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提升(一)古代中外文明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1993211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提升(一)古代中外文明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提升(一)古代中外文明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提升(一)古代中外文明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提升(一)古代中外文明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提升(一)古代中外文明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提升(一)古代中外文明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农耕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板块提升(一)古代中外文明学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板块提升(一)古代中外文明关联1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的比较古代中国古代雅典政权结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帝制、皇权至上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参政)、陪审法庭(司法、监察)人民地位及权利专制统治下的臣民,无参政权符合一定条件者享有公民资格,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成员来自公民群体生产方式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农业落后,粮食缺乏,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文化特色宣扬“忠君”思想,重视封建道德的教育,颂扬个人对国家的奉献精神强调个人主义,主张个人的享受和“人”的价值尊严,反对专制后世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成

2、为社会发展的桎梏雅典民主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建设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对点演练1 在遥远的古代,雅典和中国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关于这两种文明在伯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的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B.贵族制与分封制C.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解析贵族制不符合伯利克里时期;分封制在秦始皇时早已废除,故B项不正确,符合题意。答案B关联2古希腊人文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比较古希腊人文思想先秦儒家思想相同点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先哲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提出“人之性恶”等都强调道德的作用古希腊思想家主张改善人们的灵

3、魂,以德教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以德治民不同点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强调“个体”的人,即以个体(个人)为中心强调“社会”的人,即以集体(社会)为中心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强调人的平等,反对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不平等强调社会等级秩序,高度重视伦理道德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例如,亚里士多德研究自然,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对点演练2 根据下表中古希腊思想家和古代中国思想家的材料可知,这些思想家()国别 人 物 观点或名言 古希腊 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中国 孔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孟子养浩

4、然之气;人性本善A.都重视对人类自身的研究B.都强调个人的作用C.都代表贵族阶层的利益D.都致力于社会稳定解析从材料中四位中西先哲的观点看出,他们都强调人本身,都注重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故A项正确。答案A关联3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世纪中西方社会的比较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国(1)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和分封制逐渐瓦解。(2)秦朝开始确立封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汉武帝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以加强(1)随着铁器、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2)原来集体耕作的奴隶制经济解体,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确立。(3)重农抑商政策推行(1)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居于世界先进地位。(

5、2)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活跃。(3)秦汉时期逐步走向思想文化专制统治,出现“大一统”局面西方(1)前5世纪,雅典的民主政治呈现繁荣局面。(2)前5世纪以来,罗马法律制度不断发展,形成体系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奴隶制工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兴盛(1)古希腊文化空前繁荣,成为西方文明之根。(2)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成为西方民主思想的滥觞对点演练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

6、育思想体系。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养论进一步发展。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

7、,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 答案(1)背景:西方: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达;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代议制的完善,人权意识的增强。 中国:儒家

8、思想的出现及其发展,并成为正统思想;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不断发展。(2)不同:在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上,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是以国家为本位;在德育思想内容和特点方面,西方重视契约,推崇理性,中国则重视人伦,强调义利观;在德育思想具体方法上,西方强调实践的作用,中国则重视自我反省内心;在德育目标上,西方强调培育健全的公民,而中国则重视培养遵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人。主题一古代中国的地方机构变革和都城变迁1.地方机构(1)秦朝:实行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2)汉朝:设刺史监察地方,后演变成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地方机构以“州、郡、县”

9、为主。(3)唐朝:地方分州(府)、县两级,另设“道”为监察区域。(4)北宋:将地方行政、军事及财权收归中央;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监督。宋朝改为路、州(府、军、监)、县制,但对州一级严密控制,权力集中在中央。(5)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以行省、路、府(州)、县四级为主。(6)明朝:废行省、实行三司分权。地方实行“省、府、县”三级;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规律:地方机构的演变,一方面是在继承前代基础上的创新,古代的机构调整更多地是为了统治需要而变革;另一方面是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区划顺应的进行调整。2.都城变迁规律:中国古代都城变迁更主要的是政治统治及周边防御的需要,都城的政治、

10、军事功能强大,经济及文化因素弱。非都城的城市,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功能逐渐增强。押题预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材料三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

11、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答案(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不变”成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变”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答出任意两点即可)(2)创新:三省长官共为宰相,

12、形成宰相集体议政;互为补充、相互牵制。评价:通过分权,有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3)观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论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权,抑制相权。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内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道、州、县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路、州、县制,并实行重文轻武等制度;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地方上是省、道、府、县四级制。(其他言之有理即可)主题二“一带一路”战略与古丝绸之路1.古代

13、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1)古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丝织业发展;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2)两汉路线:陆路为主: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由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罗马);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海路:广东印支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从水路建立了东西外交联系。(3)唐:海陆并举。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到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波斯湾。陆路:从长安向东可到朝鲜,从长安向西可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欧非。(4)两宋:

14、陆路受阻,海路为主。宋代西北先后有西夏、辽、金、蒙古等,丝绸之路被封锁,宋朝只能另寻贸易道路。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达,海路比陆路更安全且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因此南宋以海路为主。(5)明清:明朝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效益。随着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天朝上国的愚昧无知,及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海外贸易衰落。2.丝路精神:即丝绸之路精神。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体现的“丝路精神”。丝绸之路作为人文社会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

15、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这也是现代国际社会交往的最基本原则之一,是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必然要求。押题预测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丝绸之路被誉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世界文化的大运河”。西北丝绸之路正式被官方开通,始于汉代的张骞通西域(遣副使访问中亚、南亚及西亚各国)。当时我国的冶铁技术、铁器、井渠法传入西域,西方的玻璃、琉璃等特产和葡萄、苜蓿、石榴、胡桃等植物传入中国。印度的艺术、佛教、音乐、舞蹈等也传入中国。东汉末年,由于匈奴控制西域一带,丝绸之路一度梗阻。唐代是丝绸之路达到最终繁荣的时期,阿拉伯和欧洲商旅往来不断,将中国与当时强大的东罗马两大文明古国联系起来,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丝绸之路梗阻。两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西北丝绸之路日渐衰退。材料二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