘤、脑梗死及脑脓肿等鉴别,囊变期血肿与脑梗死后遗症则很难鉴别。 血肿的位置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32,脑梗死与脑出血鉴别要点,33,谢谢批评与指正,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