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提升(三)现代中外文明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993226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提升(三)现代中外文明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提升(三)现代中外文明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提升(三)现代中外文明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提升(三)现代中外文明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提升(三)现代中外文明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提升(三)现代中外文明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提升(三)现代中外文明学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板块提升(三)现代中外文明关联1国际格局变化与中国外交的关系阶段国际格局新中国外交19491955年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关系继续对立。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中苏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不结盟

2、外交政策1991年后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点演练1 (2018山东滨州模拟)当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内战取得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解放台湾,并考虑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后,改变了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者的观念,它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在亚洲扩张的更大图谋的组成部分。这一变化说明()A.意识形态的对立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对抗B.美国对华政策的摇摆性与不确定性C.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对抗受双方政策影响D.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解析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了不同阶段的中美关系的变化,从变化中可以说明二者

3、的关系受双方政策的影响,故选C项。答案C关联2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历史背景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列宁发现无法在短时期内进入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阶段,战时共产主义使工农联盟岌岌可危,因此列宁认识到应采用粮食税政策,保证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有剩余粮食进行自由贸易。进而在工业部门中开始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由此形成新经济政策。中国:十年“文化大革命”,百业凋零,经济同样处在崩溃的边缘。同时由于受苏联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关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后,与东欧各国的交往大门又关闭了。正是在这种内忧外困的形势下,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2)政策内容

4、苏联新经济政策:a.交纳完粮食税后的剩余粮食,归农民支配,可自由贸易。b.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前者是把国家的厂矿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后者是把一些中小企业租给本国资本家生产,国家获取税金和产品。中国改革开放:a.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人民公社制度的废除,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b.城市进行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c.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置经济特区,实行改革开放。(3)启示:用经济手段来处理解决现实的矛盾和问题,即发展商品经济。对点演练2 (2018海南海口模拟)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

5、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 的本质含义是()A.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C.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D.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中运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体现了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突破,故选B项。答案B关联3近现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对近代中国造成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

6、、商品销售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瓦解了旧的社会结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出现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救民的探索和社会实践;促使先进的中国人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2)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中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对外开放,并相继加入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区域性经济集团和全球性经济组织,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对点演练3 (2018河北邯郸模拟)下面是2007201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变化表(单位:亿元)。据表可知中国(

7、)年份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进出口差额200721 738.312 180.29 558.12 622.1200825 616.314 285.511 330.82 954.7200922 072.712 016.710 056.01 960.7201029 727.615 779.313 948.31 831.0201136 420.618 986.017 434.61 551.4A.外贸盈余呈下降趋势 B.贸易逆差趋势较明显C.入世后外贸形势恶化 D.外贸结构在不断优化解析观察表格,材料中“进出口差额”逐年下降,说明外贸盈余呈下降趋势,故选A项。材料中“进出口差额”是正值,是顺差而非贸易逆

8、差, B项错误;材料中“进出口总额”不断增加,表明外贸在发展而非“恶化”, 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外贸结构, D项错误。答案A主题一世界现代中外工业化道路(经济模式)1.世界两种工业化模式及特点(1)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具有渐进性,经历了从原始积累、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过程,基础较扎实,体系较健全,但时间长,速度慢,并伴随血腥残暴的对外殖民扩张。(2)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斯大林模式):集中国内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时间短,速度快,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失调,以牺牲农业为代价。2.苏俄(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经济建设中工业及民生问题苏联美国中国工业国家大型企业仍由国家控制;中小企业

9、和国家无力经营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给予企业经营自主权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适当指导私人企业,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私营经济快速发展,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民生实行粮食税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自由贸易制;推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调动工人生产的积极性通过农业调整法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和加强社会保障从农业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再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解决民生问题,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

10、多种分配形式3.世界各国不同现代化模式的相互借鉴(1)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流通和价值规律,采取国家资本主义的模式,恢复和发展经济。(2)罗斯福新政采用凯恩斯主义,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的特点,告别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时代,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现代化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3)中国由照搬苏联发展模式到独立自主探索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主要学习苏联,照搬其建设模式,“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逐步确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时期,中国在内部继承、外部借鉴的基础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为目标,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和社

11、会和谐发展,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押题预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即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材料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12、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1956年,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工业化与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异同。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

13、所学知识,指出1956年前后新中国对苏联工业化模式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发展工业化是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相同点可从发展重工业、经济体制、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思考作答,不同点可从重工业的认识、人民生活水平、工业化与独立自主等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1953年新中国效仿苏联工业化模式到材料二“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可得出变化;第二小问,结合1956年苏联经济、政治相关史实和材料二中体现出的中国工业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总结历史背景。答案(1)相同: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14、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同:苏联一味片面发展重工业;新中国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意识到兼顾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比例的重要性。 苏联工业化模式过度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新中国主张把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 苏联工业化具有高度的独立自主性;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借助了苏联的援助。(2)变化:由“以苏为师”转向“以苏为鉴”(或从全盘肯定变为部分否定)。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苏共二十大召开破除了对斯大林及其发展模式的迷信;总结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主题二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1.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5、但在早期的东西方交往中,凭借自身的优势,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成为客观上的“受益者”。但面对近代化发展趋势,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2.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战火,中国开始了被动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政治上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中国开始了痛苦的近代化历程。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创始会员国加入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且是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封锁、孤立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处于有限度的参与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努力参与国际事务并发展与各国的关系,如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等。5.改革开放后(1)中国积极倡导国际格局多极化,倡导建立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之路,反对建立单极世界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2)对内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全面开放,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