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物理包头专版复习方案(练习):题型训练 (三) 实验综合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006157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中考物理包头专版复习方案(练习):题型训练 (三) 实验综合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年中考物理包头专版复习方案(练习):题型训练 (三) 实验综合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年中考物理包头专版复习方案(练习):题型训练 (三) 实验综合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年中考物理包头专版复习方案(练习):题型训练 (三) 实验综合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年中考物理包头专版复习方案(练习):题型训练 (三) 实验综合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中考物理包头专版复习方案(练习):题型训练 (三) 实验综合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中考物理包头专版复习方案(练习):题型训练 (三) 实验综合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分层次作业(二)题型训练 (三)实验综合题类型1光学实验题|强 化 训 练|1【2016益阳】如图T32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T32(1)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应该选择_ (选填“平面镜”“厚玻璃板”或“薄玻璃板”)。(2)此实验中选择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_。(3)移开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无法呈现蜡烛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像。(4)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_。2【2016滨州】小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图T33(1)在如图T33甲所示的位置上,成的像是等大、倒立的实像。分析实验成像情况可知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_cm

2、。(2)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甲所示位置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 cm刻度时,向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会得到一个倒立、_的实像,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此时,风一吹,烛焰向纸内方向偏,则光屏上成的像向 _方向偏。(3)小明用此光具座模拟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的情况,当人眼看清眼前30 cm处的物体时,凸透镜的位置、形状如图乙所示。如果将物体移至距眼前50 cm处,保持透镜(晶状体)、光屏(视网膜)之间距离不变,则应该换上更_(选填“薄”或“厚”)的凸透镜(凸透镜直径大小相同),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类型2力学实验题|强 化 训 练|1【2017德州】实验室有如下器材:天平(含砝码)、量

3、筒、烧杯(2个)、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细线(质量和体积不计)、足量的水(密度已知)、足量的未知液体(密度小于金属块的密度)。图T35(1)一组选用上述一些器材测量金属块的密度,步骤如下:在量筒中倒入20 mL水。把金属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如图T35甲所示,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为_cm3。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乙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a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处;b向_(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c取出量筒中的金属块直接放在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如图丙所示。计算金属块的密度是_kg/m3。该实验所测密度比金属块实际的密度_(选填“偏大”或“偏小”)。(2

4、)二组选用上述一些器材,设计了一种测量未知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选用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细线、水、足量的未知液体、烧杯(2个)。主要实验步骤: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用弹簧测力计悬挂金属块浸没在未知液体中(未接触烧杯底),其示数为F1;用弹簧测力计悬挂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未接触烧杯底),其示数为F2;未知液体密度的表达式:_。(用字母表示,已知水的密度为水)2【2017营口】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使用的器材有斜面、木板、毛巾、棉布和小车。图T36(1)实验时要固定斜面,并让小车从斜面上_(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由静止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_

5、(选填“相同”或“不相同”)。(2)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_。(3)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对小车没有阻力,则小车将做_运动。(4)小车在毛巾、棉布表面上克服阻力做功分别为W1、W2,则W1_(选填“”“”或“”)W2。(5)如果要测小车在毛巾表面上运动时所受阻力的大小,正确做法是_。3【2017扬州】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中:图T37(1)如果物体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处于_状态,说明这两个力是相互平衡的。由此,小明提出,能否利用如图T37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2)小华认为,若采用小明的方案,必须测出物体所受的

6、_和_的大小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在小明的方案中,只能根据相互作用的关系直接测出_的大小,在未知二力平衡条件的前提下,另一个力无法直接测量,所以这一方案无法实施下去。(3)为此,两位同学不断改进并先后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如图乙所示,请你判断出他们改进的先后顺序:_(用字母表示),这样的改进是为了减小_对实验的影响。(4)如图丙是最终确认的实验方案。此方案中,由于_,故卡片的重力可忽略不计。4【2017台州】在学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柯还是认为:重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于是张老师用如图T38所示装置与他一起实验。图T38步骤一:将铁块放在木板上,往沙桶中加入一定量细沙,使压力传感器的

7、示数为5.00 N,水平向左拉动木板,读出拉力传感器的示数并记录。步骤二:换用质量不同、粗糙程度和底面积都相同的铁块,重复步骤一,记录结果如下表:实验次数质量不同的铁块压力传感器示数/N拉力传感器示数/N1小5.002.102中5.002.113大5.002.11请回答下列问题:(1)第1次实验中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N。(2)实验中能否用钩码代替细沙?请说明理由:_。(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4)小柯认为:该实验中压力传感器的上表面要尽量光滑,否则会使拉力传感器的示数偏大,你认为他的说法是否合理,为什么?5.【2017无锡】同学们用空塑料瓶和细沙等实验器材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g取10

8、 N/kg,水1103 kg/m3)图T39(1)为了测出塑料瓶的体积,进行如下操作: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在左盘中放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平衡,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T39甲所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_g;在空塑料瓶中装入适量细沙,拧紧瓶盖,在瓶颈系一细绳,手拿细绳将塑料瓶完全浸没于烧杯的水中(瓶没有接触烧杯,水未溢出),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获得平衡,所用砝码总质量和游码所示质量之和为167 g,塑料瓶的体积是_cm3。(2)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了如下三种猜想,并举出了相应的实例。猜想一,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实例:铁块可以在水

9、中下沉,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猜想二,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实例:鸡蛋在水中可以下沉,在盐水中可以浮起来;猜想三,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实例:在游泳池里,人越往下蹲感觉到水向上托自己的力越大。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选择了装入细沙的塑料瓶和其他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实验过程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步骤d和_(填序号),可以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根据实验步骤c和d可以验证猜想三是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对该猜想对应的实例,合理的解释是_。要验证猜想一是否正确,可以在塑料瓶中_后再进行探究。同学们讨论认为,猜想一和猜想二中的实例反映了物体的浮与沉可能与密度有关,要选用一个能

10、漂浮在图e中盐水上的物体时,物体的密度应小于_g/cm3。(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6某同学在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试验中,设计了图T310甲所示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步骤1:让钢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水平面时速度为v1,撞击木块并使木块移动,记下木块移动的距离s1;步骤2:让钢球从斜面B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到达水平面时速度为v2,撞击木块并使木块移动,记下木块移动的距离s2;步骤3:改变钢球的质量让钢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记下木块移动的距离s3。图T310(1)比较v1、v2,可知vlv2,原因:钢球的重力势能越大,转化为钢球的_能越大。(2)

11、比较步骤_和步骤3可以探究动能大小和物体质量的关系。(3)钢球从斜面上滑下后,碰撞到斜面底端水平放置的木块后继续向前运动,两者在水平木块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如图甲所示,设木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W,钢球与木块碰撞前的动能为Ek,则Ek_(选填“”“”或“”)W。(4)实验结束后,该同学拿走木块,先后将同一小球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处由静止释放,记录小球在相同表面上滑行到静止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根据此现象,得出了动能与速度有关的结论。你认为该同学实验方案是否合理。_(选填“合理”或“不合理”)。(5)若利用图乙器材还准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完成探究任务,该同学需要从下面提供器材中选择的器材有_(选填序号)。提供器材:砝码、毛巾和棉布、弹簧测力计。7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图T311(1)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_。(2)杠杆平衡后,小英同学在图T311甲所示的A位置挂上两个钩码,可在B位置挂上_个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3)取下B位置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拉杠杆的C点,在弹簧测力计由位置1转至位置2的过程中,杠杆在水平位置始终保持平衡(如图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4)在探究过程中,我们需要测量和记录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四个物理量,在进行多次实验的过程中,我们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同时改变多个量,进行探究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