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25.诗词六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018192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春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25.诗词六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年春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25.诗词六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年春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25.诗词六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年春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25.诗词六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年春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25.诗词六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春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25.诗词六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春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教案:25.诗词六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诗词六首1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理解诗意,想景悟情。3品味语言,探讨美点。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之性情、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理解背诵,体会六首诗词的内涵。体会诗词的意境。3课时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资料共享(课前播放歌曲关雎,为本节课学习营造一种浓浓的诗意氛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教师补充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诗歌,反映了500年间的社会生活。诗经分为“风”(即15国风

2、,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又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创作的宫廷乐曲歌词)、“颂”(宗庙祭祀乐歌)三大类。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赋”: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由画面引入,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由近及远,由今及古,一步步走近诗经,走进关雎。)诗经简介。二、一唱三叹吟诵关睢1读准字音

3、,读通读顺。回顾以往学习诗歌的经验,明确朗读诗歌先要读准字音和节奏。先学生自读,再指名读,师生共同辨析需要注意的生字读音及本诗节奏,最后齐读。2走进文本,读懂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明确:这首诗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2)这首诗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用你的语言描绘一幅幅故事画面。(学生自读,想象、描绘画面。)3反复吟诵,读出诗情。(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同桌互读,读出情感和韵味。(2)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三、美不胜收品味关雎古人说:奇

4、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肯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以“我从_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_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思考。(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然后全班交流。)师总结:关雎美,美在人物,美在语言,美在意境,美在情感(主题)这首诗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难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四、诗趣盎然美读关雎1分组讨论合作,以朗读的方式表现关雎之美。(分组合作演绎。)2唱关雎。五、结束语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

5、丰盈、简单、洁净。课后,让我们进一步聆听华夏先民吟唱,吟诵优美文字,传唱古老歌谣,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明之辉煌!关雎人物语言 美意境 情感第二课时一、引入课题欣赏蒹葭古曲吟唱,创设情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二、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1感受音韵美。(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

6、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3)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作品押韵:第一章押“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唏、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埃、沚。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感知内容。(1)联系旧知识:我们知道诗歌有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咏

7、物诗等类型。那么蒹葭属于哪一类的作品呢?(抒情诗)抒什么情?(爱情)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原文吧。(2)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三、听读诗文:欣赏诗歌的画意美1引导:唐代的王维,不仅是有名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人们曾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赞誉他的作品。而“诗情画意”这四个字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蒹葭正是这样一幅精美的图画。下面,请先听老师配乐诵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看看脑海中会有怎样的画面?2教师配乐朗诵,

8、学生闭目自由想象。3小组自由讨论、沟通、交流。4各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他们的衣着打扮?各自的活动?而且发言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供大家欣赏。5审美提升:咱们所想象的“伊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并不统一。之所以能让大家产生这么丰富的联想,应该归功于谁?应归功于作品本身!因为它给我们读者留下了适当的艺术空白:“所谓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出现过她的面容,从来都没有正对过读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天边;她似乎无影无踪,又忽然出现在水中的小洲。这简直像镜中花、水中月,她如梦似幻,若隐若现。这就是整首诗所表现的朦胧美、神

9、秘美、含蓄美,而诗又贵在含蓄,将最浓烈的爱恋用最不抢眼的色调、最不华丽的辞章表现出来,的确是诗中的精品啊!四、赏读:体味诗歌的情感美朗读诗文,同学们一起体味作品流露的各种情感,说说这些情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学生讨论、交流后,发言。教师点评,明确: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唏、未已痴痴守望。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即。审美提升:男子用情很深,深秋时节,静物是萧瑟的,色彩是暗淡的;深秋时节,秋水是寒冷的,清晨是彻骨的。那滴滴打在芦苇丛中的寒露,也是痴情男子对心爱的“伊人”求之不得而之后落下的伤心的眼泪吧?那么,

10、除了追求美好的爱情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感体验,对哪一些事物的追求也有相同的感受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贵的亲情、纯真的友情、美好的理想、心爱的事业等。全班再读诗歌,表现情感美,配乐。五、品读:欣赏歌曲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要求学生将画面中的情境与刚才自己所想象的情境对照,全身心地体味诗歌各个角度的美六、创读:播放背景音乐,鼓励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读出自己的个性美!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读比赛七、布置作业背诵诗歌。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唏、未已痴痴守望。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址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即。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上两节课我们欣赏

11、了诗经中的两首美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诗歌,这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腹有诗书语目华”,多读一些诗歌,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诵读几首唐诗宋词。体味一下诗词大家们在诗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二、欣赏诵读诗歌1黄鹤楼(1)朗读诗歌。(2)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3)释义: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

12、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4)诗歌讲析: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抒情。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黄鹤楼题诗的绝唱。“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

13、,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惟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

14、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缥缈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了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一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描写从楼上眺望到的芳草绿树并在此引起的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乡之情作结,使诗意归于开头

15、那种渺茫的境界。前半首与后半首相互映衬而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又一气贯通。这首诗意境开阔,思接千载,沟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难怪李白登黄鹤楼,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确实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5)背诵诗歌。2钱塘湖春行(1)自由朗读。同学自由大声朗读。(老师请同学读两个易读错的字:没m马蹄、白沙堤d)(2)听诗朗诵。学生听范读时老师作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3)模仿齐读。请同学们模仿齐读本诗,读完后同学们进行自评,老师进行总评:诗通过精练、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思想感情,我们朗读时,要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学们刚才朗读时重读、停顿、语速读得都不错,但感情不饱满,或者没有感情,这是因为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入了解,下面我们就审美的眼光束观课文,理解诗文的内容,想象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