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文明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1947503 上传时间:2018-12-15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3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吠陀文明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吠陀文明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吠陀文明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吠陀文明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吠陀文明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吠陀文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吠陀文明(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吠陀文明,吠陀时代的整个概括 吠陀时代,是指前1500年至700年间,印度雅利安人由原始公社制向阶级社会过渡,建立奴隶制国家的历史时期,因“吠陀文献”得名,包括早期吠陀时代和后期吠陀时代。早期吠陀时代(约前1500年-前1000年)又称梨俱吠陀时代,是印度雅利安人原始社会制和氏族社会开始解体,逐步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据梨俱吠陀(即梨俱吠陀本集)反映,此间,印度雅利安人已开始从事定居农业,但畜牧业仍占主导地位。实行军事民主制。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尚处于萌芽阶段。朴素的自然神崇拜占主要地位,信仰多神。后期吠陀时代(约前1000年-前700年)又称梵书时代,是印度雅利安人向恒河流域移民,完成向

2、阶级社会过渡,建立奴隶制国家的历史时期。据梵书反映,此间的社会经济与早期吠陀时代相比有很大发展,开始使用铁器。建立农田灌溉系统。社会分工趋于精细,商业发展。奴隶数量增加,尤其是瓦尔那制度即种姓制度最终形成。,雅利安人 现在,我们知道雅利安人是印度诸民族的总称,分布于欧,亚,非,澳诸州。有关印度的雅利安人,他们原与欧洲雅利安人属于同种,有说法,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曾和希腊人,罗马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等共同生活很长时间,或者大家都属于同一母族,也有可能。生活地点大约在南俄罗斯或中亚某个地区。后来分道扬镳,向南的一支来到伊朗和印度,为了与欧洲的雅利安人种相区别,所以又叫印度雅利安人。 “雅利安”之所

3、以有“自由出生”或“高贵”之意,当然是出于雅利安人的自我欣赏。与次大陆的原住居民相比,雅利安人身材高大,皮肤白皙,宽额头,头发金黄,鼻梁笔直高挺,身上长着浓厚的体毛,他们把这些都当做本民族的象征,同时也赋予这些体征以美丽,高贵的含义。雅利安人从公元前1750年就一直由北方向南迁徙。从大约2000年开始,雅利安人同土著居民经过激烈的战斗,摧毁了他们的城堡,洗劫了他们的财产,土著居民或被赶走,或被杀戮,或被奴役。 雅利安人一步步征服了印度河流域,进而又向恒河流域和次大陆中部,南方扩张,这一过程持续了几百年,直到雅利安人成为这些土地的新主人,同时也成为南亚居民的一个部分。,前吠陀时代,时间是在公元前

4、1500年公元前1000年 左右,因为印度古代第一部宗教圣典梨俱吠陀对其进行了描述,故又称梨俱吠陀时代,它是印度史上第一个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时代。,前吠陀时期的社会等级制度,初入南亚次大陆的雅利安人,依然保持着他们许多原有的生活习惯。每一个大家庭总是人口众多。父母是家庭的中坚,其上是祖父,祖母,有时还会有失去丈夫的外祖母,其上是兄弟以及他们的妻子。没有结婚的姐妹们,再往下是孙子孙女们。父亲在家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不仅对孩子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权威,而且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家中财产进行分配。如果因年老体衰无法承担家长的职权,或是家长去世之后,这一位置就由长子取代,雅利安人的女性观点,当雅利安女孩

5、长到一定的年龄,可以和同龄男孩一样接受教育,参加各种社会交往。他们的青春期是美丽的,自由的,花样年华的少女有谈情说爱和选择恋人的自由,虽然结婚需要得到父母的认可,但女儿的意志往往受到尊重。雅利安人没有进入次大陆之前实行一夫多妻制,这可能与长期征战,男子的数量少于女子有关。定居生活后,特别是私有财产的出现,一夫一妻取代了多妻制度。献身风俗是雅利安人古老风俗的遗留物。一些地位高的人及其从事宗教祭祀活动的婆罗门,可以让已婚女人为他们献身。这一风俗直到几百年后才逐渐消除。但未婚女子献身神庙的风俗又延续很长时间,雅利安人的牛文化,牛在雅利安人心中的地位极为神圣,以致产生一种独特的牛文化。他们认为用牛身上

6、的五样东西:尿,粪,奶,奶油,酥油。可做成“五味甘露”,是一种长生不老神药。牛粪在别人看来是污秽的,在雅利安人看来则是最干净,纯洁的东西,有去污除秽的功效。 战争被称为“加维希蒂”,意为求牛。战败的首领应像牛一样嘴里含着一根草走进胜利者,以示降伏。他们认为天下最美妙的声音是牛的牟牟声,最好闻的味是牛群发出来的,因此他们把美丽的新娘称为“苏瓦希尼”等。,苏摩酒,一种用蔓草植物汁酿制的酒。最初,它被认为是一种能使人长生不老的神酒,往往是祭祀敬神时才用。后来人们发现喝了酒后会产生一种兴奋不已感觉。他们喝这种 酒不仅是追求一时的快感,更是把这种当作净化精神的琼浆,并且是敬奉苏摩神的。,后吠陀文明,后吠

7、陀时期是指婆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及附属于“吠陀本集”的诸“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产生的时期,大约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600年。,概括: 雅利安人的诸多部落定居在从喀布尔到恒河上游的地区。随着诸多小王国间的征战,开始出现领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于是城市的概念出现在后期吠陀时代的著作中。大国出现的同时,雅利安人的政治与文化影响开始向印度东部与南部扩张。,在政治生活中,王权也在逐渐增长,自称为全体人民的绝对主人,出现君权神授色彩。与掌握宗教特权的婆罗门产生了一些争斗。行政机构开始日益完善,出现各种官职。,在经济生活中,农业占主要地位。手工业的分工开始大发展。商业与贸易也繁荣

8、起来。,在社会生活中,妇女的地位仍然低下。种姓制度开始日益森严。婆罗门与刹帝利享受着特权,并产生一些矛盾。普通自由民吠舍随着职业分工产生各种次级种姓。某些土著部落成为了首陀罗,融入了雅利安人的社会。,在宗教生活中,雅利安人早期信奉的神祗逐渐没落,而像湿婆、毗湿奴这样的新神得到人们的热爱与追捧。 崇拜仪式繁复。 苦行成了表达信仰的重要方式。 人生的四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遁世期。 人们转向对宇宙和人生进行哲学性探讨,表现在各种奥义书中。,在文化上,文学与科学繁荣。 人们知识水平有所提高,教育制度进一步发展。 吠陀本集的后三部婆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及解释吠陀本集的“梵书”、“森林书

9、”、“奥义书”在此时成型。归于天启书类。 吠陀分集:式叉论、劫波论、毗耶羯罗那论、尼禄多论、阐陀论和竖底沙论。,圣书吠陀 “吠陀”一词源于梵语,原意是知识。吠陀经适雅利安人在原居住地以及向南亚次大陆迁徙的过程中创造的,在成书之前,已在口头上流传了多年,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斯罗蒂”,即所闻之意。以后一些雅利安学者对这些口传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和再创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文献体系。构成吠陀的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文献群,一般可分为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4个部分。 本集在梵语中称为”沙姆希它“。是吠陀献文的基础和核心部分,狭义的吠陀指的就是吠陀本集,例如梨惧吠陀本集。在一般情况下本集二字就被省略了。从成

10、书的时间上看,本集早于其他三个部分。,梨俱吠陀 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就已经形成,但编撰成书的时期要稍晚一些。其绝大部分内容是赞颂吠陀诸神的颂诗,因而又名赞诵明论本集。全书共10卷,赞诗1028首(一说10600首),其中第2卷到7卷是分别传给各家流派,也家传书,是梨俱吠陀的核心部分,第10卷是后来的婆罗门祭司加上去的,时间上明显晚于其他内容。 耶柔吠陀 耶柔吠陀本集又名祭祀明论本集,有两种本子,即:白祭祀明论(白论)和黑祭祀明论(黑论)。白论包括1975节经文,都是用诗或散文体写的,系各种祭祀用文。黑论与白论内容大同小异,只是黑论比白论的经文少些。 沙摩吠陀 沙摩吠陀又名

11、歌咏明伦本集,是婆罗门进行祭祀活动时为梨俱吠陀中的颂谱上曲调以便歌唱的汇集,因此实际学习歌唱,为实践所用的本集。全书的1549首歌中,只有75首不来自梨俱吠陀。 阿闼婆吠陀 阿闼婆吠陀本集又名禳灾明论本集,据说为古仙阿闼所传,故名。全书有诗700多首,多系禳灾除病的咒语及医疗知识。,梵书 梵书(天城体或译为净行书)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文献。 梵书用梵语写成,是婆罗门教及印度教的圣典吠陀的一部分。其编写时间大约在前900年至前500年之间,这段时间因此被称为“梵书时代”。最早的梵书可能与夜柔吠陀中的黑夜柔吠陀编成于同一时期,但是它们现在仅存残篇。在现存的梵书中,最长也最重要的是百道梵书。 梵书为散

12、文体,其主要内容是对吠陀本集的解释,并讲解吠陀的祭祀仪式。大抵教授吠陀的各个学派都分别编写了自己的梵书。梵书主要记载举行各种祭祀的起源、规定和论述,也保存了大量神话和古代帝王的传说故事。在语言学上,梵书是一种重要的文献。,森林书 森林书(梵Aran!yaka):印度婆罗门教圣典吠陀类文献之一。相传其内容具神圣性,且有秘密宗教性质,须于森林中传授学习,故得此名。内容主要在说明有关祭祀规定之秘义,此外,亦包含奥义书中所见象征性、哲学性之思辨内涵。在思想方面,此文献兼具梵书与奥义书之性质。此文献向被视为诠释吠陀本集之附属文献,而附在梵书(祭仪书)之中。现存之森林书,有附属于梨俱吠陀者,亦有附属于夜柔

13、吠陀者。,奥义书 梵语意为“近坐” 印度最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教最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现在已知的奥义书约有108种之多,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奥义书在很大程度上为后来印度哲学的基础。在哲学方面,奥义书特别注意实在的性质。关于独一至高存在本体的概念逐渐形成,以知识为求得与之融合为一。,蔑视享乐在神灵的光辉下,印度完全可以称为宗教的乐土,当今世界几个最主要的宗教都在这块土地上拥有信徒。 从发展顺序上看,吠陀诸神崇拜是一种原始崇拜,宗教的三大关键因素(教义,教规,僧团)都处于萌芽状态,然而它为以后成熟宗教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婆罗门教在后期吠陀时代才正式诞生,它一方面

14、延续了吠陀诸神崇拜的传统,但主神崇拜的趋势日益明显。在对吠陀本集进行注释的过程中,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不断丰富和成熟。,早期吠陀时代:人间的榜样吠陀诸神 在早期吠陀时代,人们崇拜着众多的神灵,最重要的就有33位,但在吠陀经典中提到的神灵的名字远远不止此数,有人指出多达3339位!众多的神灵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神灵世界。有的是自然万物的化身,有的是祖先英杰的灵魂 公元前5世纪,吠陀学家耶斯迦把吠陀诸神分为了天,地,空3界。天界:天神达尤斯,律法神瓦楼那,黎明之神乌莎空界:雷神因陀罗,水神阿帕姆和啊帕斯,风神伐由伐塔 地界的神和人们的生活很贴近,有火神阿耆尼,地母神婆利蒂毗,河川神莎拉室法底等。 在早期

15、吠陀时代,雷神因陀罗是具有最古朴特征的神之一,也是地位最高的神之一。梨俱吠陀中有250首赞颂因陀罗的诗篇,占诗篇总数的1/4! 通观诸神,虽然都具有某些人格化的特征。但总体上,绝大多数的神都是高居于人间之上的,以追求成功,毁灭敌人为目标。他们缺乏人类所特有的丰富的感情世界,特别是爱恋之情。 然而,吠陀诸神的身上还有一种与以后的宗教神灵不同之处,他们淳朴,原始,而且大都与一种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联系在一起。,后期吠陀时代享乐与自我折磨: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婆罗门形成之后,众神间原来的平等关系逐渐发生变化,有几个原来并不起眼的普通神灵崛起,最后成为高踞众神之上的主神!,他们

16、就是创造神梵天,护持神毗湿奴和毁灭神湿婆。 梵天(创造)的原型是梨俱吠陀中的祈祷神,名叫婆罗曼那斯帕蒂,由火神阿耆尼的祭祀功能与雷神因陀罗的神武之力相结合而生。他头长尖角,有7只眼,7张口,浑身上下金光灿烂。一手持着铁斧,令一手拿着弓箭。 毗湿奴(护持)在吠陀诸神中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角色,只不过是跟太阳神的一个助手,早上从东方出现,达于天顶,最后从西方隐去。到了后期吠陀时代,毗湿奴的地位已仅次于梵天,具有保护万物和降服妖魔的神力。毗湿奴神的皮肤是深蓝色的,也长着4只手,分别拿着莲花,法杖等。他或端坐莲花座,或在七头巨蛇身上。 比前两位主神相比,湿婆神(毁灭)出现的时间更早一些。在梨俱吠陀中,湿婆成为风神之父,叫作楼陀罗。他全身是褐色,颈项铁青,头披毛辫,手持弓箭。楼陀罗住在山中,有善恶两重性格,用1000种草药为人兽治病,可他一旦发怒,就会杀害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