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993232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学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发展与迟滞并存。1.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2.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3.文化上: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撞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阶段一明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3681644年)1.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1)中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

2、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 (2)地方: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1)农业:明初制鱼鳞图册以抑制土地兼并;南方出现一年三熟制;发明风力水车。(2)手工业:南方丝织业鼎盛,苏州、杭州、南京成为著名丝织业中心;官府织造超过前代,民间丝织业生产使用花楼机。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商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帮”出现,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4)经济政策:政府固守重农抑商

3、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和“贱商令”,实行“海禁”,外贸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3.文化(1)思想:王阳明集心学大成,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2)科技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3)文学:适应市民阶层需求的小说兴盛,尤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最为著名。(4)艺术:文征明以行书著名;徐渭的牡丹蕉石图为写意画精品;昆曲盛行。考法1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典例

4、1 (2017全国,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考题点评 本题借用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现象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特点。解答此题关键是:从明代朱元璋时期不许宦官读书识字到明代中后期宦官读书制度的变化,表明明代中后期宦官参与中枢决策的事实。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从而达到宦官参政,牵制内阁,说明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A项

5、。明朝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 C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 D项错误。答案A典例2 (2016全国,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考题点评 本题结合地方机构的设置来考查明代地方机构变化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明初地方行政权力由多人掌控到由一人掌控的变化。解析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

6、率降低,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选B项。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故C项错误;派遣巡抚没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故D项错误。答案B明代官僚制度的改革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形成了“政皆独断”的君主极权政治。(1)中央: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扩充监察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2)地方: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各司其责,

7、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后来,地方上临时派遣的巡抚成为地方最高长官,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3)特点: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1.(视角 明代中央机构变化的特点)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B.

8、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解析根据材料,内阁的机构逐步完善,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内阁的票拟权逐步加强,故选A项。材料没有表明宦官掌握独立的权力, 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丞相制度, C项错误;D项应该出现在内阁权力达到鼎盛时期,材料缺乏依据,排除。答案A2.(视角 明代政治制度创新的影响)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大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的实行()A.提高了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B.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

9、公正性C.促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D.造成权力交叉降低了行政效能解析解读题干材料,材料主要涉及明朝的司法审判制度。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选B项。答案B考法2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影响典例3 (2017全国,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考题点评 本题借助明代前中期至明后期玉器使用范围的变化考查明代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解答此题时,注

10、意从商品经济发展与政治关系角度思考。解析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至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答案B典例4 (2016全国,26)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考题点评 本题借用材料,考查江南农村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11、对佃户的影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雇工待遇的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明代手工业者地位的上升。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说明雇工的劳作态度和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故选A项。答案A典例5 (2018全国,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

12、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图文材料考查明朝朝贡贸易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从题干君臣对贡品的解读理解其本质。解析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故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排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排除D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遂用传统

13、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答案B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农业经济高度发展,大量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大量经济作物进入市场。江南经济发达,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2)影响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统治者为压制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强化君主专制,强调僵化的理学统治,导致科技文化无法创新发展。重农抑商政策下,轻商、歧视商人、压制商人的思想观念盛行,但也出现了农商皆本思想,商人地位有所改变,也冲击着封建等级秩序。继续推行重农

14、抑商政策,对外推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等。1.(视角 明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及特点)明末清初张履祥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A.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B.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该设计方案涉及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体现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故选B项。答案B2.(视角 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在中国古代,作为股份公司制雏形的合

15、伙经营形式相当普遍,且常常采取家族合伙的方式,如在明代徽商中有“伯兄同钱”“昆季(兄弟)同财”等记载。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A.宗族关系成为经济的基础B.宗法社会结构对经济影响深刻C.股份公司制度已开始确立D.商帮主要采用合伙经营的模式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家族合伙的方式”在明代相当普遍,徽商中有“伯兄同钱”“昆季(兄弟)同财”,这说明古代宗法观念影响了商业发展的模式变化,故选B项。古代的经济基础应为农业, A项错误;材料中的“股份公司制雏形”不是股份公司制度,我国股份公司制度开始确立于近代, C项错误;材料中只讲了徽商,未涉及其它, D项错误。答案B阶段二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6361840年)1.政治:专制统治的强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清朝初年: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最后集权于皇帝;削三藩,统一台湾,抗击沙俄等。(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