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993235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3.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魏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繁荣与成熟的时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繁荣;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3.思想文化上:魏晋时期,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复兴;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突出,三大发明领先世界;理

2、学体系形成并成熟,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风俗画。,阶段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220589年),1.政治,2.经济,3.思想文化,考法1 从现象角度考查儒家伦理化的影响,典例1 (2014全国,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考题点评 本题借助秦、魏晋法律的有关规定,从政治法律角度考查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对法律的影响。解答关键是:注意从秦至西晋有关法律规定的变化,理解儒学思想对法律

3、制度的影响。 解析 材料“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强化亲情关系,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 D,汉代以后儒学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中,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礼法结合”“德刑并用”成为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 (2)某些儒家思想的精义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如“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 (3)大批具有儒家经

4、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礼法合一局面逐渐形成并影响深远。,(视角 魏晋思想演变的特点)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封建士大夫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虞,只好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而经学日趋庸俗、烦琐,士人对这些理论及学风极端厌倦,从而形成玄学。这种思想( ) A.崇尚神学迷信 B.吸收道家学说 C.倡导学以致用 D.动摇儒学正统 解析 材料中他们“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体现了“无为”的思想,说明吸收道家学说,故选B项。 答案 B,考法2 从时代特征角度考查文化的传承,典例2 (2016全国,26)右图

5、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考题点评 本题借图文材料考查古代文字演变的脉络。其解答的关键是:注意题干所述“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并结合图片中三种字体思考。 解析 据题干图文,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符合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这是汉字演变过程的体现,故选B项。 答案 B,汉字的演变及特点 (1)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

6、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金文是商周青铜器时代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依据;小篆是秦朝的通用文字,是大篆的简体。 (2)从小篆变为隶书: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对后世的书法艺术有很大的影响。 (3)从隶书变为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没变化,但楷书字形简化,字体端正,是现在汉字的正体字,是书法临摹艺术的典范。,1. (视角 书法艺术的演变)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对于汉字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 A.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符号金文甲骨文籀文隶书 B.秦始皇以书写简便的隶书推行“书同文字” C.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

7、觉的书法艺术 D.明代书法追求“有意无法”的个性化创造 解析 魏晋时期汉字由自发阶段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故选C项。甲骨文是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汉字,先有甲骨文后有金文,故A项错误;秦始皇时期统一的官方文字是小篆,隶书是民间使用的字体, B项错误;宋代书法追求“有意无法”的个性化创造, D项错误。 答案 C,2.(视角 文学艺术的时代特征)魏晋时期,人们常用因果轮回、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现象,遂产生了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等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这说明了当时( ) A.儒教受到了其它思想的挑战 B.佛教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C.封建迷信左右了民众的思想 D.战乱的环境导致人

8、们悲观失望 解析 结合所学,因果轮回、三世等观念主要体现了佛教思想,志怪小说是一种新的文体,里面出现了大量关于佛教思想的内容,故B项正确;“儒教”“战乱的环境”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D项;“封建迷信左右了民众的思想”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项。 答案 B,阶段二 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581907年),1.政治,2.经济,3.文化,考法1 从文明史观角度考查政治制度的演变,典例1 (2018全国,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

9、、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考题点评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读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信息,认识武则天改变中央机构的本质目的。 解析 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C对。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错;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错;

10、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错。 答案 C,典例2 (2016全国,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考题点评 本题创设情境,考查对古代科举制的评价。解答此题的关键:对比以前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紧扣科举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特点,分析判断。,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选D项。察举制和九品

11、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注重考察官员的品行,B项错误;科举制不排除世家子弟, C项错误。 答案 D,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注重维护考试的公开性、公平性,向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开放,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1)科举网罗了大批英才,奠定了文官政治的基础。 (2)刺激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3)大批知识分子进入官僚机构,推动贵族士族型官僚机构向文人学士型转变,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4)酝酿出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培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1.(视角 唐代政治机构的特点)唐朝时,御史

12、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共司监察而又有所分工,各有侧重。御史纠弹又必须经过尚书省的审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这最能体现唐朝( ),A.中央权力机构实行分权制衡的机制 B.御史台和尚书省均是国家权力中心 C.互相制约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皇权 D.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C,2.(视角 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 ) A.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 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 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 D.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 解析 材

13、料中对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进行了严格的审查、规定,说明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要求比较严格,故选D项;唐代科举制注重才能,不是重视门阀士族,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科举制对官吏素质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选拔的标准,没有涉及唐代科举制的影响,因此并未说明其扩大了社会基础,故C项错误。 答案 D,考法2 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思想文化的发展,典例3 (2014全国,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14、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考题点评 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唐代“三教合一”潮流中儒学地位的变化。解读关键是:梳理唐高祖、武则天、唐武宗对待道教、佛教态度的变化,研析其蕴含的本质。,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答案 C,典例4 (2016全国,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

15、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考题点评 本题创设情境,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盛唐时期的文学艺术风格与魏晋南北朝战乱时期的艺术风格的差异,解答关键主要是认识艺术与时代背景的关系。,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极高,且他的书风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适应了唐太宗时期统一帝国的需要,并且王羲之的书法受道教影响极大,也适应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故选C

16、项。 答案 C,唐文化的特点 (1)文化体系庞大而完整,发展水平较高:覆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其发展程度世界领先,对近邻产生深远影响,如文学、史学修撰、教育、宗教等。 (2)极具开放性:表现在:一是唐文化的内在特质,二是唐政府对待文化的态度。文化本身的成熟与强大有吸引与消化他类文化的信心与能力,因此佛教、伊斯兰教等传入。 (3)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不僵守古制:如文学上开创新诗风,史学修撰上重视人事,艺术创作更重活跃自由之风,改变魏晋时期缺乏“人气”的特点。,1.(视角 唐代绘画成就)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 )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D.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解析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故A错误;从材料无从得知佛教传播趋势,故B错误;画中人物体现出汉族的传统装束和家庭关系,体现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